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梅
【释名】
《纲目》云:梅,古文作纗,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类,故反杏为纗。书家讹为某(今按梅一作纘)。后作梅,从每谐声也。或云:“梅者媒也,媒合众味。”故书云:“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而梅字亦从纗也。”乌梅药材系熏制而成,色黑,故名乌梅、熏梅。
【原植物】
梅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mume Sieb.et Zucc.]
落叶乔木,高达10m。树皮灰棕色,小枝细长,先端刺状。单叶互生;叶柄长1.5cm,被短柔毛;托叶早落;叶片椭圆状宽卵形,春季先叶开花,有香气,1~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直径约1.5cm,宽倒卵形;雄蕊多数。果实近球形,直径2~3cm,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核椭圆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有沟槽,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
我国各地多已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核果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2~3cm,表面乌黑色至棕黑色,皱缩,于扩大镜下可见毛茸,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肉柔软或略硬,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内含卵圆形、淡黄色种子1粒。具焦酸气,味极酸而涩。以个大、肉厚、柔润、味极酸者为佳。
【药性】
味酸,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1.《本经》:味酸,平。
2.《别录》:无毒。
3.《日华子》:暖,无毒。
4.《医学启源》:气寒,味酸。
5.王好古:脾、肺二经血分药也。(引自《纲目》)
6.《品汇精要》:气之薄者,阳中阴也。臭香。
7.《本草蒙筌》:可升可降,阳也。
8.《纲目》:酸,温,平,涩。
9.《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10.《本草经疏》:入肝。
11.《药品化义》:入肺、胃、大肠三经。
12.《医林纂要·药性》:酸、咸,温。
【功能主治】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生津,安蛔,治疮。主治久咳不止,久泻久痢,尿血便血,崩漏,虚热烦渴,蛔厥腹痛,疮痈胬肉。
1.《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
2.《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
3.《本草经集注》: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4.《食疗本草》: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谨按: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5.《本草拾遗》:去痰,止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6.《日华子》: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
7.《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8.《用药心法》:收肺气。
9.《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10.《冯氏锦囊·药性》:蚀恶肉。
11.《药性通考》:收敛肝气。
12.《医林纂要·药性》:和脾,泻肝火,解热毒。
13.《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应用与配伍】
用于久咳。乌梅味酸,功能收涩,入肺经有敛肺止咳之功,用治久咳,常与其他敛肺止咳药同用,无痰或痰少,可与御米壳同用,如《普济方》宁肺散。若虚劳久咳,声音嘶哑而肺气不收者,以本品配诃子、贝母等药以敛肺化痰止咳。
用于久泻久痢。乌梅入大肠经能涩肠止泻,用治久痢不止,可单用本品水煎服,如《圣济总录》乌梅汤。若兼湿热,可配黄连清肠止痢;痢下性属虚寒者,可与艾叶、黄柏同用,既可祛寒温经,又能治痢止泻,如《外台》延年乌梅丸;或与附子、黄连、干姜等温清并用,寒热并调,如《圣济总录》乌梅丸。如久泻不止,泻下稀水,或完谷不化,以本品配诃子、御米壳、肉豆蔻、木香等以涩肠止泻。
用于便血、尿血、血崩。乌梅炒炭用能止血。可单味应用,或配伍其他药物同用。治便血,可与柿饼同用,如《仙拈集》梅柿饼。治脏毒下血,可配生地、地榆、槐花以凉血止血。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圣惠方》以乌梅配棕榈炭、干姜,共奏温摄约营止血的效果。
用于虚热烦渴。乌梅酸能生津敛液止渴。治消渴及津少口渴,可单用或乌梅配甘草、食盐,有酸甘化阴,咸以润下的作用,如《卫生家宝》造化汤。用治气阴两虚、虚热烦渴,可与麦门冬、生地黄、甘草等同用,如《圣济总录》乌梅散;若伤寒病后,体虚烦满,可与栀子仁、甘草、葛根等同用,如《圣济总录》乌梅汤。若治骨蒸潮热,以致唇干口渴,欲得饮水者,可与石膏同用,以清热止渴
。用于蛔厥腹痛。乌梅味酸,蛔得酸则伏,故有安蛔之功。可与细辛、干姜、黄连、川椒等同用,如《金匮要略》乌梅丸。
1.《日华子》: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大验也。
2.《赤水玄珠》:得香附则顺气,得干葛则消酒。
3.《得配本草》:得川连治赤痢肠痈,佐麦冬治产后痢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不宜多食久食。
1.《食疗本草》:多食损齿。
2.《日华子》:多啖伤骨,蚀脾胃,令人发热。
3.李东垣:忌猪肉。(引自《纲目》)
4.《本草经疏》:不宜多食,齿痛及病当发散者咸忌之。
5.《药品化义》:咳嗽初起,气实喘促,胸膈痞闷,恐酸以束邪气,戒之。
6.《得配本草》:疟痢初起者禁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