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杨梅
【异名】
磡子《北户录》,圣生梅、白蒂梅《品汇精要》,椴梅《台湾药用植物志》,山杨梅(浙江)。
【释名】
《纲目》:“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扬州人呼白杨梅为圣僧。”
【品种考证】
杨梅始载于《食疗本草》。《开宝本草》云:杨梅,其树若荔枝树,而叶细阴青,其(子)形似水杨子,而生青熟红,肉在核上,无皮壳。生江南、岭南山谷,四月、五月采。《纲目》收入果部山果类,称:杨梅树叶如龙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开花结实,形如楮实子,五月熟,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细,盐藏、蜜渍、糖收皆佳。《植物名实图考》所载杨梅图清晰可见,与前述形态相似,其原植物系杨梅科植物杨梅Myrica rubra(Lour.)Sieb.et Zucc.至于果实的大小及色泽差异,恐系不同栽培品种而已。
【来源】
为杨梅科植物杨梅的果实。
【原植物】
杨梅Myrica rubra (Lour.) Sieb. et Zucc.[Mosella rubra Lour.]又名:树梅、朱红、珠容(福建)
常绿乔木,高可达12m。树冠球形。单叶互生;叶片长椭圆或倒披针形,革质,长8~13cm,上部狭窄,先端稍钝,基部狭楔形,全缘;或先端有少数钝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色稍淡,平滑无毛,有金黄色腺体。花雌雄异株;雄花序常数条丛生于叶腋,圆柱形,长约3cm,黄红色;雄花具1苞,卵形,先端尖锐,小苞2~4片,卵形,雄蕊5~6;雌花序为卵状长椭圆形,长约1.5cm,常单生于叶腋;雌花基部有苞及小苞,子房卵形,花柱极短,有2枚细长柱头。核果球形,径约1.8cm,外果皮暗红色,由多数囊状体密生而成,内果皮坚硬,径约9mm,内含无胚乳的种子1枚。花期4月,果期6~7月。
生于低山丘陵向阳山坡或山谷中。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多云雾气候。稍耐荫,不耐强光,不耐寒。以山地北向或东向,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黄壤土栽种为宜。
栽培技术 栽培品种繁多,按果实色泽可分为白种、红种、粉红种、乌种。繁殖方法用种子、分株、嫁接繁殖。种子繁殖:选成熟果实,剥去果肉,阴干,用湿沙层积贮藏法。春播,出苗后至第2年可作实生苗用。分株繁殖:挖取老株蔸部二年生的分檗栽种。嫁接繁殖:选二年生的实生苗作砧木,清明前后皮接或切接,再培育2年移栽,按行株距5m×5m开穴,每穴1株,覆土压实,浇水。1hm2约栽450株,适当栽种少量雄株,以供授粉用。
田间管理 6月、12月各松土、除草1次。夏季施粪肥、腐熟饼肥,冬季追施厩肥、堆肥,可用开沟环施法。
病虫害防 虫害有杨梅毛虫、蚜虫、天牛等。
【采收加工】
栽培8~10年结果,6月待果实成熟后,分批采摘,鲜用或烘干。
【药性】
味酸、甘,性温。归脾、胃、肝经。
1.《食疗本草》:温。
2.《日华子》:热,微毒。
3.《开宝本草》:味酸,温,无毒。
4.《日用本草》:味酸甘,温,无毒。
5.《本经逢原》:为心家血分之果。兼入肝、脾、心胞。
6.《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经。
7.《医林纂要·药性》:酸,热。
8.《食物考》:酸、甘,微毒,性热。
9.《本草再新》:入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
生津除烦,和中消食,解酒,涩肠,止血。主治烦渴,呕吐,呃逆,胃痛,食欲不振,食积腹痛,饮酒过度,腹泻,痢疾,衄血,头痛,跌打损伤,骨折,烫火伤。
1.《食疗本草》:和五脏腹胃,除烦愦恶气,去痰实,甚能断下痢。
2.《本草拾遗》:止渴。
3.《日华子》:疗呕逆,吐酒。
4.《开宝本草》:去痰,止呕哕,消食,下酒。
5.《玉楸药解》:酸涩降敛,治心肺烦郁,疗痢疾、损伤,止血衄。
6.《医林纂要·药性》:生津解渴,解暑辟秽,止泻。
7.《药性切用》:涩肠止痢。
8.《食物考》:盐藏者,可灭瘢。
9.《植物名实图考》:《汀州志》:盐藏可治伤破。
10.《随息居饮食谱》:析酲,止渴,活血,消痰。
11.《现代实用中药》:治口腔咽喉炎症。
12.《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对心胃气痛及霍乱有效。
13.《福建药物志》:和胃,解毒,治食积腹痛,砒中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烧灰;或盐藏。外用:适量,烧灰涂敷。
【使用注意】
多食损齿。
1.《食疗本草》:切不可多食,甚能损齿及筋。
2.《日华子》:忌生姜。
3.《开宝本草》:久食令人发热,损齿及筋。
4.《绍兴本草》:然食之发热致痰及喜生疮疡者固有之,及(即)非疗疾之物。
5.《日用本草》:有疝病者忌食。
6.《本经逢原》:血热火旺人,不宜多食。
7.《本草求原》:多食则动经络之血而致衄。
8.《随息居饮食谱》:诸病挟热者忌之。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