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鸢尾
异名: 乌园《别录》,乌鸢《纲目》,紫蝴蝶《植物名实图考》,蓝蝴蝶《广州植物志》,老鸦扇、扁竹叶《陕西中草药》,九把刀、燕子花、扁竹兰《云南中草药》,扁竹、蒲扇风、老君扇、扁柄草《湖南药物志》,铁扁担《安徽中草药》,交剪七、鲤鱼尾《梧州地区中草药》。[释名]《纲目》:”并以形命名,乌园当作乌鸢。”花似蝴蝶,白蓝色,故名蓝蝴蝶。叶扁长,故名扁竹。
品种考证: 鸢尾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新修本草》谓:“此草叶似射干而阔短,不抽长茎,花紫碧色,根似高良姜,皮黄肉白,嚼之戟人咽喉与射干全别。”《蜀本草》载:“此草叶名鸢尾,根名鸢头,亦谓之鸢根。”又《图经》云:“叶似射干布地生。黑根似高良姜而节大,数个相连。今所在皆有,九月十月采根日干。”根据上述本草所描述的植物形态特征及《植物名实图考》附图,即为今鸢尾科鸢尾。
来源: 为鸢尾科植物鸢尾的叶或全草。
原植物: 鸢尾Iristectorum Maxim. [I.chinensis Bunge]又名:屋顶鸢尾《中国植物志》。多年生草本,高35~80cm。植株基部围有老叶残留的膜质叶鞘及纤维。根茎较短,肥厚,常呈蛇头状,少为不规则的块状,环纹较密。叶基生;叶片剑形,长15~50cm,宽1.5~3.5cm,先端渐尖,基部鞘状,套叠排成2列,有数条不明显的纵脉。花茎高20~40cm,与叶近等长,中下部有1~2片茎生叶,顶端有1~2个分枝;苞片2~3;花梗长1~2cm;花蓝紫色,直径达10cm,花被裂片6,2轮排列,外轮裂片倒卵形或近圆形,外折,中脉具不整齐橘黄色的鸡冠状突起,内轮裂片较小,倒卵形,拱形直立,花被管长3~4cm,雄蕊3,长2.5~3cm,花药黄色;子房下位,3室,花柱分枝3,花瓣状,蓝色,覆盖着雄蕊,先端2裂,边缘流苏状。蒴果,椭圆状至倒卵状,长4~6cm,直径2~2.5cm,有6条明显的肋;种子梨形,黑褐色,种皮皱褶。花期4~5月,果期6~7月。生于林缘、水边湿地及向阳坡地。分布于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向阳,耐半荫,对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各种土壤均能适应。春季旺盛期需湿润。栽培技术以分株繁殖为主,也可用种子繁殖。
分株繁殖:宜于花后休眠期内即新根萌发前进行,于9月初将一、二年生根茎横切成段,每段带2~3个芽,株距25~30cm,栽时根要压紧,不宜过深,根茎的上部宜暴露于土表以获得充足的阳光。生育期要注意供应充足的水分,4月开花前和6月花凋后各施1次追肥,但花凋后地下部休眠时应暂停浇水。
种子繁殖:春、秋均可,于露地冷床中播种,4~6星期出苗,种子发芽不整齐,需细致管理。幼苗4~5片叶带土移栽。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切碎鲜用。
药性: 味辛、苦,性凉,有毒。《云南中草药》:“苦、辛,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消肿止痛。主治咽喉肿痛,肝炎,肝肿大,膀胱炎,风湿痛,跌打肿痛,疮疖,皮肤瘙痒。
1.《云南中草药》:“活血祛瘀,消炎止血,解毒。治跌打损伤,风湿,膀胱炎,药物中毒,骨折。”
2.《湖南药物志》:“治风湿痛,叶煎水洗澡。”
3.《广西民族药简编》:“叶捣烂外敷患处,治无名肿毒。”
4.《中国民族药志》:“治皮肤瘙痒,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绞汁,或研末。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冼。
使用注意: 体虚便溏及孕妇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