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肤木

时间:2019-04-28浏览:86

【药名】
五倍子

 

【异名】
盐麸叶上毬子《日华子》,百虫仓、文蛤《开宝本草》,木附子《现代实用中药》,漆倍子(四川),红叶桃(浙江),旱倍子、乌盐泡(湖北)

 

【品种考证】
五倍子之名始见于《本草拾遗》。《开宝本草》云:“(五倍子),一名文蛤,在处有,其子色青,大者如拳,内多虫,一名百虫仓。”《本草图经》载∶“五倍子,旧不著所出州土,云在处有之。今以蜀中者为胜,生肤木叶上,七月结实,无花。其木青黄色,其实青,至熟而黄,大者如拳,内多虫。九月采子,曝干,生津液最佳。”《品汇精要》载:“五倍子附木叶而生,其木高丈许,青黄色,叶如冬青,厚而光泽。四月开细黄花,有实如豆,人亦取食之。其叶可以饲猪,故名猪草树,又名肤木。于五、六月露零叶底,凝结成窠,初白渐黄,小者如豆,大者如儿拳,经霜采之,久则其中有虫及白花茸茸,盖禀露气之精华,钟木之脉液而成者也。”《纲目》曰:“五倍子,宋《开宝本草》收入草部。《嘉祐本草》移入木部。虽知生于肤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虫所造也。肤木,即盐肤子木也。此木生丛林处者,五六月有小虫如蚁,食其汁,老则遗种、结小球于叶间,正如苅萬之作雀瓮,蜡虫之作蜡子也。初起甚小,渐渐长坚,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状圆长不等。初时青绿,久则细黄,缀于枝叶,宛如结成。其壳坚脆,其中空虚,有细虫如蠛蠓。山人霜降前采取,蒸杀货之,否则虫必穿坏,而壳薄且腐矣。皮工造为百药煎,以染皂色,大为时用。他树亦有此虫球,不入药用,木性殊也。”上述文献所载的五倍子形态,及其寄主植物的特性均与本品一致。

 

【来源】
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Mill.树上寄生倍蚜科昆虫角倍蚜后形成的虫瘿。

 

【原植物】
角倍蚜 Melaphis chinensis (Bell) 成虫有无翅型及有翅型两种。有翅型成虫均为雌虫,全体灰黑色,长约2mm,头部触角5节,第3节最长,感觉芽分界明显,缺缘毛。翅2对,透明,前翅长约3mm,痣纹长镰状。足3对。腹部略呈圆锥形。无翅型成虫,雄者色绿,雌者色褐,口器退化。

本种的寄主植物为盐肤木。当早春盐肤木树萌发幼芽时,蚜虫的春季迁移蚜(越冬幼芽羽化后的有翅胎生雌虫),便在叶芽上产生有性的雌雄无翅蚜虫,经交配后产生无翅单性雌虫,称之为干母。干母侵入树的幼嫩组织,刺激组织膨大而形成疣状虫瘿,称角倍。干母在成瘿期间,旺盛地营单性生殖,在虫瘿中产生许多幼虫,于9~10月间,逐渐形成有翅成虫,称之为秋季迁移蚜。此时虫瘿自然爆裂,秋季迁移蚜便从虫瘿中飞出,到第2寄主苔藓类提灯藓科茶盏苔 Mnium vesicatum Besch.及其同属植物(又称冬寄主)上,进行无性生殖,产生幼小蚜虫。此种幼蚜固定在寄主的茎上,分泌蜡质,包围整个虫体,形成白色的球状茧而越冬;至第2年春天,越冬幼蚜在茧内成长为有翅成虫,即春季迁移蚜,又飞到盐肤木上进行繁殖。

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角倍于9~10月间采摘,如过期则虫瘿开裂。采得后,用沸水煮3~5min,杀死内部仔虫,晒干或阴干。

 

【药材及产销】   

五倍子Galla Chinensis 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广西等地。销全国各地,并有出口。药材按外形分角倍和肚倍。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角倍菱形、卵圆形或纺锤形,长3~8cm,直径2~5cm,具有不规则的角状分枝。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被灰白色软滑短柔毛。质硬脆,破碎后中空,断面角质状,有光泽,倍壁厚1~2mm,内壁平滑,有多数黑褐色死蚜虫、黑色粉末状蚜虫卵及排泄物附着于内壁上,并时有1~2对游离于角倍中的白色丝团,丝团表面又附有多数蚜虫尸体,内壁上附有白色粉霜状或结晶状的蜡样物。气特异,味涩。

显微鉴别  横切面:表皮细胞层,往往分化成1~3(~6)细胞的非腺毛,长70~140μm,有时长达350μm。表皮内侧为薄壁组织,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直径约10μm,已糊化,并可见少数草酸钙簇晶。内侧的薄壁组织中有外韧型维管束散生,维管束外侧有大型的树脂腔,直径可达270μm

粉末特征:灰绿色至灰棕色。非腺毛众多,由1~6细胞构成,长70~350μm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直径约10μm簇晶较少,直径约25μm导管螺纹直径10~15μm树脂腔都已破碎,树脂块散在,黄棕色。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4ml,微热,滤过。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生成蓝黑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10%酒石酸锑钾溶液2滴,产生白色沉淀。(检查五倍子鞣质)

品质标志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55年版鞣质含量测定方法规定:本品含鞣质不得少于50.0%

 

【炮制】

1.五倍子《局方》:劈破。《伤寒总病论》:去内中虫。现行,取原药材,敲开,除去虫垢及杂质,捣碎。

2.炒五倍子《医学入门》:汤药生用,丸、散略炒,染发炒至烟起,以浓茶泼之,再炒至烟净。《纲目》:炒黄。现行,取净五倍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用时敲开,除去虫卵。

 

【饮片性状】
五倍子为不规则的角质样碎片,有光泽,表面显刮毛后痕迹。气特异,味涩。炒五倍子形如五倍子,表面微黄色。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酸、涩,性寒。归肺、大肠、肾经。

1.《开宝本草》:味苦、酸,平,无毒。

2.《纲目》:酸、咸,平。

3.《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经。

4.《本草经疏》:其味苦酸涩,气平无毒。气薄味厚,敛也,阴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5.《本草备要》:咸、酸涩,寒。

6.《本草再新》:入肝、肺、肾三经。

 

【功能主治】
敛肺,止汗,涩肠,固精,止血,解毒。主治肺虚久咳,自汗盗汗,久痢久泻,脱肛,遗精,白浊,各种出血,痈肿疮疖。

1.《本草拾遗》:治肠虚泄痢。

2.《日华子》:治中蛊毒、毒药,消酒毒。

3.《开宝本草》:疗齿宣疳莈,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癣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

4.《本草图经》:生津液最佳。

5.《本草衍义》:口疮,以末掺之便可饮食。

6.《本草衍义补遗》:噙口中,善收顽痰有功,解诸热毒。

7.《本草蒙筌》:煎汤洗眼目,消赤目止疼,专为收敛之剂。

8.《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血、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

9.《本草备要》:其色黑,能染发。

10.《陕西中药志》:治肺虚咳嗽,痔疮下血,子宫出血,赤白带下,皮肤湿疮,中耳炎等症。

11.《青岛中草药手册》:可作为止血收敛剂,并解生物碱中毒。

 

【应用与配伍】

用于肺虚久咳,自汗、盗汗。五倍子味酸,其性收涩,能敛肺、止汗。治肺虚久咳,痰中带血,常与五味子、麦冬、黛蛤散同用,以敛肺降火,化痰止血。若自汗、盗汗,可单味研末,水调填敷脐中;亦可与龙骨、牡蛎等同煎服,更增止汗之效。

用于泻痢、脱肛。五倍子功能涩肠,凡泻痢不止,积滞已尽者,可单味应用或配益脾止泻之品同用。如《集灵方》以本品为末,米饮调服;若脾泄久痢,则与陈仓米、木香等同用。治脱肛不收,《三因方》同白矾煎汤外洗;《简便方》用本品水煮极烂熏之,待温以手托上,内服补气升阳之人参、黄芪、升麻,其效更佳。

用于遗精、白浊。五倍子能涩精止遗。治遗精不止,用本品与淡渗通利之茯苓同用,一泻一收,可收到汪昂所说的凡用秘涩药,能通而后能秘之效。若心肾两亏,小便白浊,梦遗频仍,可与龙骨、茯苓同用,以安神、固涩,如《局方》秘传玉锁丹。

用于出血诸证。五倍子收敛止血,其用法可随证而异。衄血者,可研末吹鼻。牙缝出血者,烧存性,研末敷之。便血者,为末,以米饮送服;亦可与陈槐花焙研为丸,米饮送下。尿血者,为末用盐梅捣和如丸。外伤出血不止,为末贴敷。

用于外科诸证。五倍子外用,能解毒、敛疮。治一切热毒痈肿,与大黄、黄柏为末,调敷患处。治走马牙疳,与青黛、枯矾、黄柏为末,以盐汤漱口后掺之。治踄耳出脓,《普济方》用本品为末吹之。治阴囊湿疮,《圣惠方》用本品与蜡茶及少许腻粉共研末,香油调和,以葱椒汤洗后,搽患处。防治稻田皮炎,用本品为末醋泡,于下水田前涂于四肢受水浸处。治手足皲裂,用本品为末,油脂调匀,敷于患处。

1.《得宜本草》:得茯苓、龙骨,治虚劳遗浊。得白矾,治肠风下血。

2.《得配本草》:得乌梅,疗赤痢不止。配五味子,止黄昏咳嗽。配鲫鱼治脏毒。合全蝎,掺踄耳。合黄丹,敷风眼赤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研末,1.5~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以及积滞未尽之泻痢禁服。

1.《本草经疏》:性燥急而专收敛,咳嗽由于风寒外触者忌。

2.《本草备要》:嗽由外感,泻非虚脱者禁用。

3.《广西中药志》:忌与铁剂同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