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杜仲
【异名】
思仙《本经》,思仲、木绵《别录》,綴《本草图经》,石思仙《本草衍义补遗》,扯丝皮《湖南药物志》,丝连皮《中药志》,棉皮(河南),玉丝皮(四川),丝棉皮(陕西)。
【释名】
《纲目》云: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义。其皮中有银丝如绵,故曰木绵。其他如丝棉皮、扯丝皮等亦由此木皮折断后现白丝而名。
【品种考证】
杜仲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别录》云:杜仲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二月、五月、六月采皮。《本草经集注》云:上虞在豫州,虞虢之虞,非会稽上虞县也。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状如厚朴,折之多白丝为佳。《蜀本草》:《图经》云:生深山大谷,树高数丈,叶似辛夷,折其皮多白绵者好。《本草图经》云:今出商州、成州,峡州近处大山中亦有之……亦类柘,其皮类厚朴,折之内有白丝相连。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用。江南人谓之綴。初生叶嫩时采食……谓之綴芽。以上所述特征表明,古代之杜仲原植物与今所用的杜仲一致。
【来源】
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
【原植物】
杜仲 Eucommiaulmoides Oliv.
落叶乔木,高达20m。树皮灰褐色,粗糙,折断拉开有多数细丝。幼枝有黄褐色毛,后变无毛,老枝有皮孔。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上面有槽,被散生长毛;叶片椭圆形、卵形或长圆形,长6~15cm,宽3.5~6.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老叶略有皱纹,边缘有锯齿;侧脉6~9对。花单性,雌雄异株,花生于当年枝基部,雄花无花被,花梗无毛;雄蕊长约1cm,无毛,无退化雌蕊;雌花单生,花梗长约8mm,子房1室,先端2裂,子房柄极短。翅果扁平,长椭圆形,先端2裂,基部楔形,周围具薄翅;坚果位于中央,与果梗相接处有关节。早春开花,秋后果实成熟。
生于海拔300~500m的低山、谷地或疏林中。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较强。自然分布区年平均温度13~17℃,年降水量500~1500mm。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粘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扦插、压条、分蘖、嫁接繁殖。以种子繁殖为主。从杜仲树皮的形态特征可分为粗皮杜仲(青冈皮)与光皮杜仲(白杨皮)两种类型,栽培以光皮杜仲为优。种子繁殖:选20~40年生的生长发育健壮、树皮光滑、无病虫害和未剥过树皮的植株,9~10月果实成熟后采摘,晾干,扬净,切忌曝晒。尤以有光泽、饱满、新鲜、色呈淡褐色者为优。种子寿命短,不宜用陈种。千粒重57~130g。播种期为冬播(11~12月)或春播(2~3月),以冬播为宜。春播因种子外皮含胶质,干燥后会影响发芽,播前将种子在20~25℃温水中浸泡2~3d,每日换水1次,待种子膨胀后再用湿砂拌匀,每隔2~3d翻动1次,约经15d左右种子即可萌动。每1hm2用种量75~150kg。播种方法用条播法,按行距20~30cm开条沟,沟深4cm,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1~1.5cm,稍加镇压,浇水,覆盖草,以防霜冻。出苗后,幼苗5~7cm时,选阴天进行第1次间苗,苗高15~20cm时进行第2次间苗或定苗。苗期适量灌水,保持土壤湿润,7~8月生长旺盛时,加强施肥,全年施肥6~8次,有机肥和无机肥交替施用。培育1~2年移植。穴栽,行、株距各2.5m×3m。扦插繁殖:剪取一年生嫩枝,剪成5~6cm长的插穗,5月初按行、株距20cm×10cm开穴扦插,插入土中三分之二,留三分之一于地面,扦插后搭棚遮荫,保持土壤湿润,待生根后第2年移栽。亦可用50×10-6萘乙酸处理24h,可提高插条成活率。压条繁殖:用普通压条或高空压条。普通压条在早春(1~2月)植株未萌动前,将母株近根部的健壮枝条,压入土中20cm左右,使枝梢露出地面,1年后即可生根成苗,与母体分离后栽种。高空压条,3~4月或6~7月,选2~3年生,直径1cm粗的枝条,割伤后用塑料薄膜或对半开竹筒盛装肥土,包裹于枝条割伤部位,经常检查湿度,生根后与母株分离栽种。分蘖繁殖,用砍树后的枝桩培土,促进萌生新芽,初冬劈开分株栽种。嫁接繁殖:取二年生苗作砧木,选优良品种的一年生枝条作接穗,用切接法于早春进行嫁接。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立枯病,4月下旬至6月中旬病苗近茎基部腐烂变褐,收缩腐烂,倒伏干枯。防治方法,实行轮作和注意田间排除积水,发病时拔除病株,并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叶枯病,为害叶片,出现褐色病斑或破裂穿孔,发病期间,可喷50%多菌灵1000倍液。另有根腐病为害。虫害有六星黑点木蠹蛾、褐蓑蛾、黄刺蛾、扁刺蛾。在杜仲剥皮后再生新皮时遭受柏夜蛾、樱桃双斜带卷叶蛾、黑色甲虫为害。可用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400倍液或50%西维因1∶50倍液,加入一定量牛胶(约0.5%)涂刷在新皮上、下两端的树干上,形成两个保护圈,可防虫害袭击。其他还有蚜虫等为害。
【采收加工】
栽培10~20年,用半环剥法剥取树皮。6~7月高温湿润季节,此时杜仲树形成层细胞分裂比较旺盛,在离地面10cm以上树干,切树干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注意割至韧皮部时不伤形成层,然后剥取树皮。经2~3年后树皮重新长成。环剥法,用芽接刀在树干分枝处的下方,绕树干环切一刀,再在离地面10cm处再环切一刀,再垂直向下纵切一刀,只切断韧皮部,不伤木质部,然后剥取树皮。剥皮宜选多云或阴天,不宜在雨天及炎热的晴天进行。加工:剥下树皮用开水烫泡,将皮展平,把树皮内面相对叠平,压紧,四周上、下用稻草包住,使其发汗,经1星期后,内皮略成紫褐色,取出,晒干,刮去粗皮,修切整齐,贮藏。
【药材及产销】
杜仲 Cortex Eucommiae 主产于贵州遵义、毕节,陕西西乡、宁强、凤翔、洵阳,湖北襄阳、恩施、宜昌,四川绵阳、青川、平武、温江、彭县、都江堰,河南洛阳、南阳等地。以贵州、四川产量大,质量佳。行销全国并出口。此外,云南、江西、湖南、广西、安徽、浙江等地亦产。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树皮呈扁平的板块状、卷筒状,或两边稍向内卷的块片,大小不一,厚2~7mm。外表面淡灰棕色或灰褐色,平坦或粗糙,有明显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纵裂槽纹,未刮去粗皮者有斜方形、横裂皮孔,有时并可见淡灰色地衣斑。内表面暗紫褐色或红褐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折断面粗糙,有细密银白色并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残余物。以皮厚而大、粗皮刮净、内表面色暗紫、断面银白色橡胶丝多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老树皮有较厚的落皮层。韧皮部极厚,有5~7条断续的石细胞环带,每一环带为3~5列石细胞,并偶伴有少数纤维,近石细胞环带处尚可见橡胶质团块。纵切面观,此种橡胶质存在于橡胶细胞(lactiferouscell)中。射线宽2~3列细胞,穿过石细胞环带并向外辐射。粉末特征:棕色。①石细胞众多,大多成群,类长方形、类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0~80μm,长约180μm,壁厚,孔沟明显,有的胞腔中含有胶丝团块。②木栓细胞成群或单个散在,表面观多角形,直径15~40μm,壁不均匀增厚,木化,有明显的细小纹孔;侧面观长方形,壁一面薄,三面增厚,孔沟明显。③橡胶丝成条或扭曲成团,表面观颗粒性。④淀粉粒极少,类球形,直径3~8μm。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10ml,浸渍2h,滤过,滤液挥干,加乙醇10ml,产生具弹性的胶膜。(2)本品在紫外光灯下,外表面显暗紫褐色荧光,内表面显黄棕色荧光,断面显紫色荧光。(3)取杜仲粉末2g,加蒸馏水20ml,在50~60℃水浴上加热1h,滤过。滤液滴在滤纸上,喷以三氯化铁--铁氰化钾试液,显蓝色斑点(酚酸反应)。(4)取杜仲粉末2g,加乙醇20ml,在水浴上回流30min后滤过。滤液滴在滤纸上,喷以20%氢氧化钠溶液,显浅黄色斑点。(红杜仲显紫色斑点,丝棉木不显色)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用热浸法测定,75%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1.0%。
【炮制】
1.杜仲《雷公炮炙论》:凡使,先须削去粗皮……细锉用。《本草经集注》:用之薄削去上甲皮,横理切令丝断也。《本事方》:去皮,锉如豆。现行,取原药材,刮去残留粗皮,洗净,切成丝或块,干燥。
2.盐杜仲《万氏女科》:青盐水炒去丝。《疮疡全书》:盐炒去丝为末。《幼幼集成》:切片,盐水拌炒以断丝为度。《增广验方新编》:切片,用盐水浸七日,其水每日一换,铜锅缓火炒断丝。现行,取杜仲丝或块,用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断丝,表面焦黑色,取出放凉。每杜仲丝或块100kg,用食盐2kg。或取杜仲丝或块,用盐水拌匀,润透,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或砂烫至丝易断,取出放凉。每杜仲丝或块100kg,用食盐2kg。或取杜仲丝或块,用盐水润透,放置一夜,蒸1h,取出,干燥。每杜仲丝或块100kg,用食盐0.9kg。盐杜仲增强补肾强腰作用。
除去粗皮的杜仲,其总成分的煎出率比未去粗皮者高。盐杜仲在降压和对子宫的抑制作用方面比生品强。用盐量和加热方式,以2/100的用盐量加水溶化拌匀后再加热为好,加热方法以较低温度长时间加热至断丝为佳,其总成分溶出率和炮制品的收得率均较高。200℃烘制品的活性成分溶出率高于炒制品。盐杜仲用75%乙醇按热浸法测定,浸出物不得少于12.0%。
饮片性状:杜仲为2~3mm的丝或10~15mm的小方块,外表面灰褐色或淡棕色,有明显皱纹或纵槽纹,内表面暗紫色,光滑。切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苦。盐杜仲呈焦黑色或焦褐色,断面白丝易断,略具咸味。
贮干燥容器内,盐杜仲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甘、微辛,性温。归肝、肾经。
1.《本经》:味辛,平。
2.《别录》:甘,温,无毒。
3.《药性论》:味苦。
4.《医学启源》: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也。
5.王好古:肝经气分药也。(引自《纲目》)
6.《品汇精要》:气之厚者,阳也。臭朽。
7.《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8.《本草经疏》:入足少阴,兼入足厥阴经。
9.《本草正》:味甘、辛、淡,气温平。气味俱薄,阳中有阴。
10.《药品化义》:气和,味苦,性凉。性气薄而味厚。
11.《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
12.《医林纂要·药性》:微辛。
【功能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主治腰膝酸痛,阳痿,尿频,小便余沥,风湿痹痛,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1.《本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
2.《别录》:(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
3.《药性论》:治肾冷綵腰痛也,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4.《日华子》:治肾劳,腰脊挛。
5.《医学启源》:其用壮筋骨,及足弱无力行。
6.王好古:润肝燥,补肝经风虚。(引自《纲目》)
7.《本草蒙筌》:止小水,梦遗。
8.《医学入门·本草》:治妇人胎脏不安,产后诸疾。
9.《本草正》:暖子宫,安胎气。
10.《玉楸药解》:益肝肾,养筋骨,去关节湿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
11.《医林纂要·药性》:和筋束骨,续绝除伤。
12.《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主治高血压。
【配伍与应用】
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无力。杜仲入肝肾两经,能补益肝肾而强健筋骨,故可用治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及足膝痿软无力等,常以本品与补骨脂、胡桃仁等同用,补肾温阳,强壮腰膝,如《局方》青娥丸。若肾阳亏虚、精血不足而见阳痿、尿频、小便余沥等症,可与温阳益肾的鹿角、附子、肉桂和填精补血的熟地黄、当归、枸杞子等同用,如《景岳全书》右归丸。风寒湿痹日久,兼肝肾亏损、肢节疼痛、屈伸不利等,可与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品如独活、秦艽、当归等同用,方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用于胎动不安,胎漏,堕胎。杜仲补肝肾,固冲任而安胎,临床多用于冲任不固所致的胎动不安或频惯堕胎,如《圣济总录》杜仲丸,即单用本品煮枣肉丸服,或配伍续断、桑寄生、山药、熟地等增强补肾固冲作用。
此外,杜仲有降血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单用有效;肝肾不足者,可与桑寄生、枸杞子、何首乌等补益肝肾之品配用;肝火偏亢者,可与夏枯草、黄芩、牛膝等平肝降火药同用。
1.《药鉴》:腰痛不能屈者,同芡实、枣肉丸之神方;足疼不能践者,入黄芪、苍术煎之灵丹。
2.《本草经疏》:肾虚火炽者,不宜用。即用,当与黄柏、知母同入。
3.《药品化义》:牛膝主下部血分,杜仲主下部气分,相须而用。
4.《本草新编》:与熟地同用则燥湿相宜,自然无火动之忧。
5.《本草经解》:同续断、砂仁,治胎前杂证;同续断、山药糊丸,治频堕胎。
6.《得宜本草》:得羊肾,治肾虚腰痛;得牡蛎,治虚汗;得糯米、山药、枣肉,治频惯堕胎;得补骨脂、青盐、枸杞,能壮肾阳。
7.《得配本草》:配菟丝、五味,治肾虚泄泻;佐当归,补肝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恶蛇蜕皮、元参。
2.《雷公炮制药性解》:精血燥者,不宜多用。
3.《本草经疏》:肾虚火炽者,不宜用。
4.《本草汇言》:如肝肾阴虚,而无风湿病,乃因精乏髓枯,血燥液干而成痿痹,成伛偻,以致俯仰屈伸不用者,又忌用之。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