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通

时间:2019-04-30浏览:90

【药名】
木通


异名

通草、附支《本经》,丁翁《吴普本草》,丁父《广雅》,蓄(陶弘景),王翁、万年《药性论》,燕覆、乌覆《新修本草》,活血藤(南药《中草药学》)


【释名】
本品为木质藤本,茎中导管粗大,断面可见众多细孔,两头相通,故称“木通”。《本经》原作通草,义同。


【品种考证】
木通,原名通草,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药性论》首先称之为木通。唐《新修本草》注云:“此物(通草)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其子长三四寸,核黑穰白,食之甘美。”按其所言,即为木通科之木通。《本草图经》又载一种三叶相对的通草,并附有兴元府通草图,为三出复叶,可能即三叶木通。唐代民间又将通脱木称通草,于是出现了同名异物现象。为改变这一混淆状况,后世本草如《汤液本草》和《品汇精要》等都以木通为名,其所述均为木通科植物。但目前药材木通的主流商品是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或毛茛科铁线莲属等多种植物的藤茎,并非本种。经考证,本品应恢复作正品木通使用。


【来源】
为木通科植物木通的藤茎。


【原植物】
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又名:野木瓜《救荒本草》,五叶木通(通称),落霜红(浙江)

落叶木质缠绕藤本,长3~15cm。全株无毛。幼枝灰绿色,有纵纹。掌状复叶,簇生于短枝顶端;叶柄细长;小叶片5,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6cm,先端圆常微凹至具一细短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缘。短总状花序腋生,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序基部着生1~2朵雌花,上部着生密而较细的雄花;花被3片;雄花具雄蕊6个;雌花较雄花大,有离生雌蕊2~13。果肉质,浆果状,长椭圆形,或略呈肾形,两端圆,长约8cm,直径2~3cm,熟后紫色,柔软,沿腹缝线开裂。种子多数,长卵形而稍扁,黑色或黑褐色。花期4~5月,果熟期8月。
生于山坡、山沟、溪旁等处的乔木与灌木林中。分布于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湿润的环境,常生于半阴处的林中。土壤以富含腐殖质或土层深厚的冲积土为好。可在林边或河边栽培。

栽培技术  种子或压条繁殖。种子繁殖:新采收的种子立即与湿沙混合贮藏于室外,第22~3月播种。在整好的地上,按沟距30cm左右开沟,深约5~10cm,播幅约10cm,施人畜粪水,盖草木灰,盖土2cm。幼苗出齐后施肥1次。在幼苗长出茎蔓时匀苗,每隔10cm留苗1株,并追人畜粪水1次。同时用带枝的小竹子插入行中,以供茎蔓攀援。培育两年的苗即可移栽。移栽在2~3月茎蔓未发芽时进行。在选好的土地上,按行距1~1.5cm栽植,每穴栽苗1株,盖土压紧,浇水,并把茎藤理附在附近的攀援物上。压条繁殖:在2~3月,把两年以上的老藤埋到土里,节处即可生根发芽,长成新株。第22~3月,挖出剪成单株移栽,移栽方法与种子繁殖相同。

田间管理  移栽后3~4年中,每年夏冬季松土,追肥1次。夏季可用人畜粪水,冬季可施用农家肥,结合松土,同时把新藤理附到攀援物上。


【采收加工】
藤茎在移植后5~6年开始结果,在秋冬季割取部分老藤,晒干或烘干。

 

【药材及产销】

木通Caulis Akebiae Quinatae主产于华东地区。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木通藤茎圆柱形,稍扭曲,直径0.2~0.5cm。表面灰棕色,有光泽,有浅的纵沟纹,皮孔圆形或横向长圆形,突起,直径约1mm;有枝痕。质坚脆,较易折断,横断面较平整,皮部薄,易剥离,木部灰白色,导管孔排列紧密而无规则,射线细,不明显,中央髓圆形,明显。气微,味淡而微辛。

显微鉴别  藤茎横切面:木通木栓细胞数列,常含有褐色内含物;栓内层细胞含草酸钙小棱晶,含晶细胞壁不规则加厚,弱木化。皮层细胞6~10列,有的亦含数个小棱晶。中柱鞘由含晶纤维束与含晶石细胞群交替排列成连续的浅波浪形环带。维管束16~26个。韧皮部细胞薄壁性。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散孔型。射线明显,其外侧有1~3列含晶石细胞与中柱鞘含晶石细胞相连接;形成层内侧射线细胞壁加厚、木化,具明显单纹孔。髓周细胞圆形,壁厚、木化,有圆形单纹孔,常含1至数个棱晶,中央有少量薄壁细胞,壁不木化。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为不规则厚片,表面淡棕色或棕黄色,周边有纵纹,灰绿色或带紫色。气微,味苦。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药性】
味苦,性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1.《本经》:味辛,平。

2.《吴普本草》:神农、黄帝:辛;雷公:苦。

3.《别录》:甘,无毒。

4.《药性论》:微寒。

5.《海药本草》:温,平。

6.《汤液本草》:气平,味甘。甘而淡,性平,味薄,阳也。无毒。

7.《纲目》:手厥阴心包络,手足太阳小肠、膀胱之药也。

8.《本草经疏》:入足少阳,亦入手少阴。

9.《药品化义》:属阴中有微阳,气和;味苦重,微辛,性凉;能降;力通气导赤;性气轻清而味厚。入脾、心、小肠、膀胱四经。

10.《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

11.《福建药物志》:微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活血通脉。主治小便短赤,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咽喉疼痛,口舌生疮,风湿痹痛,乳汁不通,经闭,痛经。

1.《本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

2.《吴普本草》:止汗。

3.《别录》: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折、鼻息肉,堕胎,去三虫。

4.《药性论》: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

5.《食疗本草》:煮饮之,通妇人血气,浓煎三五盏即便通。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

6.《海药本草》: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

7.《食性本草》: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数急疼,小腹虚满。

8.《日华子》: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

9.《药类法象》:主小便不通,属小肠中热。

10.《纲目》:上能通心清肺,治头痛。下能泄湿热,治遍身拘痛。

11.《安徽药材》:治脚气浮肿。

12.南药《中草药学》:治口舌生疮,心烦不眠。

13.《福建药物志》:治痢疾。


【应用与配伍】
用于淋症,口舌生疮,咽痛喉痹,水肿,便秘,泄泻。若小便短赤,淋沥涩痛,膀胱热结,气化不利,木通常与车前子配用,可增强其清热利尿通淋之功,如《症因脉治》车前木通汤;石淋、砂淋,血淋、尿血,由热甚熬炼水液积淀而成,或热伤血络所致,均可用木通清利湿热,并配伍冬葵子、滑石利尿通淋排石;或配生地黄、黄柏等泻火凉血之品。治口舌糜破疼痛,小便赤涩热痛,心经有热,下移小肠;咽痛喉痹,火热郁结上焦,用木通能清热降火,均可与生地、生甘草泻火解毒药配用,如《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浮肿脚气,小便短少,木通利水消肿,与茯苓、桑白皮、泽泻配用,则消肿之功益显。本品既可用治大便秘结,亦治泄泻不止,肠府热结便秘,或大小便俱不通,木通与大黄配用,能利尿通便。大肠湿热泄泻不止,小便不通,小肠积气不化,可与枳壳配用,以利小便实大便。

用于痹症,乳少,及经闭,痛经。木通能通利关节,亦是取其清湿热,利血脉之功,故尤宜于风湿热痹,可单用煎服,或与祛风清热除湿蠲痹之秦艽、忍冬藤、防己等配用。治产妇乳汁不下,木通有通乳之效,可与漏芦、王不留行下乳通血脉之品配用;兼有气血不足者,则与黄芪、当归等同用,以补气益血生乳。治经闭、痛经,木通之通利血脉,能辅助牛膝、红花、延胡索等药以活血行瘀,调经止痛。又《伤寒论》用当归四逆汤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方中所用通草,实即木通,取其通利血脉之功,协助当归、桂枝、细辛等,使血脉流通,阳气畅达,则寒祛厥回。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滑精,气弱,津伤口渴及孕妇慎服。

1.《本草经疏》:凡精滑不梦自遗及阳虚气弱,内无湿热者禁用。妊娠忌之。

2.《得配本草》:肾气虚,心气弱,汗不彻,口舌燥,孕妇皆禁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