时间:2019-05-04浏览:67

【药名】
桑叶


【又名】
家桑《日华子》,桑椹树《救荒本草》。


【释名】
桑,系会意字。《说文》絭桑緒木也,象形。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云:緒(音若),东方自然神木之名。臣锴曰:此蚕所食,异于东方自然之神木,加木(意谓加木于緒)以别之。《舒艺宝随笔》:按緒木象叶重緓之貌。桑以叶重,故从緒象形。


【植物来源】
桑 Morus alba L.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1~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1~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1~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分布于全国各地。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有柄,叶柄长1~2.5cm;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宽卵形,长8~15cm,宽7~13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有的不规则分裂。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的有小疣状突起;下表面颜色稍浅,叶脉突出,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脉基具簇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以叶大、色黄绿者为佳。


【药性】
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

1.《新修本草》:味苦、甘,寒,有少毒。

2.《日华子》:暖,无毒。

3.《纲目》:乃手、足阳明之药。

4.《本草经解》:入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

5.《医林纂要·药性》:甘、酸、辛,寒。

6.《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清肺,明目。主治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无痰,咽干口渴;风热及肝阳上扰,目赤肿痛。

1.《本经》:除寒热,出汗。

2.《新修本草》: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

3.《食疗本草》:止渴。

4.《本草拾遗》:主霍乱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浓煮服之。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

5.《日华子》: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服;除风痛出汗,并扑损瘀血,并蒸;蛇虫蜈蚣咬,盐挪敷上。

6.《本草图经》: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

7.《丹溪心法》: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止盗汗。

8.《纲目》: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

9.《本草从新》:滋燥,凉血,止血。

10.《百草镜》:治肠风。

11.《得配本草》:清西方之燥,泻东方之实,去风热,利关节,疏肝,止汗。

12.《药性切用》:入肺而清肃气化,除烦退热,为肺虚挟热专药。

13.《本草求真》:清肺泻胃,凉血燥湿。


【应用与配伍】
 用于风热外感。桑叶轻清宣散,能疏泄肺经及在表之风热,最宜用于风热感冒或风温初起,邪在卫分,身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口干微渴诸症。常与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或杏仁、象贝母、栀子、豆豉等同用,以疏风泄热,轻宣解表,如《温病条辨》桑菊饮、桑杏汤。

用于燥热咳嗽。桑叶味苦、甘而性寒,有清燥肃肺之功,凡肺胃阴虚,温燥来袭,症见咳嗽痰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夹有血丝,咽干口渴,可用本品与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等配伍,以清肺益阴,生津润燥,方如《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若燥热化火,头痛烦热,干咳无痰,气息喘促,咽干鼻燥,口渴欲饮,舌红无苔,表现为气阴两伤者,则需与石膏、阿胶、黑芝麻、枇杷叶等滋阴清热、润燥降逆之品同用,以清金保肺,方如《医门法律》清燥救肺汤。此外,阴虚劳热咳嗽,痰中带血,潮热盗汗,亦可于滋阴抗痨药中加用桑叶、菊花,以轻清疏泄,有平抑气火之效,如《医学心悟》月华丸。

用于目疾。桑叶疏散风热,能清肝明目,用治一般风热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常与菊花、白蒺藜等同用,并可单用霜桑叶煎水洗眼;目生云翳者,可加用木贼草、谷精草等;若属肝经实热,风阳上扰,兼见头痛眩晕者,需配决明子、夏枯草或蔓荆子、钩藤、龙胆草等,以平肝清热。

1.《本经逢原》:同黑芝麻蜜丸久服,须发不白,不老延年。

2.《本草经解》:同黄芪、归身,治血虚身热无汗;同附子、黄芪,治里气虚寒,表邪未尽。

3.《得配本草》:得生地、麦冬,治劳热;配生地、阿胶,治嗽血。

4.《药笼小品》:桑叶泻肝经之气热,与丹皮同用,大能泄木;同石膏、生地,能疗肺燥;同地骨皮,又治盗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
《得配本草》:肝燥者禁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