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泽泻
【 异名 】
水泻、芒芋、鹄泻《本经》,泽芝《典术》,及泻《别录》,禹孙《纲目》,天鹅蛋、天秃《药材资料汇编》。
【释名 】
李梴《医学入门》谓:“生汝南池泽,性能泻水。”故称泽泻。水泻与泽泻同义。《毛传》作“水蔫”泻与蔫同。取义于去水的功能。《纲目》谓:“禹能治水,故曰禹孙。”《尔雅义疏》云:“按此即今河芋头也,花、叶悉如《图经》所说,根似芋子,故本草有芒芋之名。”泽芝、天鹅蛋、天秃名义同。
【品种考证】
泽泻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别录》载:“生汝南池泽,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云:“今山东、河、陕、江、淮亦有之,以汉中者为佳,春生苗,多在浅水中,叶似牛舌草,独茎而长,秋时开白花作丛,似谷精草……今人秋末采,暴干。”并附有3幅泽泻图。以上所述及附图均于今泽泻科泽泻相符。
【来源】
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
【原植物 】
泽泻Alisma orientale (Sam.)Juz.[A..plantago-aquatica L.var.orientale Sam.]又名:荬《诗经》,蔫、蕍、牛唇《尔雅》,水蟃菜《救荒本草》,水泽、耳泽《中药大辞典》,如意菜(陕西)。
多年生沼生植物,高50~100cm。地下有块茎,球形,直径可达4.5cm,外皮褐色,密生多数须根。叶根生;叶柄长达50cm,基部扩延成叶鞘状,宽5~20mm;叶片宽椭圆形至卵形,长5~18cm,宽2~10cm,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广楔形、圆形或稍心形,全缘,两面光滑;叶脉5~7条。花茎由叶丛中抽出,长10~100cm,花序通常有3~5轮分枝,分枝下有披针形或线形苞片,轮生的分枝常再分枝,组成圆锥状复伞形花序,小花梗长短不等;小苞片披针形至线形,尖锐;萼片3,广卵形,绿色或稍带紫色,长2~3mm,宿存;花瓣倒卵形,膜质,较萼片小,白色,脱落;雄蕊6;雌蕊多数,离生;子房倒卵形,侧扁,花柱侧生。瘦果多数,扁平,倒卵形,长1.5~2mm,宽约1mm,背部有两浅沟,褐色,花柱宿存。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于沼泽边缘或栽培。分布于东北、华东、西南及河北、新疆、河南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幼苗喜荫蔽,成株喜阳光,怕寒冷,在海拔800m以下的地区,一般都可栽培。宜选阳光充足,腐殖质丰富,而稍带粘性的土壤,同时有可靠水源的水田栽培,前作为稻或中稻,质地过砂或土温低的冷浸田不宜种植。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先培育种子,再育苗移栽。种子培育是将经过选择的种株挖出,用分芽繁殖或块茎繁殖另行栽培,收得成熟种子。播种前将种子用清水浸泡24~48h,晾干水气,与草木灰拌合。播种期,四川在6月中旬~7月上旬,福建在7月上旬,江西在7月下旬,撒播,5d左右,大部分萌芽。一般育苗1hm2,可栽种25hm2左右。移栽期一般在8月,选17~20cm的秋苗,按行株距(30~33)cm×(24~27)cm,每穴栽苗1株,苗入泥中3~4cm。
田间管理 移栽后,3~5d内应及时检查,如有缺株,应重新补苗。整个生长期中,中耕除草3~4次,与施肥结合进行,用人畜粪水,也可用厩肥与尿素拌合施用。施肥前先排水,施后中耕除草,隔1~2d后灌水。宜浅水灌溉,不同阶段,掌握不同的灌水深度。移栽后灌水深2~3cm,生长旺盛期灌水深3~5cm,在块茎膨大时期应减少田水,使田内呈花花水面。11月上旬逐渐排干。9月中旬逐渐抽出花苔和侧芽,须及时摘除。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白斑病,为害叶片,可于播种前用40%甲醛80倍液浸种5min,洗净晾干后播种,发病初期喷1∶1∶100波尔多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1000倍液,每7~10d1次,连喷2~3次。虫害有莲缢管蚜为害叶柄、嫩茎,可用化学药剂喷杀。银蚊夜蛾幼虫咬食叶片,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采收加工】
于移栽当年12月下旬,大部分叶片枯黄时收获,挖出块茎,除去泥土、茎叶,留下中心小叶,以免干燥时流出黑汁液,用无烟煤火炕干,趁热放在筐内,撞掉须根和粗皮。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块茎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及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以块大、黄白色、光滑、质充实、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外皮大多已除去,有残留的皮层通气组织,细胞间隙甚大,内侧可见1列内皮层细胞,壁增厚,木化,有纹孔。中柱通气组织中散有周木型维管束和淡黄色的油室。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
粉末特征: 淡黄棕色。①淀粉粒甚多,单粒长卵形、类球形或椭圆形,直径3~14μm,脐点人字状、短缝状或三叉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②薄壁细胞多角形,具多数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③内皮层细胞垂周壁弯曲,较厚,木化,有稀疏细孔沟。④油室大多破碎,完整者类圆形,直径54~110μm,分泌细胞中有时可见油滴。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总灰分不得过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0.5%。商品规格根据主产地福建、四川,分为建泽泻和川泽泻等。建泽泻分三等,一等每1kg32个以内;二等每1kg56个以内;三等每1kg56个以外,间有双花、轻微焦枯,但不超过10%。川泽泻分二等,一等每1kg50个以内;二等每1kg50个以外,最小直径不小于2cm,间有少量焦枯、碎块,但不超过10%。出口商品建泽泻以个头大小分为5~80头;川泽泻按个头分一、二级;江西泽泻按个头分为四级。
【炮制】
1.泽泻《雷公炮炙论》:细锉。《本草图经》:捣,筛取末。《伤寒总病论》:去苗。《小儿药证直诀》:锉极细。《传信适用方》:研成块子。《朱氏集验方》:水洗,切作块。《奇效良方》:去灰土,切作片,去粗皮。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浸泡,润透,切厚片,干燥。生泽泻以利水渗湿清热为主。
2.盐炒泽泻《本草备要》:盐水拌。《幼幼集成》:盐水炒焦。现行,取泽泻片,用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吸尽,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泽泻100kg,用食盐2kg。盐炒能引药下行,可增强泽泻滋阴、泄热、利水作用。
3.麸炒泽泻现行,取麦麸皮,撒入热锅内,候冒烟时,投入泽泻片,拌炒至黄色,取出,筛去焦麸皮,放凉。每泽泻100kg,用麸皮10kg。麸炒可缓和药性,偏于渗湿和脾,用于泄泻、痰湿、眩晕。
4.盐麸炒泽泻取净泽泻片用盐水均匀润湿,晒干,再加入蜜制麦麸,按麸炒法炮制。每泽泻片100kg,用食盐6kg,麦麸60kg。
5.酒泽泻《雷公炮炙论》:不计多少,细锉,酒浸一宿,漉出,曝干。《传信适用方》:研作块子,酒浸一宿,略蒸焙。《校正集验背疽方》:水洗,锉作块,无灰酒湿瓦器盛,盖甑酒湿瓦器上蒸五次,锉焙。《得配本草》:酒炒用。《女科要旨》:酒拌烘。现行,将净泽泻片置热锅内(100℃),翻炒数次,用酒喷匀,炒干,取出放凉。每泽泻片100kg,用黄酒5kg。
6.焦泽泻《医宗说约》:炒黄色。现行,取净泽泻片置锅内,清炒至微焦,取出,放凉。
7.土炒泽泻取净泽泻片置锅内,随即将土粉撒入,翻炒至土粉均匀粘于片上,取出,筛去土粉,放凉。饮片性状:泽泻为圆形厚片,表面黄色,粉性,有多数细孔。周边黄白色,有须根痕。气微,味微苦。盐泽泻形如泽泻,表面微黄色,偶见焦斑,有香气。麸炒泽泻形如泽泻,表面黄色,略具麸香气,味微咸。酒泽泻形如泽泻,色泽加深。焦泽泻形如泽泻,表面黄色。土炒泽泻形如泽泻,色泽加深,表面有细土粉。贮干燥容器内,盐泽泻、麸炒泽泻、盐麸炒泽泻、酒泽泻、焦泽泻、土炒泽泻密闭,置于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 药性】
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
1.《本经》:味甘,寒。
2.《别录》:咸,无毒。
3.《药性论》:味苦。
4.《医学启源》:气平,味甘。《主治秘要》云:味咸性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又云:咸,阴中微阳。
5.《汤液本草》:入手太阳、少阴经。
6.《本草衍义补遗》:入足太阳、少阴经。
7.《本草蒙筌》:甘酸,气寒。
8.《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膀胱、肾、三焦、小肠四经。
9.《本草经疏》:入肾、入脾。
10.《药品化义》:味微咸,略苦,性平能降,性气薄而味稍厚,入脾、胃、肾、小肠、膀胱五经。
11.《医林纂要·药性》:甘、微咸,温。
【功能主治】
利水渗湿,泄热通淋。主治小便不利,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泄泻,痰饮眩晕,遗精。
1.《本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2.《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3.《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宣通水道。
4.《日华子》: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催生,难产,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
5.《医学启源》: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主治秘要》云:其用有四,入肾经一也。去旧水,养新水二也。利小便三也。消肿疮四也。又云:渗泄止渴。
6.李东垣: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引自《纲目》)
7.《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8.《得配本草》:凡痘疮小便赤涩者,用此为宜。
9.《本草再新》:泻肾经之邪火,利下焦之湿热,化痰理气,治便血溺血,崩中。
【应用与配伍】
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淋病,泄泻,眩晕等。泽泻甘淡性寒,功善利水渗湿,治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停聚,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常与桂枝、茯苓、猪苓配伍,如《伤寒论》五苓散;若湿热偏胜,小便热涩疼痛,则配滑石、车前子、甘草梢等清热利湿通淋之品。治脾运不健,水湿停聚,而致泄泻,常配伍白术、茯苓等,利小便以实大便,如《丹溪心法》四苓散。若痰饮停聚,清阳不升,而致头眩、耳鸣、心悸、呕恶痞满,泽泻常与白术相伍,化痰除湿,如《金匮要略》泽泻汤;还可加茯苓、半夏、橘红等以增强其化痰除饮之力。
用于遗精。泽泻性寒清热,又能渗利水湿,适用于肾阴不足,相火偏旺,兼有湿热引起的遗精腰痛,小便淋沥,阴汗阳强,常与地黄、丹皮、知母、黄柏等配伍,以补泻同施,方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此外,现代认识泽泻还具有利尿、降压、降低血脂作用,故临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冠心病等。
1.《本草要略》:除湿通淋,止渴,治水肿,止泻痢,以猪苓佐之。
2.《医宗金鉴》: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
3.《得宜本草》:得白术治支饮;得麋衔治酒风。
4.《本草述钩元》:方书治水湿肿胀及支饮苦冒二证,皆用白术、泽泻,以皆本于脾胃无阳,虚而停水也。
5.《萃金裘本草述录》:佐黄柏而湿热可清;同苍术而泻痢能除;痰饮须夹半夏,肿胀兼和腹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服。
1.《本草经集注》:畏海蛤、文蛤。
2.《别录》:扁鹊云:多服病入眼。
3.《医学启源》:无此疾服之,令人目盲。
4.《医学入门·本草》:凡淋渴,水肿,肾虚所致者,亦不可用。
5.《医学广笔记》:忌铁。
6.《本草经疏》:病人无湿无饮而阴虚及肾气乏绝、阳衰精自流出、肾气不固滑精、目痛、虚寒作泄等候,法咸禁用,误犯令人虚极。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