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凤尾草
【异名】
井口边草《本草拾遗》,小金星凤尾草、铁脚鸡《履砏岩本草》,山鸡尾、井茜《生草药性备要》,井阑草、石长生《植物名实图考》,凤凰草《分类草药性》,井边茜《岭南采药录》,旋鸡头《中国药用植物志》,野鸡尾《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志》,乌脚鸡《浙江药用植物志》,线鸡尾《湖南药物志》,双凤尾、金鸡尾《四川中药志》,小凤尾草、九把连环剑《广西药用植物名录》,鸡爪莲《福建药物志》,背阴草(江苏)。
【释名】
本品叶片颇似雉尾,故有山鸡尾、野鸡尾、金鸡尾之称;美称之则为凤尾草、凤凰草等。因其根茎粗壮,密被黑褐色鳞片,而称为铁脚鸡、乌脚鸡,均以象形立名。井口边草、井阑草、石长生等则又以生境为名者。
【品种考证】
《履砏岩本草》载有小金星凤尾草,所附药图即今凤尾蕨科凤尾草Pteris multifida Poir. 。《植物名实图考》云:凤尾草生山石及阴湿处,有绿茎、紫茎者。一名井阑草,或谓之石长生。所附之图亦系本种。《纲目》石草类所绘的石长生图也与本种相似。
【来源】
为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草的全草或根茎。
【原植物】
凤尾草 Pteris multifida Poir. 又名:井栏边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小叶凤尾草《广东中药》,蜈蚣蕨《中国药用孢子植物》,凤尾蕨《浙江药用植物志》,五叶灵芝《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20~70cm。根茎短,直立或斜生,顶端密被钻形棕色鳞片。叶草质,二型,簇生;不育叶柄长4~6cm,光滑,禾秆色,基部略带棕色;叶片椭圆形,长6~8cm,宽3~6cm,先端尾状,单数一回羽状;羽片1~4对,对生,下部的具柄;羽片线形,长4~5cm,宽4~8mm,先端长尖,边缘具小尖齿,下部的2~3叉状深裂,有时二回分叉;叶轴两侧具翅,叶脉羽状,侧脉常二叉状。能育叶与不育叶相似而较大,仅在不育部分具小尖齿。孢子囊群线形,生于羽片边缘的边脉上;囊群盖线形,膜质,灰白色。
生于海拔800m以下的石灰岩缝内或墙缝、井边。分布于华东、中南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或夏、秋两季采收,洗净,晒干。
【药材及产销 】
凤尾草Herba Pteridis Multifidae主产于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江西、湖南、陕西、山西等地。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商品多扎成小捆。全草长25~70cm。根茎短,棕褐色,下面丛生须根,上面有簇生叶,叶柄细,有棱,棕黄色或黄绿色,长4~30cm,易折断,叶片草质,一回羽状,灰绿色或黄绿色;不育叶羽片宽4~8cm,边缘有不整齐锯齿,能育叶长条形,宽3~6cm,边缘反卷,孢子囊群生于羽片下面边缘。气微,味淡或微涩。以色绿、叶多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有气孔及少数腺毛。气孔主为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腺毛头部2~3细胞,长91~125μm,直径18~33μm,细胞含棕色分泌物;无柄。孢子囊长圆形或类圆形,直径约至320μm,环带纵行细胞类长方形,外壁薄,内壁及侧壁增厚;囊柄4~6细胞,2列,长短不一。孢子极面观类三角形,直径33~47μm,近极面有三裂缝,具瘤状或颗粒状纹饰,远极面观纹饰较大,呈块状。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1g,加甲醇10ml,置水浴上回流提取10min,趁热过滤。取滤液1ml,加盐酸4~5滴及镁粉少量,溶液呈橙红色。(检查黄酮类)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或淋润,切段,干燥。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小段状,根、茎、叶混合。根茎黄绿色。叶片灰绿色或草绿色,偶有棕色孢子囊群;叶柄黄绿色或棕绿色。气微,味淡、稍涩。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淡、微苦,性寒。归大肠、肝、心经。
1.《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平。
2.《分类草药性》:性凉,无毒。
3.《湖南药物志》:甘、辛,寒,有小毒。一说酸涩,无毒。
4.《安徽中草药》:性凉,味淡。
5.《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甘、微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消肿解毒,凉血止血。主治痢疾,泄泻,淋浊,带下,黄疸,疔疮肿毒,喉痹乳蛾,淋巴结核,腮腺炎,乳腺炎,高热抽搐,蛇虫咬伤,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及外伤出血。
1.《履砏岩本草》:捣末,涂发背疮上,效。根,主生发,浸油涂头。
2.《生草药性备要》:洗疳、疔、痔,散毒,敷疮。治蛇虫咬诸毒,刀伤,能止血生肌,舂汁调酒服,渣敷患处;研末收贮,治气痛。
3.《植物名实图考》:治五淋,止小便痛。
4.《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热毒,消肿,清火。治痈疮,乳痈,淋症,解烟毒。
5.《岭南采药录》:晒干为末,治气痛热痛。
6.《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利尿。治小儿惊风夜哭。
7.《湖南药物志》:解热利水,消肿解毒,止呕,接骨生肌,止痛止血,解酒毒。主治疳积,感冒,目翳。
8.《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淋浊、痢疾、瘰疬。
9.《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治咳嗽吐血,刀伤出血。
10.《浙江药用植物志》:主治菌痢,肠炎,黄疸型肝炎,尿路感染,便血,尿血,胃热吐血,遗精,白带,咽喉肿痛,肺脓疡。
11.《福建药物志》:主治鼻衄,咳血,蛔虫性肠梗阻,风火牙痛,咽喉肿痛,口腔炎,疔。
应用与配伍 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小便淋浊,女子带下,黄疸诸症。凤尾草有清热利湿,止泻止带,通淋退黄作用,临床常可单用取效。治泻痢亦可与马齿苋、地锦草等配用以增强其止泻止痢功用;治淋浊、带下,可与车前草、白鸡冠花等配用,以增强祛湿通淋止带之功。用于疮疖痈肿、喉痹、乳痈等热毒病症。凤尾草有良好的清热消肿解毒作用,内服外用均可,单用或配蒲公英、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之品同用。外敷还治蛇虫咬伤。用于尿血、便血、痔疮出血等。单用煎服,或与旱莲草、槐花、白茅根等同用,能凉血止血。凤尾草配桔梗、苦参治痰中带血;捣烂外敷治创伤出血。此外,凤尾草还可用于热毒型的恶性肿瘤,有一定抗癌效用,常与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虚寒泻痢及孕妇禁服。《履砏岩本草》:老人不可多服,其性冷故也。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