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益母草
【异名】
踴《诗经》,萑《尔雅》,蕒(《诗经》毛传),益母、茺蔚、益明、大札《本经》,臭秽(《尔雅》刘歆注),贞蔚《别录》,苦低草《千金要方》,郁臭草《本草拾遗》,土质汗、夏枯草《近效方》,野天麻、火炊、负担《经效产宝》,辣母藤《履砏岩本草》,郁臭苗《救荒本草》,猪麻《纲目》,益母艾《生草药性备要》,扒骨风《分类草药性》,红花艾《岭南采药录》,坤草《青海药材》,枯草《药材资料汇编》,苦草、田芝麻棵、小暑草《江苏省植物药材志》,益母蒿《东北药用植物志》,地落艾《陆川本草》,陀螺艾《广西药用植物图志》,红花益母草、月母草《四川中药志》,旋风草《陕西中药志》,油耙菜、野油麻《湖南药物志》,四棱草、铁麻干、红梗玉米膏、地母草《中药志》。
【释名】
《纲目》云:“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而《尔雅义疏》云:“此草气近臭恶,故蒙臭秽之名。”《说文》段注云:“臭秽即茺蔚也。按臭茺双声,秽蔚叠韵。”故臭秽乃因其草之特性而得名,应为本名。茺蔚则臭秽之音转。又臭秽合音乃为踴、萑、蕒。郁臭草,《本草经考证》:“郁臭,即臭秽之倒语。”茺蔚音转则为贞蔚。因善治妇科诸疾,故有“益母”之名。女为坤,故益母草又隐名为坤草;益母草音讹为月母草。《本草经考注》云:“白字(《本经》)绝无治产妇之功,只云明目益精。因考益母亦益明之音转。此物专走血分,故黑字(《别录》)云疗血逆。陆玑《诗疏》及韩诗《三苍说》悉云益母,故曾子见益母而感,是因治产妇之言而遂为此话柄也。不知益母即益明,益母之名专行而益明之名遂废不用。”亦可参。《纲目》云:“其茎方类麻,故谓之野天麻;俗呼为猪麻,猪喜食之也。夏至后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近效方》谓之土质汗,林忆云:质汗出西番……治金疮折伤,益母亦可作煎治折伤,故名为土质汗也。”枯草乃夏枯草之省,又讹为苦草。小暑草亦夏枯草之音转,言小暑后即渐枯之义也。又云:“(子)药肆往往以作巨胜子货之。”故又名为田芝麻棵、野油麻。其叶似艾,花淡红或紫红,故又得红花艾、红花益母草之名。其茎方,植株不高,故又名四棱草、地落艾、陀螺艾。
【品种考证】
益母草始载于《本经》“茺蔚子条下,列为上品。《别录》载:“叶如荏(指白苏),方茎,子形细长,具三棱。”《本草图经》云:“叶似荏,方茎,白花,花生节间……节节生花,实似鸡冠子,黑色,茎作四方棱,五月采。”《纲目》曰:“茺蔚近水湿处甚繁。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长三四尺,茎方如黄麻茎。其叶如艾叶而背青,一梗三叶,叶有尖歧。寸许一节,节节生穗,丛簇抱茎。四五月间,穗内开小花,红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内有细子四粒,粒大如同蒿子,有三棱,褐色。“”据以上记载并参考《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的附图,古代应用的益母草与当今市场的商品相一致。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
【原植物】
益母草 Leonurus japonicas Houtt.[ L. heterophyllus Sweet;L. sibiricus auct.non L.;L. artemisia (Lour.) S.Y.Hu]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cm。茎直立,四棱形,被微毛。叶对生;叶形多种;叶柄长0.5~8cm。一年生植物基生叶具长柄,叶片略呈圆形,直径4~8cm,5~9浅裂,裂片具2~3钝齿,基部心形;茎中部叶有短柄,3全裂,裂片近披针形,中央裂片常再3裂,两侧裂片再1~2裂,最终小裂片宽度通常在3mm以上,先端渐尖,边缘疏生锯齿或近全缘;最上部叶不分裂,线形,近无柄,上面绿色,被糙伏毛,下面淡绿色,被疏柔毛及腺点。轮伞花序腋生,具花8~15朵;小苞片针刺状,无花梗;花萼钟形,外面贴生微柔毛,先端5齿裂,具刺尖,下方2齿比上方3齿长,宿存;花冠唇形,淡红色或紫红色,长9~12mm,外面被柔毛,上唇与下唇几等长,上唇长圆形,全缘,边缘具纤毛,下唇3裂,中央裂片较大,倒心形;雄蕊4,二强,着生在花冠内面近中部,花丝疏被鳞状毛,花药2室;雌蕊1,子房4裂,花柱丝状,略长于雄蕊,柱头2裂。小坚果褐色,三棱形,先端较宽而平截,基部楔形,长2~2.5mm,直径约1.5mm。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于田埂、路旁、溪边或山坡草地,尤以向阳地带为多,生长地可达海拔3000m以上。分布于全国各地。
【栽培 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海拔在1000m以下的地区都可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向阳、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播种期因品种习性不同而异,冬性益母草,必须秋播,第2年夏季才能开花结果;春性益母草,秋、春、夏三季播种均可开花结果。播种按行距27cm,穴距20cm,深3~5cm,开浅穴播种。
田间管理 苗高7cm时,间苗2~3次,至苗高17cm左右定苗,每穴留壮苗2~3株,每1hm2保持存苗45万~60万株产量最高。秋播者中耕除草3~4次,第1次在12月间苗时,第2年视杂草及植株生长情况进行2~3次。春播者进行2~3次,中耕宜浅。播种前除施基肥外,在生长期可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以人畜粪尿、尿素等氮肥为主。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在发病前后用25%粉锈宁1000倍液防治。菌核病,可喷1∶500的瑞枯霉;或喷1∶1∶300倍波尔多液;或喷40%菌核利500倍液等防治。还有花叶病等为害。虫害有蚜虫,春、秋季发生,用化学制剂防治。小地老虎于早晨捕杀,或堆草诱杀。
【采收加工 】
全草在每株开花2/3时收获,选晴天齐地割下,应即摊放,晒干后打成捆。
【药材及产销】
益母草 Herba Leonuri Japonici 主产于河南嵩县、栾州,安徽六安、蚌埠,四川温江、邛崃,江苏南京、镇江,浙江奉化、嵊县。此外,广东、广西、河北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益母草茎呈方柱形,四面凹下成纵沟,长30~60cm,直径约5mm。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密被糙伏毛。质脆,断面中部有髓。叶交互对生,多脱落或残存,皱缩破碎,完整者下部叶掌状3裂,中部叶分裂成多个长圆形线状裂片,上部叶羽状深裂或浅裂成3片。轮伞花序腋生,花紫色,多脱落。花序上的苞叶全缘或具稀齿,花萼宿存,筒状,黄绿色,萼内有小坚果4。气微,味淡。以质嫩、叶多、色灰色为佳。
显微鉴别 益母草茎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较厚,并有角质层。非腺毛1~4细胞,长160~320μm,基部直径24~40μm,腺毛头部1~4细胞,直径20~24μm,柄单细胞。皮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内含小针晶,长4~16μm,四棱处皮层外侧有6~8列厚角细胞,内皮层细胞较大。中柱鞘纤维束散在,微木化。木质部在棱角处较发达。髓细胞含长方晶,长12~48μm,宽4~20μm,并有针晶,长8~28μm。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呈波状弯曲,有众多单细胞非腺毛,呈圆锥状,长64~110μm,壁厚约6μm,壁上有疣状突起,毛茸基部直径20~40μm,周围有4~7表皮细胞呈放射状排列,表面有角质条状纹理,腺毛头部1~4细胞,直径20~24μm,柄单细胞。下表皮细胞较小,非腺毛较密,多数为2细胞,长100~240μm,表面有疣状突起,顶端细胞胞腔较窄,另有少数腺毛及腺鳞,头部8细胞,直径32~36μm。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冷浸过夜,滤过。蒸干滤液,残渣加稀盐酸4ml溶解,滤过。取滤液1ml,加改良碘化铋钾试液2滴,产生橙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2)薄层色谱本品粉末5g,加盐酸--甲醇(1∶100)液50ml,冷浸过夜,滤过,取滤液45ml减压浓缩,再加入蒸馏水5ml,滤过,蒸干,加正丁醇1ml溶解,作供试液;另以水苏碱、益母草碱对照。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CMC板上,以正丁醇--乙酸乙酯--盐酸(4∶0.5∶1.5)展开,喷以改良碘化铋钾试剂,生物碱斑点显橙红色。
【炮制】
1.益母草《仁术便览》:去根,枝叶子全用,忌铁器。《济阴纲目》:东流水洗净,烘干为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切去残根,迅速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2.酒益母草《得配本草》:酒拌蒸。现行,取益母草段,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益母草段100kg,用黄酒15kg。
【饮片性状】
益母草呈不规则的小段,茎、叶、花混合。茎方形,长10mm,灰绿色或黄绿色,断面中部有白髓。叶灰绿色,多皱缩、破碎。轮伞花序,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气微,味微苦。酒益母草形如益母草,色泽加深,微具酒气。贮干燥容器内。酒益母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肾、心包经。
1.《本草拾遗》:寒。
2.《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微温,无毒。
3.《纲目》:味辛、微苦,无毒。
4.《本草正》:味微苦、微辛,微寒,性滑而利。
5.《本草汇言》:阴中之阳,手、足厥阴经药也。
6.《药品化义》:气和,味微苦略辛,性微凉,能升能降。性气薄而味厚,入肝、脾、包络三经。
7.《得配本草》:辛、苦,平。入足厥阴经血分。
8.《本草再新》:入心、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主治月经不调,经闭,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跌打损伤,小便不利,水肿,痈肿疮疡。
1.《本经》:主隐疹痒,可作浴汤。
2.《新修本草》:敷丁肿,服汁使丁肿毒内消;又下子死腹中,主产后胀闷,诸杂毒肿,丹游等肿;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踄耳;中虺蛇毒,敷之。
3.《本草拾遗》:苗子入面药,令人光泽。捣苗,敷乳痈恶肿痛者;又捣苗绞汁服,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
4.《本草衍义补遗》:治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
5.《本草蒙筌》: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治小儿疳痢。
6.《纲目》: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胎衣不下,血运,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
7.《本草崇原》:清热而解毒,凉血以安胎。
8.《本草新编》:下乳。
9.《医林纂要·药性》:补肝和脾,燥湿行血。
【应用与配伍】
用于血瘀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恶露不尽。益母草性善走散,有活血通经,祛瘀生新之功,为妇人经产要药,配伍当归、芍药、丹参等品,能增强活血祛瘀作用,如《医学心悟》益母胜金丹;治疗痛经,可配伍当归、赤芍、木香等活血行气药,如《医学入门》益母丸;气虚兼瘀滞而经行不畅,经行腹痛,面色少华,则宜与补气养血药同用,如益母八珍汤;如经行愆期,甚或闭止不行,腹中有块,则与桃仁、川芎、川牛膝等破瘀消药配用;因血分有热而经行先期,血紫,少腹阵痛,口渴,面赤心烦者,宜与生地、川柏、丹皮、青蒿等凉血清热药同用。
用于跌打伤痛,可配乳香、没药、沉香等,以活血祛瘀止痛。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益母草性滑而利,有行水消肿之功。近治疗肾炎水肿,与白茅根、车前子等利尿药同用,可提高利尿消肿疗效。
用于疔疮,乳痈。益母草有清热解毒之效,临床多与菊花、金银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配伍以治之。
此外,用益母草配伍木贼草、决明子等清肝明目药,可治血风眼障、血灌瞳仁;配伍羌活、防风、天麻等药,可治血风攻头作痛、眼痛。现代临床常用本品配伍夏枯草、黄芩、钩藤等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病。
1.《丹房镜源》:制硫黄、雌黄、砒石。(引自《纲目》)
2.《得配本草》:得山楂炭,治产后血不止;入凉血药,治热血贯瞳仁;佐当归,去风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草捣敷。
【使用注意】
阴虚血少、月经过多、瞳仁散大者均禁服。
1.《经效产宝》:忌铁器。
2.《本草正》:血气素虚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不得以其
益母之名,谓妇人所必用也。
3.《本经逢原》:若脾胃不实,大肠不固者勿用,为其性下行也。
4.《得配本草》:崩漏、瞳子散大,二者禁用。
5.《药性切用》:无瘀勿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