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山楂
【异名】
朹、槃梅《尔雅》,朹子(《尔雅》郭璞注),鼠查《本草经集注》,赤爪实《新修本草》,赤枣子《桂海虞衡志》,山里红果、酸枣、鼻涕团《百一选方》,山里果子《履砏岩本草》,映山红果《救荒本草》,海红《品汇精要》,酸梅子、山梨《中国树木分类学》,酸查《山东中药》。
【释名】
山楂,生山野,味酢,故名。与楂通,俗误作查。《尔雅》:磡,梅,即山楂。《尔雅义疏》云:按《广韵·十二齐》云:'鉸,苦奚切。'引《尔雅》则读若'期'。磡,古音如鸡,梅如迷。然则磡、鉸双声,又与'梅'叠韵也。亦为音近之名。磡,后世发音有所改变。鼠查、猴罣、茅罣者,《纲目》云:此物生于山原茅林中,猴、鼠喜食之,故又有诸名也。《新修本草》称赤爪实,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作赤枣子,盖枣、爪音近而讹,亦或楂状似枣故尔。映山红果、山里红等,皆以色红生山中得名。因味极酸,故有酸梅子、酸查诸名。
【品种考证】
山楂之名始见于《本草衍义补遗》。《新修本草》载有赤爪木,云:小树生高五六尺,,子似虎掌爪,木如小林檎,赤色。出山南申(今河南信阳县)、安(今湖北安陆县)、随(今湖北随州市)等州。《纲目》曰:“赤爪、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虽有赤爪,后人不知即此也……其类有二种,皆生山中。一种小者,山人呼为棠磡子、茅楂、猴楂,可入药用,树高数尺,叶有五尖,桠间有刺,三月开五出小白花,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九月乃熟;一种大者,山人呼为羊磡子,树高丈余,花叶皆同,但实稍大而色黄绿,皮涩肉虚为异尔。”上述形态特征与今作山楂用之多种山楂属植物一致。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山里红、山楂为药用山楂之正品。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的成熟果实。
【原植物】
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 var. Major N.E.Br. 又名:红果、棠棣(河北),大山楂(江苏)。
落叶乔木,高可达6m。枝刺长1~2cm,或无刺。单叶互生;叶柄长2~6cm;叶片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稀菱状卵形,长6~12cm,宽5~8cm,有2~4对羽状裂片,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上面有光泽,下面沿叶脉被短柔毛,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伞房花序,直径约4~6cm;萼筒钟状,5齿裂;花冠白色,直径约1.5cm,花瓣5,倒卵形或近圆形;雄蕊约20,花药粉红色;雌蕊1,子房下位,5室,花柱5。梨果近球形,直径可达2.5cm,深红色,有黄白色小斑点,萼片脱落很迟,先端留下一圆形深洼;小核3~5,向外的一面稍具棱,向内两侧面平滑。花期5~6月,果期8~10月。
华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均有栽培。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耐寒抗风,平地山坡都能栽培。对土壤条件要求以沙性为最好,粘重土则生长较差。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株、嫁接繁殖。种子繁殖:成熟的种子须经沙藏处理,挖50~100cm深沟,将种子以3~5倍湿沙混匀放入沟内至离沟沿10cm为止,再覆沙至地面,结冻前再盖土至地面30~50cm,第2年6~7月将种子翻倒,秋季取出播种,也可第3年春播。条播行距20cm,开沟4cm深,宽3~5cm,每1m播种200~300粒,播后覆薄土,上再覆1cm厚沙,以防止土壤板结及水分蒸发,每1hm 2播种量375~450kg。分株繁殖:挖出根蘖,栽于苗圃进行嫁接。根插法:春季将粗0.5~1cm的根切成12~14cm根段,扎成捆,用0.3×10-6~0.5×10-6九二浸后以湿沙培放6~7d,斜插于苗圃,灌水使根和土壤密接,15d左右可以萌芽,当年苗高达50~60cm时,可在8月初进行芽接。嫁接繁殖:春、夏、秋季均可进行,用种子繁殖的实生苗或分株苗均可作砧木,采用芽接或枝接,以芽接为主。
田间管理 播种苗高至10cm时间苗,移栽行株距为(50~60)cm×(10~15)cm。结合秋季耕翻施入有机肥,从开花至果实旺盛期可于叶面喷无机肥。定期整形剪枝、耕翻除草、刨去根蘖、培土等。
【采收加工】
9~10月果实成熟后采收。采下后趁鲜横切或纵切成两瓣,晒干,或采用切片机切成薄片,在60~65℃下烘干。
【药材及产销】
山里红(北山楂) Fructus Crataegi Majoris主产于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以山东临朐、沂水产量大,品质最佳
河南林县产者质亦优。销全国。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山里红果实近球形,直径1~2.5cm。表面鲜红色至紫红色,有光泽,满布灰白色的斑点,顶端有宿存花萼,基部有果柄残痕。商品常加工成纵切或横切片,厚2~8mm,多卷曲或皱缩不平。果肉厚,深黄色至浅棕色,切面可见浅黄色种子3~5颗,有的已脱落。质坚硬。气微清香,味酸微甜。以片大、皮红、肉厚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山里红外果皮细胞1列,类方形,外被角质层,胞腔含棕红色色素,排列整齐;中果皮极厚,全为薄壁组织,外侧(外果皮下)有1~2列含有棕色色素的薄壁细胞,其内侧广大中果皮薄壁组织中含多数淀粉粒、少数草酸钙簇晶,并有纵横的维管束散在;淀粉粒极小,类圆形或类三角形,直径4~8μm,脐点多呈一字形,单粒或2~3个分粒组成的复粒;草酸钙簇晶直径20~28μm。粉末特征:山里红深棕色。①石细胞较多,成群或单个散在,近无色或淡黄色;呈类圆形、长圆形、长条形、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8~173μm,长约至185μm,层纹明显,孔沟较粗,有分叉,胞腔小,有的含橙黄色物。较小的石细胞有时排列成行,并与纤维相连。②草酸钙方晶散在,或包埋于薄壁细胞的棕色物中,方晶直径13~52μm,也有仅2~5μm的小方晶。③草酸钙簇晶单个散在或存在于果肉细胞中,直径27~41μm,棱角较钝。④果肉薄壁细胞皱缩,细胞界限不清,胞腔内含棕色物,并有淀粉粒及草酸钙结晶。⑤纤维成束,无色或淡黄色。纤维较长,直径11~36μm,壁极厚,约至17μm,孔沟不明显或较细密。⑥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18~47μm,壁稍厚,胞腔内含棕色或橙红色物。⑦淀粉粒单粒圆球形、类圆形或长圆形,有的一端稍尖突,直径4~12μm,脐点隐约可见,呈点状或裂缝状;复粒常由2~4分粒组成。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0ml,振摇混合2min,滤过。滤液蒸干,残留物加冰醋酸1ml,溶解,再加硫酸1~2滴,溶液呈紫红色,渐成紫色。(检查甙类)(2)取山楂浸膏5g置圆底烧瓶中,加95%乙醇40ml回流3次,每次30min,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近干,加10ml蒸馏水溶解后,每次以5ml正丁醇提取至无黄酮反应,减压回收正丁醇至近干,加适量30%乙醇溶解,滤过,移至25ml容量瓶中,加30%乙醇至刻度,摇匀。取乙醇液滴于滤纸上,滴加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干后置紫外灯光(365nm)下观察,可见黄或黄绿色荧光斑点。(检查黄酮类)(3)取(2)项下乙醇液滴于滤纸上,置氨蒸气上熏30s,立即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可见极明显的黄或黄绿色荧光斑点。(4)取(2)项下乙醇液1ml置试管中加入盐酸数滴,再加入镁粉适量,水浴上加热,显桃红色泡沫反应。(检查黄酮类)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有机酸以枸橼酸(C6H8O7)计,不得少于5.0%。
【炮制】
1.山楂 《纲目》:去核曝干,或蒸熟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现行,取净山楂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
2.炒山楂 取净山楂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色变深,取出放凉。炒山楂长于消食积。
3.焦山楂 取净山楂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取出放凉。焦山楂长于治食积泻痢。
4.山楂炭 取净山楂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喷淋少许清水,取出,晒干。山楂炭能治血积。
5.蜜山楂 先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倒入净山楂,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净山楂100kg,用炼蜜16.6kg。蜜山楂用于脾虚食滞的患者。
6.红糖制山楂 将红糖用适量热开水化开,过滤去渣,置锅内加热至沸,倒入净山楂,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山楂100kg,用红糖25kg。红糖制山楂能和血散瘀,消中寓补,用于血滞经闭、产后恶露不尽。
7.土炒山楂 将灶心土置锅内炒松,倒入净山楂,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土,放凉。每净山楂100kg,用灶心土31kg。土炒山楂能消食调中,可用于脾虚食滞的腹泻。山楂炮制对总黄酮含量有一定影响,受热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被破坏的总黄酮就越多。生山楂含量最高,炒山楂次之,焦山楂又次之,山楂炭含量最低。山楂中的总黄酮和总有机酸基本上都集中在果肉中。焦山楂和山楂的黄酮类成分和有机酸类成分虽然只保留了少部分,但黄酮类成分保留的比例远高于有机酸类。当温度超过175℃后,这两类成分减量幅度都明显增大。
【饮片性状】
山楂呈类圆形片状,表面棕黄色,常卷曲皱缩,中间有成环状排列的浅黄色果核,多脱落。周边深红色,微有光泽,有细纵纹和灰白色小点,偶可见短细柄或凹窝。气微清香,味酸微甜。炒山楂形如山楂,表面暗黄色。焦山楂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山楂炭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蜜山楂表面深黄色,微有光泽,有蜜香气,味酸甜。红糖制山楂表面深黄色,有焦香气,味酸甜。土炒山楂表面挂土黄色。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山楂炭应注意散热,防复燃。
【药性】
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
1.《新修本草》:味酸、冷,无毒。
2.《宝庆本草折衷》:味酸涩,平,无毒。
3.《日用本草》:味甘、酸。
4.《本草蒙筌》:味甘、辛,气平。
5.《纲目》:酸、甘,微温。
6.《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经。
7.《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经。
8.《本草汇言》:味酸、甘、微苦,气温,无毒。沉也,降也。
9.《药品化义》:性气薄而味厚。入脾、肝二经。
10.《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
11.《本草求真》:甘、酸、咸,平。
【功能主治】
消食积,化滞瘀。主治饮食积滞,脘腹胀痛,泄泻痢疾,血瘀痛经、经闭,产后腹痛、恶露不尽,疝气或睾丸肿痛,高脂血症。
1.《本草经集注》:煮汁洗漆疮。
2.《新修本草》:汁服主水痢,沐头及洗身上疮痒。
3.《本草图经》:治痢疾及腰疼。
4.《履砏岩本草》:能消食。
5.《宝庆本草折衷》:治寒湿腰痛,小肠气胀痛,消食快气。
6.《本草衍义补遗》:催疮痛(疹),治妇人儿枕痛。
7.《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
8.《滇南本草》: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
9.《本草蒙筌》:疗疝。
10.宁源《食鉴本草》:化血块、气块,活血。(引自《纲目》)
11.《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癓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12.《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利大小便,小儿乳滞腹疼。
13.《本草求原》:治疟郁。
14.《本草撮要》:冻疮涂之。
【应用与配伍】
用于饮食积滞,或泻痢。山楂功擅消食化滞,为治一切食积要药,尤善消油腻肉食积滞及小儿乳积,单味应用即有效。如《简便方》治食肉不消,用一味山楂水煎服;临床常与麦芽、六曲配伍,以加强消化食积之功;若食积发热,则加配连翘、莱菔子等,如《丹溪心法》保和丸;若脾虚食不消化者,可与白术同用;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可配木香、枳壳等,以行气消滞;若因伤食而引起腹痛泄泻,可单用焦山楂,或配青皮同用。至于湿热食滞互结,痢下赤白,腹痛后重,可配黄连、苦参等同用。用于产后瘀滞腹痛,血瘀经闭、痛经等证。山楂有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之优点,可单用煎浓汁冲砂糖服,或与当归、川芎、益母草等同用。近年来单用本品,或配伍其他药同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