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玉竹
【异名】
荧、委萎《尔雅》,女萎《本经》,萎苳《说文》,葳蕤、王马、节地、虫蝉、乌萎《吴普本草》,青粘、地节《三国志》,萎蕤、马熏《别录》,葳参、玉术《滇南本草》,萎香《纲目》,山玉竹《铁岭县志》,笔管子《尔雅义疏》,十样错、竹七根、竹节黄、黄脚鸡、百解药《贵州民间方药集》,山姜、黄蔓菁《山东中药》,尾参《湖南药物志》,连竹、西竹《广东中药》。
【释名】
《医学入门》:“萎:委委,美貌;蕤,实也。女人用云去筎斑,美颜色,故名女萎。”《纲目》:黄公绍《古今韵会》云,葳蕤,草木叶垂之貌,此草根长多须,如冠缨下垂之蝒而有威仪,故以名之;凡羽盖旌旗之缨蝒,皆象葳蕤,是矣。张氏《瑞应图》云:王者礼备,则萎蕤生于殿前,一名萎香。则威仪之义,于此可见。《别录》作萎蕤,省文也。《说文》作委苳,音相近也。《尔雅》作委萎,字相近也。其叶光莹而象竹,其根多节,故有荧及玉竹、地节诸名。《吴普本草》又有乌女、虫蝉之名,宋本一名马熏,即乌萎之讹者也。”《本草经集注》云:“茎干强直,似竹箭杆,有节。”故有玉竹之名。《尔雅义疏》云:“今玉竹野人呼笔管子。”同此理也。《义疏》又云:“女委疑委萎之文省,乌萎即委萎之声转也。”《纲目》亦谓《尔雅》委萎上古钞写讹为女萎尔。
【品种考证】
本品始见于《本经》,原名女萎,列为上品。《尔雅》郭璞注云:“叶似竹,大者如箭竿,有节,叶狭长,而表白里青,根大如指,长一二尺,可啖。”《本草经集注》谓:“根似黄精而小异。”《本草图经》曰:“生泰山山谷、丘陵。今滁州、岳州及汉中皆有之。叶狭而长,表白里青,亦类黄精,茎干强直似竹,箭干有节,根黄多须,大如指,长一二尺。或云可啖。三月开青花,结圆实。”《纲目》云:“其根横生似黄精,差小,黄白色,性柔多须,最难燥。其叶如竹,两两相值。”综上所述,与今用玉竹原植物基本相符。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根茎。
【原植物】
玉竹 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 [P.officinale All.; P odoratum (Mill.) Druce var. pluriflorum (Miq.) Ohwi]又名:女草、娃草、丽草《酉阳杂俎》,小笔管菜《盛京通志》,地管子、铃铛菜、毛管菜《中药志》,白豆子、靠山竹《中药材品种论述》。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肉质,黄白色,密生多数须根。茎单一,高20~60cm。具7~12叶。叶互生,无柄;叶片椭圆形至卵状长圆形,长5~12cm,宽2~3cm,先端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叶脉隆起,平滑或具乳头状突起。花腋生,通常1~3朵簇生,总花梗长1~1.5cm,无苞片或有线状披针形苞片;花被筒状,全长13~20mm,黄绿色至白色,端6裂,裂片卵圆形,长约3mm,常带绿色;雄蕊6,着生于花被筒的中部,花丝丝状,近平滑至具乳头状突起;子房长3~4mm,花柱长10~14mm。浆果球形,直径7~10mm,熟时蓝黑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于林下及山坡阴湿处。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甘肃、青海、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宜温暖湿润气候,喜阴湿环境,较耐寒,在山区和平坝都可栽培。宜选上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湿度过大的地方种植。忌连作。栽培技术 用根茎繁殖。8~9月收获时,选肥壮、黄白色、个重15g以上有芽的根茎作种。随挖随栽。于畦上开横沟,行株距30cm×(13~17)cm,沟深17~20cm。栽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双排并栽法,将根茎在沟内摆成八字形,其芽头一行向右,一行向左;另一种是单排密植法,即将根茎在沟中顺排摆成单行,芽头一左一右,栽后盖上腐熟干肥,再盖一层细土与畦面齐平。
田间管理 栽种后翌年春季出苗,要及时除草,须浅锄。栽种2~3年的玉竹地,早春苗未出土前可喷除草剂草甘膦,效果较好。一般每年追肥2次,第1次在春季苗高约7cm时,施人粪水;第2次在冬季倒苗后,撒施经堆沤腐熟的堆肥、厩肥或土杂肥加过磷酸钙、油饼,施后培土。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灰斑病,为害叶片,用1∶1.5∶300的波尔多液或3%井岗霉素5×10-5液喷治。锈病,为害叶片,可喷25%粉锈宁1000倍液。虫害有蛴螬咬食根茎。用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浇灌根部周围土壤。
【采收加工】
栽种3~4年后于8~9月收获,割去茎叶,挖取根茎,抖去泥沙,晒或炕到发软时,边搓揉边晒,反复数次,至柔软光滑、无硬心、色黄白时,晒干。有的产区则将鲜玉竹蒸透,边晒边搓,揉至软而透明时,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形,有时有分枝,长10~20cm,直径0.7~2cm,环节明显,节间距离1~15mm,根茎中间或终端有数个圆盘状茎痕,直径0.5~1cm,有时可见残留鳞叶,须根痕点状。表面黄白色至土黄色,有细纵皱纹。质柔韧,有时干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颗粒状,横断面可见散列维管束小点。气微,味甜,有粘性。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细胞小,外被薄角质层,内皮层不明显,维管束散列,外韧型,偶见周木型。薄壁组织中有多数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
【炮制】
1.玉竹《雷公炮炙论》:采得,先用竹刀刮上节皮了,洗净。《外台》:切。《圣济总录》:去土及梗。《审视瑶函》:去壳;捶碎。《本草蒙筌》:锉成细片。《本草从新》:去毛。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炙玉竹《雷公炮炙论》:以蜜水浸一宿,蒸了,焙干用。《本草蒙筌》:蜜水浸一宿,文火焙干。现行,取炼蜜置锅内,加适量开水稀释后,投入净玉竹片,用文火炒拌均匀,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玉竹片100kg,用炼蜜12kg。蜜炙可增强补益止咳作用。
3.蒸玉竹《圣惠方》:刮皮蒸曝干。《滇南本草》:蒸露三次晒干。《本草通玄》:水浸半日,饭上蒸透,焙干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置适宜容器内蒸至外黑内呈棕褐色,切段,干燥。
4.酒玉竹《本草备要》:竹刀刮去皮节,蜜水或酒浸蒸用。现行,取净玉竹片加黄酒拌匀,闷润,置笼屉内蒸透,取出,摊晾。每玉竹片100kg,用黄酒25kg。酒制以增强祛风作用。
【饮片性状】
玉竹为不规则厚片,表面黄色或棕黄色,颗粒性或角质样。质硬而脆或稍软。气微,味微甜,嚼之发粘。炙玉竹形如玉竹片,表面棕黄色,味微甜。蒸玉竹形如玉竹段,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酒玉竹形如玉竹片,色泽加深,略具酒气。气微,味甜。贮干燥容器内,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防霉,防斑。炙玉竹、酒玉竹、蒸玉竹,密闭。
【药性】
味甘,性平。归肺、胃经。
1.《本经》:味甘,平。
2.《吴普本草》:神农:苦;桐君、雷公、扁鹊:甘,无毒;黄帝:辛。
3.《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性温。降也。阳中之阴也。
4.《滇南本草》:味甘、微苦,性平、微温,入脾。
5.《品汇精要》:味甘,性平缓,气厚于味,阳也,臭臊。
6.《本草通玄》:柔润入肾。
7.《本草新编》:入心、肾、肺、肝、脾五脏。
8.《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
9.《医林纂要·药性》:甘,温。10.《要药分剂》:入心、肺二经。
11.《萃金裘本草述录》:入足阳明、足太阴,兼入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
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主治燥咳,劳嗽,热病阴液耗伤之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
1.《本经》: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蝕,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
2.《别录》: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眦烂,泪出。
3.《药性论》: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去虚劳客热。头痛不安,加而用之良。
4.《本草拾遗》:主聪明,调血气,令人强壮。
5.《四声本草》:补中益气。
6.《日华子》:除烦闷,止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天行热狂。
7.李东垣:润肺清热。(引自《汤液本草》)(主)风淫四肢不用。(引自《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8.《滇南本草》:补气血,补中健脾。治男妇虚症,肢体酸软,自汗、盗汗。
9.《纲目》:主风温自汗灼热,及劳疟寒热,脾胃虚乏,男子小便频数,失精,一切虚损。
10.《本草汇言》:祛风湿,益筋脉。
11.《冯氏锦囊·药性》:润肺而止嗽痰,补脾而祛湿热,养肝而理目伤泪出,益肾而除腰痛茎寒。
12.《长沙药解》:清肺金而润燥,滋肝木而清风。清金利水。
13.《医林纂要·药性》:补脾,缓肝,和阴阳,润肌肉。
14.《广西中药志》:治阴虚,多汗,燥咳,肺痿。
15.《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活血消肿,治跌打损伤。
16.《青藏高原药物图鉴》:祛寒,补精髓。治局部浮肿,寒湿腰痛,瘙痒性和渗出性皮肤疾病及精髓内亏,衰弱无力。
【应用与配伍】
用于燥咳,劳嗽。玉竹入肺胃二经,甘寒质润,功善滋阴润燥,养胃生津。肺胃燥热,阴液不足,干咳少痰,口燥咽干,常配沙参、麦冬、桑叶等,共奏滋阴清热、润燥止咳之功,如《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玉竹性平而不过寒,故治凉燥伤肺,可选配杏仁、紫苏叶、前胡、桔梗之类,以疏散燥邪、润肺止咳。治阴虚劳嗽,玉竹滋阴润肺,常配生地、知母、贝母等滋阴清热、润肺止咳;兼低热不退者,还可加地骨皮、青蒿、白薇等清退虚热。
用于热病咽干口渴,内热消渴。玉竹益胃生津,润燥止渴,治热病后期胃阴未复,或脏腑失调、内火伤及胃阴,饥不欲食,口舌干燥等,多与沙参、麦冬、生地、冰糖等同施,如《温病条辨》玉竹麦门冬汤、益胃汤。治内热消渴,可配天花粉、山药、生地黄、生葛根等,以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用于阴虚外感。玉竹补而不腻,无敛邪之弊,对素体阴虚,复有外感之身热,微恶风寒,干咳痰少,心烦口干等,多配薄荷、豆豉、桔梗等,滋阴透表,如《通俗伤寒论》加减葳蕤汤。此外,阴虚内风旋动之头昏眩晕,阴血亏虚不能柔濡筋脉而挛缩疼痛,用玉竹有滋阴息风、养液柔筋之功。
1.《本草经疏》:同黄精、桑椹、何首乌,能驻颜。
2.《得宜本草》:得石膏、干葛,治风温自汗身重,语言难出。
3.《本草求原》:老人便秘,合北芪;阴虚臂痛,同豺漆叶(即五加皮叶)。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熬膏、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熬膏涂。阴虚有热宜生用,热不甚者宜制用。
【使用注意】
痰湿气滞者禁服,脾虚便溏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畏卤碱。
2.《本草崇原》:阴病内寒,此为大忌。
3.《药性纂要》:脾气寒滑,胃有痰湿者不宜用。
4.《会约医镜·本草》:大便溏泻,更为忌之。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