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

时间:2019-04-30浏览:54

【药名】

葡萄


【异名】
蒲陶《汉书》,草龙珠《纲目》,赐紫樱桃、琐琐葡萄《群芳谱》,山葫芦《中国树木分类学》,菩提子《亨利氏中国植物名录》,索索葡萄(新疆),乌珠玛、葡萄秋(内蒙古)


【品种考证】
葡萄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别录》曰:生陇西五原敦煌山谷。《蜀本草》载:《图经》云:蔓生,苗叶似萀*;而大,子有紫、白二争,又有似马乳者,又有圆者,皆以其形为名,又有无核者,七月、八月熟。《本草图经》曰:苗作藤蔓而极长大,盛者一二本绵被山谷间。花极细而黄白色。《纲目》曰:葡萄,其圆者名草龙珠,长者名马乳葡萄,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而《神农本草》已有葡萄,则汉前陇西旧有,但未入关耳。又云:葡萄折藤压之最易生。春月萌苞生叶,颇似栝楼叶,而有五尖,生须延蔓,引数十丈。三月开小花,成穗,黄白色。仍连着实,星编珠聚,七八月熟,有紫、白二色,西人及太原、平阳皆作葡萄干,货之四方。蜀中有绿葡萄,熟时色绿。云南所出者,大如枣,味尤长。西边有琐琐葡萄,大如五味子而无核。《纲目拾遗》曰:琐琐葡萄,出吐鲁番,北京货之,形如胡椒,系葡萄之别种也。据以上记述,葡萄的品种甚多,与现在葡萄有众多栽培种的情况相符合。


【来源】
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实。


【原植物】
葡萄Vitis vinifera L.高大缠绕藤本。幼茎秃净或略被绵毛;卷须二叉状分枝,与叶对生。叶互生;叶柄长4~8cm;叶片纸质,圆卵形或圆形,宽10~20cm,常3~5裂,基部心形,边缘有粗而稍尖锐的齿缺,下面常密被蛛丝状绵毛;花杂性,异株;圆锥花序大而长,与叶对生,被疏蛛丝状柔毛;花序柄无卷须;萼极小,杯状,全缘或不明显的5齿裂;花瓣5,黄绿色,先端粘合不展开,基部分离,开花时呈帽状整块脱落;雄蕊5;花盘隆起,由5个腺体组成,基部与子房合生;子房2室,花柱短,圆锥形。浆果卵圆形至卵状长圆形,富汁液,熟时紫黑色或红而带青色,外被蜡粉。花期6月,果期9~10月。


【采收加工】
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风干。

 

【药材及产销】

葡萄Fructus Vitis Viniferae全国各地普遍栽培。销全国。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鲜品为圆形或椭圆形,干品均皱缩,长3~7mm,直径2~6mm,表面淡黄绿色至暗红色。顶端有残存柱基,微凸尖,基部有果柄痕,有的残存果柄。质稍柔软,易被撕裂,富糖质,气微,味甜微酸。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表皮细胞1层,排列整齐,切向延长,壁稍厚,外被角质层。中果皮广阔,中果皮内侧细胞有众多草酸钙簇晶,排列成断续的环带。中果皮细胞还有散在的簇晶、柱晶、不规则状的晶体以及棕黄色内含物。果皮外侧维管束为外韧型,果实中心的维管束倒转为内韧型,常4个在一起。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摘去残留果梗。


【饮片性状】
参见药材鉴别项。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热,防潮,防蛀。


【药性】
味甘、酸,性平。归肺、脾、肾经。

1.《本经》:味甘,平。

2.《别录》:无毒。

3.《药性论》:味甘、酸。

4.《绍兴本草》:味甘,温。

5.《品汇精要》: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香。

6.《滇南本草图说》:味甘、酸,性微温。

7.《纲目》:甘、涩,平。

8.《本经逢原》:甘,寒。琐琐葡萄:甘、微咸,温。

9.《得配本草》:入手太阳经。

10.《本草求真》:琐琐葡萄:专入肾。

11.《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功能主治】
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主治气血虚弱,肺虚咳嗽,心悸盗汗,烦渴,风湿痹痛,淋病,水肿,痘疹不透。

1.《本经》: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

2.《别录》:逐水,利小便。

3.《药性论》:除肠间水气,调中治淋,通小便。

4.《本草图经》:治时气发疮疹不出者,研酒饮之。

5.《滇南本草》:大补气血,舒筋活络。泡酒服之,治阴阳脱症,又治盗汗虚证。汁,治咳嗽。

6.《滇南本草图说》:治痘症毒,胎气上冲,煎汤饮之即下。

7.《医林纂要·药性》:敛肺,解烦。

8.《百草镜》:利水甚捷,除遍身浮肿。

9.《本草再新》:暖胃健脾,治肺虚寒嗽,破血积疽瘤。

10.《随息居饮食谱》:补气,滋肾液,益肝阴,强筋骨,止渴,安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或熬膏;或浸酒。外用:适量,浸酒涂擦;或捣汁含咽;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胃肠实热或痰热内蕴者慎服。

1.《食疗本草》:其子不宜多食,令人心卒烦闷,犹如火燎,亦发黄病;凡热疾后不可食之,(食之)目暗、骨热,久成麻疖病。

2.《绍兴本草》:多食亦喜生疮疹。

3.《本经逢原》:多食令人泄泻。

4.《医林纂要·药性》:多食生内热。

5.《食物考》:多食发痔。

6.《本草省常》:多食生热痰。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