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4-30浏览:65

【药名】
 樟木

 
【异名】
 樟材《本草拾遗》,香樟木《药材资料汇编》,吹风散《广西中药志》。


【释名】
 李时珍云:“其木理多文章,故谓之樟。”夏纬瑛认为不然,当取其有香气的意思。例举动物之蒶,因其有香。故谓樟取香义,动物互证可明。各有其理,故二说并存。


【品种考证 
《品汇精要》“樟脑”条载:“()木高四五丈,径大丈许,皮如柳而坚实。叶似梨厚大而面青碧,背丹如枫,枝干婆娑荫地。夏开白花,五出若梅。秋结子,至冬成实如榛,褐色而不堪啖,惟可作油燃灯而已。又载:生福建福州府罗源深山谷及漳州府,或道旁郊野中亦有之。”《纲目》载:“西南处处山谷有之。木高丈余,小叶似楠而尖长,背有黄赤茸毛,四时不凋,夏开细花,结小子。木大者数抱,肌理细而错纵有文,宜于雕刻,气甚芬烈。”《植物名实图考》在樟项下载:“《本草拾遗》有樟材。江西极多,豫章以木得名,南过吉安则不植。”以上各书所述特征、产地及《植物名实图考》樟()图形态,均与本品一致。

 

【来源】
 为樟科植物樟的木材。

 
【原植物 
 樟 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 Laurus camphora L.]又名:乌樟(陶弘景),香樟(南方各省区通称),小叶樟(湖南),莕人柴(广西)

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m。树皮灰黄褐色,纵裂。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枝无毛。叶互生;叶柄细,长2~3cm,无毛;叶片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cm,宽2.5~5.5cm,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有时边缘呈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微有白粉,两面无毛,或下面幼时略被微柔毛,离基三出脉,侧脉及支脉脉腋在叶下面有明显腺窝,叶上面明显隆起,窝内常被柔毛。圆锥花序腋生,长3.5~7cm,无毛,有时节上被白色或黄褐色微柔毛。花两性,长约3mm,绿白色或黄绿色;花梗长1~2mm,无毛;花被筒倒锥形,长约1mm,花被裂片椭圆形,长约2mm,花被外面无毛,或被微柔毛,内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长约2mm,花丝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头形,位于最内轮,长约1mm,柄被短柔毛;子房球形,直径约1mm,无毛,花柱长约1mm。果实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径6~8mm,紫黑色;果托杯状,长约5mm,先端平截,直径达4mm。花期4~5月,果期8~11月。
生于山坡或沟谷,常栽培于低山平原。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幼树及大树的嫩枝对低温、霜害较敏感。根深,萌芽力强,幼龄树需阳光充足,生长较快。不耐旱,能耐短期淹水,忌积水。适宜生长的年平均气温16~23℃。宜土层深厚、肥沃、水湿条件较好的山坡下部、山谷、河旁冲积地带种植造林。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选择40~60年生优良的母树留种,种子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开始成熟,成熟后,果皮呈紫黑色。果实采回后用清水浸泡1~3d,搓去果肉,但不可用力过猛,避免破伤种皮,影响发芽率。搓洗后用清水冲去果肉,再拌草木灰脱脂12~24h,再洗净晾干。随采随播或用湿沙、锯屑、谷壳等层积贮藏,播种前用50℃温水间歇浸种,连续3~4次,可提前10~13d萌发,出苗均匀,发芽率可提高15%~20%。冬季至早春播种,多用条播,条距25cm,播种后,覆土,盖草。幼苗出土达20%~30%时,把草揭去。幼苗长出3~4片真叶,开始间苗,移植,并经常除草松土。7~9月是苗木生长旺盛期,应加强抚育,增施追肥,适当灌溉。入秋后,停止施肥,灌水,使苗梢木质化,否则嫩芽易受冻害。樟树主根特别长,侧根、须根很稀少,因此,在苗期做好切根或嫩苗移植后再造林。一年生苗高达50~60cm,可出圃造林。每1hm2合理造林密度1500~1800株。樟树纯林病虫害多,最好营造混交林,用于四旁绿化造林的,最好培育三至五年生的大苗,宜在春季芽胞将萌动之前造林(栽植时做到苗正、根舒、压实。栽植后,如枝、叶枯死,可立即截干,让苗木基部再发新苗)

田间管理   幼林要中耕除草,深翻扩穴,抹芽修枝等,遇旱注意浇水。不断改善林土生长环境,待幼林闭郁后,可每隔1~2年斩杂松土1次。

病虫害防治  白粉病,在气温高、湿度大、苗木过密、通风不良的条件下最易发生,用石硫合剂喷射。黑斑病,先拔除烧毁病苗,用0.5%高锰酸钾或甲醛溶液消毒,防止蔓延。樟叶蜂,用90%敌百虫或50%敌百虫、50%二溴磷乳剂,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喷杀。樟巢螟,用90%敌百虫4000~5000倍液喷射。樟天牛,用铅丝刷刷产卵疤痕,刺杀卵或初孵幼虫。 


【采收加工】
 定植5~6年成材后,通常于冬季砍收树干,锯段,劈成小块,晒干。

 

【药材及产销】

樟木 LignumCinnamomiCamphorae 主产于台湾、江西、福建,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亦产。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为形状不规则的段或小块。外表红棕色至暗棕色,纹理顺直。横断面可见年轮。质重而硬。有强烈的樟脑香气,味辛有清凉感。以块大、香气浓郁者为佳。

 

【炮制】

 取原材料,锯成寸段,劈成小块。

 饮片性状: 参见药材鉴别。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处。

 

【药性】

味辛,性温。归肝、脾经。

1.《本草拾遗》:味辛,温,无毒。

2.《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3.《广西中药志》:有小毒。

4.《四川中药志》:入肝、脾二经。

5.《湖南药物志》:辛,微苦。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温中理气,活血通络。主治风寒感冒,胃寒胀痛,寒湿吐泻,风湿痹痛,脚气,跌打伤痛,疥癣风痒。

1.《本草拾遗》:主恶气中恶,心腹痛,鬼注,霍乱腹胀,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亦作浴汤,治脚气,除疥癣风痒。作履,除脚气。

2.《本草再新》:暖血道,利关节,治跌打折骨,气逆血滞,兼能堕胎。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