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腐婢
【异名】
土常山《植物名实图考》,臭娘子、臭常山、凉粉叶、铁箍散《湖南药 物志》,六月冻、臭黄荆、观音柴《江西草药》,虱麻柴、臭茶《福建中 草药》,小青树《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糯米糊、捏捏糊《浙江药用植物志》,墨子稔《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豆腐木(江西)。
【释名】
《本草经集注》云:本品气作腐臭,土人呼为腐婢。以其功能治疟如常山,民间又称土常山、臭常山。其叶揉汁可做凉豆腐,故有豆腐、凉粉等名。
【品种考证】
腐婢载于《本经》,列为下品。《本草经集注》云:今海边有小树, 状如栀子,茎叶多曲,气似腐臭。土人呼为腐婢。《植物名实图考》山草类载有土常山(三),云:长沙山坡有之。赭根有须,根、茎一色, 有节,对节生叶,叶如榆,面青背白,背纹亦赭。春间叶际开小花,如木 樨色,黄白无香。按二书所述及《植物名实图考》附图的形态特征与本 种相符。但《别录》所指小豆花及《药性论》所指赤小豆花非本种。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豆腐柴的茎、叶。
【原植物】
豆腐柴Premna microphylla Turcz. [P.microphylla Turcz.var.glabra Nakai; P.japonica Miq.; P. formosana Maxim.]
直立灌木,植株高2~6m。幼枝有柔毛,老枝渐无毛。单叶对生;叶柄长0.5~2cm;叶片卵状披针形、倒卵形、椭圆形或卵形,有臭味,长3~13cm,宽1.5~6cm,基部渐狭,全缘或具不规则粗齿 ,先端急尖至长渐尖,无毛或有短柔毛。聚伞花序组成塔形的圆锥花序, 顶生;花萼杯状,绿色或有时带紫色,密被毛至几无毛,边缘常有睫毛,5浅裂;花冠淡黄色,呈二唇形,裂片4,外被柔毛和腺点,内面具柔毛,尤以喉部较密;雄蕊4,2长2短,着生于花冠管上。核果球形至倒卵形,紫 色,径约6mm。花期5~6月,果期6~10月。
生于山坡林下或林缘。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四川、贵州。
【采收加工】
春、夏、秋季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及产销】
腐婢Caulis et Folium Premnae Microphyllae主产于广东。自产自销 。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茎枝圆柱形,淡棕色,具纵沟,嫩枝被黄色短柔毛。叶对生 ,皱缩,完整者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长2~7cm或更长,宽1.5~4cm,先 端尾状急尖或近急尖,基部渐狭,下延;边缘中部以上具不规则的粗锯齿 ,淡棕黄色,两面均有短柔毛;叶柄长约1cm。偶见残留黑色圆形小果。气 臭,味苦。
以茎枝幼嫩、叶多者为佳。
【药性】
味苦、微辛,性寒。
1.《本经》:味辛,平。
2.《湖南药物志》:苦,寒,无毒。
3.《江西草药》:性寒,味苦涩。
4.《食物中药与便方》: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治疟疾,泄泻,痢疾,醉酒头痛,痈肿,疔疮,丹毒,蛇 虫咬伤,创伤出血。
1.《本经》:主臟疟寒热邪气,泄痢,阴不起,病酒头痛。
2.《本草经集注》:疗疟有效。亦酒渍皮,疗心腹痛。
3.《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泄痢,消渴病,痰 疟。
4.《江西草药》:清热解毒,收敛止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水 洗。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