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

时间:2019-04-30浏览:79

药名 

  远志

 

【异名】

 裪绕《尔雅》,棘菀、细草《本经》,小鸡腿、小鸡眼《全国中草药汇编》,小草根《中药材品种论述》。

  

【释名】

 小草,因茎叶细小而得名。裪绕,叠韵联绵词,应与妖娆、窈娆同义。远志草茎细小,随风招摇,故得裪绕之名。棘菀,《毛诗传》:菀,小貌。棘与芥音近,《方言》:芥,草也。棘菀与小草之名同义;或因茎叶细如棘针而得名。远志,颜师古《急就篇》注云:远志主益智惠而强志,故以为名。夏纬瑛认为此说牵强,当是棘菀之倒呼而来。《尔雅义疏》:(远志)茎叶俱绝细,俗名线儿草。

  

【品种考证】

  远志始载《本经》,列为上品。《别录》云:远志生太山及冤句川谷。《本草经集注》云:小草状似麻黄而青。《开宝本草》云:远志,茎、叶似大青而小。《嘉本草》引《尔雅》郭璞注,云:(远志)似麻黄,赤华,叶锐而黄,其上谓之小草。《本草图经》云:今河、陕、京西州郡亦有之。根黄色,形如蒿根,苗名小草。似麻黄而青,又如荜豆。叶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开花,白色,根长及一尺。四月采根、叶……泗州出者花红,根、叶俱大于他处;商州者根又黑色。俗传夷门远志最佳。《纲目》云:远志有大叶、小叶二种。陶弘景所说者小叶也,马志所说者大叶也,大叶者花红。《本草图经》附有远志图五幅,即泗州远志、解州远志、威胜军远志、齐州远志、商州远志。据产地、形态描述和附图可知,古代之药用远志来源已有数种。其主流产品有小叶者即今用的远志,大叶者即今用的西伯利亚远志。

  

【来源】

 为远志科植物远志的根。

  

【原植物】

远志 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又名:细叶远志《中药大辞典》。

多年生草本,高25~40cm。根圆柱形,长而微弯。茎直立或斜生,多数,由基部丛生,细柱形,质坚硬,带绿色,上部多分枝。单叶互生,叶柄短或近于无柄;叶片线形,长1~3cm,宽1.5~3mm,先端尖,基部渐狭,全缘,中脉在上面下陷,下面隆起,无毛或稍被柔毛。春季茎顶抽出总状花序,长5~12cm,花小,稀疏;萼片5,其中2枚呈花瓣状,绿白色;花瓣3,淡紫色,其中1枚较大,呈龙骨瓣状,先端着生流苏状附属物;雄蕊8,花丝基部合生;雌蕊1,子房倒卵形,扁平,2室,花柱弯曲,柱头2裂。蒴果扁平,圆状倒心形,长、宽各4~5mm,绿色,光滑,边缘狭翅状,无睫毛,基部有宿存的萼片,成熟时边缘开裂。种子卵形,微扁,棕黑色,密被白色绒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于向阳山坡或路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安徽和江西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冷凉气候,忌高温,耐干旱。宜选向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其次是粘壤及石灰质壤土。而粘土和低湿地不宜种植。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在蒴果七八分成熟时采收种子。直播,春播于4月中、下旬,秋播于10月中、下旬或11月上旬,按行距20~30cm开浅沟。条播,1hm2播种量11.25~15kg,播后覆土1.5~2cm,稍加镇压,浇足水。播种后15d开始出苗,秋播在次年春季出苗。育苗移栽:于3月上、中旬,在苗床上条播,覆土1cm10d左右出苗。苗高5cm左右,按行株距(15~20)cm×(3~6)cm定植,选择阴雨天或午后进行。

田间管理  远志植株矮小,须勤中耕除草,种子发芽期和幼苗期需适量浇水外,生长后期不宜经常浇水。每年春、冬季及45月间,各追肥1次,以磷肥为主,1hm2施磷肥300~375kg,或过磷酸钙187.5~262.5kg

  

【采收加工】

 栽种后第34年秋季返苗后或春季出苗前挖取根部,除去泥土和杂质,用木棒敲打,使其松软,抽出木心,晒干即可。去除木心的远志称远志肉、远志筒。如采收后不去木心,直接晒干者,称远志棍。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远志根圆柱形,稍弯曲,长3~15cm,直径2~8mm。表面灰黄色至浅棕色,粗糙不平,有支根痕及深陷的横沟纹。质脆易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易与皮部剥离。远志肉呈长圆筒状,无木部。气微,味苦、微辛,有刺喉感。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远志木栓层为3~6列木栓细胞,外层1~2列细胞扁平,切向延长,径向壁较整齐;内侧2~4列细胞不规则形,壁略呈微波状弯曲,有纹孔,壁呈间断状。皮层薄壁细胞有纹孔群,有时有隔而形成母子细胞,细胞内充满脂肪油滴,遇苏丹试剂显红色。韧皮部宽广。木质部导管散在或数个成群;木薄壁细胞壁木化增厚。射线较窄,1~2(~3)列细胞。无髓。

  

【炮制】

  1.远志《刘涓子鬼遗方》:去心。《本草经集注》:用之打去心,取皮。槌破去心。《博济方》:去心,取上粗皮用。《全生指迷方》:去苗,去心。《本事方》:锉洗。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洗,润透,去心,切段,干燥。

2.制远志《雷公炮炙论》:凡使……用熟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曝干用之。《本事方》:用甘草煮三四沸,去芦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甘草水煮。《医学广笔记》:甘草汁浸,蒸,晒干。现行,取甘草,加适量水煎汤,加入净远志段,用文火煮至汤吸尽,取出干燥。每远志段100kg,用甘草6kg。甘草制协同补脾益气,安神益智作用。

3.炒远志《本事方》:炒黄色。《三因方》:去心炒。《外科正宗》:微炒。现行,取制远志肉,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取出,喷淋清水少许,灭净火星,晒干。

4.蜜远志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远志段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远志段100kg,用炼蜜25kg。蜜远志偏于润肺祛痰。

5.朱远志取制远志加水湿润后,撒入朱砂细粉,拌匀,晾干。每制远志100kg,用朱砂2kg。朱远志偏于安神定惊。远志皮部皂甙含量相当于木部的25倍。远志用甘草水煮制比浸制的皂甙含量高,甘草水煮后80烘干,再文火炒至微焦,远志皂甙的含量还可提高约1%,祛痰作用也较好。

  

【饮片性状】

远志参见药材鉴别项。制远志形如远志段,味微甜。炒远志形如远志段,表面焦黑色,内面焦褐色。蜜远志形如远志段,色泽加深,味甜。朱远志形如远志段,外被朱砂细粉。贮干燥容器内,制远志、炒远志、蜜远志、朱远志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性】

味辛、苦,性微温。归心、肺、肾经。

1.《本经》:味苦,温。

2.《别录》:无毒。

3.王好古:肾经气分药也。(引自《纲目》)

4.《品汇精要》:气厚于味,阳中之阴,香。

5.《医学入门·本草》:沉而降,阳也。

6.《本草经疏》:味苦,温,兼微辛。为手少阴经君药,兼入足太阴经。

7.《本草汇言》:味苦、甘、辛。

8.《本草再新》:性热。

9.《本草求原》:入厥阴心包。

10.《衷中参西录》:味酸、微辛,性平。

11.《陕西中药志》:入心、肺、肾三经。

  

【功能主治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解毒消肿。主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惊痫,咳嗽痰多,痈疽发背,乳房肿痛。

1.《本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

2.《别录》: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好颜色延年。

3.《本草经集注》:杀天雄、附子毒。

4.《药性论》:治心神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坚壮阳道,主梦邪。

5.《日华子》: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服无忌。 

6.王好古:()肾积奔豚。(引自《纲目》)

7.《纲目》:治一切痈疽。

8.《遵生八笺·灵秘丹药》:治胃膈痞闷,去忧邪,润肌肤,壮筋骨。

9.《药性通考》:能交心肾。

10.《本草再新》:行气散郁,并善豁痰。

11.《本草求原》:()喉痹痛,胸痹心痛,阴虚盗汗。

12.《福建药物志》:主治腹痛,泄泻,消化不良,乳腺炎,蛇伤。

 

【应用与配伍

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等。远志入心、肾,辛散温行,既能助心气,开心郁,又能交通心肾,故有安神定志之功。惊恐所致的惊悸不安,多与茯神、龙齿、朱砂等镇静安神药同用,方如《张氏医通》远志丸。思虑过度,心气内耗所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等,多与人参、石菖蒲、茯神同用,以益气安神,方如《千金要方》开心散。若属于心气虚而不能下交于肾,肾气虚而不能上交于心者,亦应配合补心益肾之品,如人参、地黄、五味子等以交通心肾。它如益气养血、心脾两补之归脾汤,气血阴阳俱补的人参养荣汤,滋阴清热、补心安神的天王补心丹等方均用本品,亦借其安神定志的作用。

用于痰阻心窍所致的精神错乱,神志恍惚,癫痫。远志有良好的祛痰开窍利气之功,治上述诸症,临床常与菖蒲、郁金、白矾等同用,以增强效果。其化痰作用,尚可应用于痰饮阻肺之咳嗽痰多以及外感风寒,肺气受郁之咯痰不爽,多与桔梗、杏仁、陈皮等共用以开郁宣肺、利气化痰。现代常用本品制成流浸膏,糖浆等多种制剂,用治咳嗽痰多难咯,可使痰液稀释而易于咯出。

用于痈疽发背,乳房胀痛。远志苦温,善通气血之壅滞。治上述诸证,以属于寒凝气滞,痰湿入络者为宜。不论内服外敷,均有消散肿痛的功效,《三因方》远志酒,即单用本品浸酒饮,药渣外敷,治痈疽发背疖毒。

1.《本草经集注》: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

2.《本草汇言》:远志同人参、茯苓、白术能补心;同黄芪、甘草、白术能补脾;同地黄、枸杞、山药能补肾;同白芍、当归、川芎能补肝;同人参、麦冬、沙参能补肺;同辰砂、金箔、琥珀、犀角能镇惊;同半夏、胆星、贝母、白芥子能消惊痰;同牙皂、钩藤、天竺黄能治急惊。

3.《本草正》:以其气升,故同人参、甘草、枣仁,极能举陷摄精,交接水火。但可为佐,用不宜多。

4.《绛雪园古方选注》:远志通肾,使阴精上奉于心,佐以五味,收摄神明,一通一敛,则营有所主而长养矣。

5.《得宜本草》:得茯苓入肾通阳,得枣仁通心安神。

6.《得配本草》:得甘草、陈皮治脾经郁结;配川贝、茯神除痰郁、开心窍;佐茯苓,入肾经以泄邪;佐麦冬,散心郁以宁神。

7.《衷中参西录》:其性善理肺……若以甘草辅之,诚为养肺要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酒调敷。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脾胃虚弱者以及孕妇慎服。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呕恶。

1.《雷公炮炙论》:凡使先须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

2.《本草经集注》:畏真珠、藜芦、蜚蠊、齐蛤。

3.《药性论》:畏蛴螬。

4.《本草正》:虚火上实者当避。

5.《本经逢原》:一切阴虚火旺,便浊遗精,喉痹肿痛,勿用。

6.《本草从新》:不可多用独用,纯虚无滞者忌。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