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菊花
【异名】
节华《本经》,日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周盈、傅延年、阴成《别录》,甘菊、真菊《抱朴子》,金精《玉函方》,金蕊《纲目》,馒头菊、簪头菊《医林纂要·药性》,甜菊花《随息居饮食谱》,药菊《河北药材》。
【释名】
《说文》:“菊,大菊蘧麦也。”《尔雅》:“大菊,蘧麦。”郭璞注:“即瞿麦。”非指今之菊花。“菊”,古作“蘠”。《说文》:“蘠,日精也,以秋华。”菊、蘠本一字二体。《纲目》云:“按陆佃《埤雅》云:菊本作蘠,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蘠。节花之名,亦取其应节候也。《别录》一名傅延年。《太平御览》引《本经》曰:“菊一名傅公,一名延年。”据汉代应劭《风俗通》记载,东汉时,相传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因得大菊之滋液,服之多益。一时风尚,遍及朝中三公,太傅袁隗、胡广,皆其辈。“傅公”出典,殆以此。“延年”之名因其能益寿。《别录》夺一“公”字,遂误为“傅延年”。
【品种考证】
《本经》列入上品。《本草经集注》云:“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所述“味甘之菊”和“白菊”即今之药用菊花。《本草衍义》云:“菊花,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月令》所谓菊有黄花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菊。”《纲目》曰:“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其叶有大、小、厚、薄、尖、秃之异,其花有千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小之别,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菊谱》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甘菊始生于山野,今则人皆栽植之。其花细碎,品不甚高。蕊如蜂窠,中有细子,亦可捺种。”李时珍所言菊花由野生变家种,栽种过程中又培育出形态各异的品种等,其中有药用的,也有观赏的。
【来源】
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原植物】
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 [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卵形至针形,长5~15cm,羽状浅裂或半,基部楔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头状花序直径2.5~20cm,大小不一,单个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总苞片多层,外层绿色,条形,边缘膜质,外面被柔毛;舌状花白色、红色、紫色或黄色。瘦果不发育。花期9~11月。
为栽培种,培育的品种极多,头状花序多变化,形色各异。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忌遮荫。耐寒,稍耐旱,怕水涝,喜肥。最适生长温度20℃左右,在0~10℃以下能生长,花期能耐-4℃,根可耐-16~-17℃的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疏松肥沃,含丰富的腐殖质,排水良好,pH6~8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可与早玉米、桑、蚕豆、烟草、油菜、大蒜、小麦间套作。粘重土、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
栽培技术 药用菊主要用扦插、分株繁殖。扦插繁殖、育苗移栽法: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截取母株的幼枝作插穗,随剪随插,插穗长10~12cm,顶端留2片叶,除去下部2~3节的叶片,插入土中5cm,顶端露出3cm,按行距24cm开沟,沟深14cm,每隔15~20cm扦插1株,覆土压实,浇水。扦插后要遮荫,经常浇水保湿,松土除草,每隔半月施稀人粪尿1次,约经15~20d生根,待生长健壮后即可移栽。亦可使用两次扦插法,使移栽推迟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分株繁殖:11月选优良植株,收花后割除残茎,培土越冬。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待新苗长至15cm高,选择阴天,挖掘母株,将健壮带有白根的幼苗,适当剪去枝叶,按行株距40cm×40cm开穴,每穴栽1~2株,剪去顶端,填土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需中耕除草3~4次,每隔半月1次,后两次中耕除草结合培土。苗高30~40cm进行打顶,第2次在6月底,第3次不迟至7月。菊花喜肥,但应控制施氮肥,以免徒长,遭病虫为害。一般在幼苗成活后施稀人粪尿或尿素,开始分枝时施人畜粪及腐熟饼肥,9月施浓粪肥,增加过磷酸钙,施肥应该集中在中期。生长前期少浇水,遇旱浇水,9月孕蕾期注意防旱。雨季要排除积水,以防烂根。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枯病,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可用1∶1∶100波尔多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喷雾。根腐病,6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病,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注。锈病可用敌锈钠97%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射。另有白粉病、霜霉病、黄萎病等为害。虫害有棉蚜、大青叶跳蘜、菊天牛、瘿螨、斜纹夜蛾、地老虎等为害。
【采收加工】
1月初开花时,待花瓣平展,由黄转白而心略带黄时,选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分批采收,这时采的花水分少,易干燥,色泽好,品质好。采下鲜花,切忌堆放,需及时干燥或薄摊于通风处。加工方法因各地产的药材品种而不同;阴干,适用于小面积生产,待花大部开放,选晴天,割下花枝,捆成小把,悬吊通风处,经30~40d,待花干燥后摘下,略晒;晒干,将鲜菊花薄铺蒸笼内,厚度不超过3朵花,待水沸后,将蒸笼置锅上蒸3~4min,倒至晒具内晒干,不宜翻动;烘干,将鲜菊铺于烘筛上,厚度不超过3cm,用60℃炕干。
【药材及产销】
菊花Flos Dendranthemae Morifolii
产于安徽亳县、涡阳及河南商丘者称亳菊;产于安徽滁县者称滁菊;产于安徽歙县,浙江德清者称贡菊;产于浙江嘉兴、桐乡、吴兴多系茶菊,产于浙江海宁者多系黄菊,此二者,统称杭菊。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出口以杭菊为主。销全国,并出口。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棕色,气清香。①花粉粒黄色,类圆形,直径22~38μm,有3孔沟,表面有刺,刺长3.4~7μm,每裂片4~5刺。②花冠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微细致密的角质纹理。③苞片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稍粗的角质纹理。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6个。④花柱及柱头碎片的边缘细胞呈绒毛状突起。⑤T形毛少见,大多碎断,顶端细胞长大,基部2~5细胞。⑥腺毛少见。头部鞋底形,4、6或8个细胞,两两相对排列,长径32~127μm,短径22~74μm,外被角质层。此外,有药隔顶端附属物及基部细胞、花粉囊内壁细胞、分泌道、纤维、子房表皮细胞等。
【炮制】
1.菊花《圣济总录》:择去梗,摘去萼。《卫济宝书》:去梗叶。《普济方》:去根枝净。《医学纲目》:去土。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的梗叶,筛去灰屑。
2.炒菊花《普济方》:微炒。现行,选择完整菊花,用文火炒至花瓣边缘呈微黑色,取出放凉。
3.菊花炭《外科大成》:烧炭存性。《本草害利》:或炒黑,或煨炭。现行,取净菊花置锅内,用中火炒至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透。
【饮片性状】
菊花参见性状鉴别项。炒菊花形如菊花,花瓣边缘呈微黑色;菊花炭形如菊花,有的花朵散离,花瓣呈焦褐色。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菊花炭及时散热,宜防复燃。
【药性】
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
1.《本经》:味苦,平。
2.《别录》:甘,无毒。
3.《天宝单方图》:白菊:味辛,平。
4.《汤液本草》:苦而甘寒。
5.《心印绀珠经》:味苦甘平,性微寒,无毒,可升可降,阴中之阳也。
6.《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肾四经。
7.《本草经疏》: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
8.《本草新编》:味甘微苦,性微寒。
9.《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主治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1.《本经》: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2.《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3.《本草经集注》:白菊:主风眩,能令头不白。
4.《药性论》:治热头风眩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5.《日华子》: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6.《本草衍义》:专治头目风热。
7.《珍珠囊》:养目血。
8.《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引自《汤液本草》)
9.《本草衍义补遗》:能补阴。
10.王好古:主肝气不足。(引自《纲目》)
11.《本草汇言》:祛风清热,养肝明目。
12.《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13.《随息居饮食谱》:清利头目,养血熄风,消疔肿。
14.张秉成《本草便读》:平肝疏肺,清上焦之邪热……益阴滋肾。
【应用与配伍】
用于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症见发热、头痛、咳嗽等。菊花轻清凉散,善解上焦头目风热,临床常与桑叶、薄荷等配伍,共奏疏风解表之功,如《温病条辨》桑菊饮。治风火上攻,或风阳偏盛之偏正头痛、头风等证,可与祛风清热降火药配伍,如《简便单方》以之配川芎、石膏;《奇效良方》菊花散以本品与蔓荆子、羌活、石膏等配伍;又如菊花与僵蚕加入川芎茶调散内,名曰菊花茶调散,能增强清热消风之功,而治头目风热诸证。
用于肝阳上亢,肝风上扰之头目胀痛,眩晕等证。菊花功擅平肝熄风,每与钩藤、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同用,如《本事方》之钩藤散,治肝厥头痛,方中即佐甘菊花。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致眩晕目花,头重足软,或目睛枯涩疼痛,可用本品加入六味地黄丸中,以滋养肝肾,平肝明目,方如《医级》之杞菊地黄丸。近代常用治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者。若血虚不能养肝而见头眩目花者,可于四物汤中配之,以养血平肝定眩。此外,菊花还善治目赤肿痛,为眼科常用之品,凡时行热毒、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扰所致者,多与木贼草、白蒺藜、密蒙花等同用,以清肝明目。
用于疔疮痈肿等热毒外证,菊花清热解毒,消肿,多与紫花地丁、蒲公英等相伍,亦可单用鲜品捣汁冲服或外敷。
1.《本草经集注》: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2.《本草拾遗》:和巨胜、茯苓蜜丸,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
3.《药鉴》:变老人皓首成黑,同地黄酿酒;解醉汉昏迷易醒,共干葛煎汤。
4.《药品化义》:凡病热退,其气尚温,以此同桑皮理头痛,除余邪;佐黄芪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参疗肠红,止下血;领石斛、扁豆,明目聪耳,调达四肢。
5.《得宜本草》:得枸杞便能下行悦肾。
6.《得配本草》:配石膏、川芎,治风热头痛;配杞子蜜丸,治阴虚目疾。青葙叶为之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使用注意】
气虚胃寒,食减泄泻者慎用。
1.《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
2.《本草用法研究》:阳虚者慎用。脉搏不速、舌苔淡白者;消化不良而腹泻者;患关节炎而恶寒者均忌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