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桔梗
【异名】
白药、利如、梗草、卢茹《吴普本草》,房图、荠絇《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省植物药材志》,苦菜根(河北)。
【释名】
桔梗,《说文》:桔,直木。《尔雅》: 梗,直也。《新修本草》谓其一茎直上,《纲目》云: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梗草,名义同此。其根入药,色黄白,故名白药。本品与荠絇为近缘植物,形态颇相类,故亦混称为荠絇。
【品种考证】
桔梗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别录》载: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二、八月采根,暴乾。《本草经集注》载:桔梗,近道处处有,叶名隐忍, 二、三月生,可煮食之。俗方用此,乃名荠絇。今别有荠絇,能解药毒,所谓乱人参者便是,非此桔梗,而叶甚相似,但荠絇叶下光明滑泽无毛为异,叶生又不如人参相对者尔。《新修本草》载:人参苗似五加阔短,茎圆,有三四桠,桠头有五叶,陶引荠絇乱人参,谬矣。且荠絇、桔梗,又有叶差互者,亦有叶三四对者,皆一茎直上,叶既相乱,惟以根有心无心为别尔。《本草图经》载:今在处有之,根如小指大,黄白色,春生苗,茎高尺余,叶似杏叶而长椭,四叶相对而生,嫩时亦可煮食之,夏开花紫碧色,颇似牵牛子花,秋后结子,八月采根……其根有心,无心者乃荠絇也。《纲目》则进一步将桔梗与荠絇分为二条,认为两者性味功效皆不同。《植物名实图考》 载:桔梗处处有之,三四叶攒生一处,花未开时如僧帽,开时有尖瓣,不钝,似牵牛花。按诸家本草记述,可见在《本草经集注》以前桔梗与荠絇不分,之后《新修本草》、《本草图经》、《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等均指出了两者植物形态上的区别,并有附图,所载桔梗与今所用桔梗品种相符。
【来源】
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
【原植物】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as (Jacq.) A.DC. [Campanula grandiflora Jacq.] 又名:铃当花、包袱花(山东)。
多年生草本,高30~120cm。全株有白色乳汁。主根长纺锤形,少分枝。茎无毛,通常不分枝或上部稍分枝。叶3~4片轮生、对生或互生;无柄或有极短的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2~7cm,宽0.5~3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尖锯齿,下面被白粉。花1朵至数朵单生茎顶或集成疏总状花序;花萼钟状,裂片5;花冠阔钟状,直径4~6cm,蓝色或蓝紫色,裂片5,三角形;雄蕊5,花丝基部变宽,密被细毛;子房下位,花柱5裂。蒴果倒卵圆形,熟时顶部5瓣裂。种子多数,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耐寒、喜阳光。宜栽培在海拔1100m以下的丘陵地带,半阴半阳的砂质壤土中,以富含磷钾肥的中性夹沙土生长较好。种子寿命为1年,在低温下贮藏,能延长种子寿命。0~4℃干贮种子18个月,其发芽率比常温贮藏提高3.5~4倍。种子发芽率70%,在温度18~25℃,有足够湿度,播种后15d出苗。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分直播法和育苗移栽法。直播法,播前用温水浸种24h,或用0.3%高锰酸钾浸种12h。春播和秋播均可,以秋播为好。条播,行距20~25cm,深3~5c m,播后盖火灰,稍镇压浇水。约2星期出苗。待苗高5cm左右,结合松土,可间去过密或纤弱的幼苗,苗高10~15cm,按10cm株距定苗。育苗法,在较干旱地区,没有灌溉条件时采用。作150cm宽的畦,条播,行距5~10cm,覆土1~1.5cm,保持土壤湿润。约2星期左右出苗。苗齐后拔除过密的幼苗,并松土除草,至翌年4月即可移栽大田。
田间管理 移栽后1个月左右,苗出土5~10cm时,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次,每1hm2施清淡人畜粪水15000kg。6~7月开花前,每1hm2施过磷酸钙150~225kg,亦可再追施人畜粪液1次。冬季植株枯萎后,重施冬肥,以人畜粪和杂肥为主。由于桔梗花期较长, 花朵的生长发育消耗大量营养,故摘除花果,减少对养分的消耗,可以提高根的产量。在盛花期喷1×10-3乙烯利1次,基本上达到除花目的。抽茎现蕾后要培土壅根,以防倒伏。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轮纹病及斑枯病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喷1∶1∶100波尔多液或 50%多菌灵1000倍液。根腐病,可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还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灌注。虫害有拟地甲,为害桔梗根部,可用90%敌百虫800倍液或50%锌硫磷1000倍液喷杀。还有红蜘蛛、地老虎、蚜虫、食子虫为害。
【采收加工】
播种两年或栽培当年秋季采挖,割去茎叶,挖出全根,洗净泥土,乘鲜用碗片或竹片刮去外皮,放清水中浸2~3h,捞起,晒干;或去芦切片,晒干。
【药材及产销 】
桔梗 Radix Platycodi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东北、 华北产量大,称北桔梗;华东产的质量较好,称南桔梗。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或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分枝,长6~20cm,直径1~2cm。表面淡黄白色,微有光泽,皱缩,有扭曲的纵沟,并有横向皮孔斑痕及支根痕,有时可见未刮净的黄棕色或灰棕色栓皮;上端根茎(芦头)长0.5~4cm,直径约1cm,具半月形的茎痕,呈盘节状。质硬脆,易折断,折断面略不平坦,可见放射状裂隙,皮部类白色,形成层环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甜、苦。以根肥大、色白、质充实、味苦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有时残存;木栓细胞偶含草酸钙小方晶。皮层窄。 韧皮部宽广,外侧有时有裂隙;外侧韧皮射线渐弯曲;筛管群与乳管群伴生,作径向散列,乳管壁略厚,内含黄棕色颗粒状物。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放射状排列;木射线较宽。本品薄壁细胞含菊糖。粉末特征:米黄色。①菊糖众多,用冷水合氯醛液装置,薄壁细胞中的菊糖团块呈扇形。②乳汁管为有节联结乳汁管,直径14~25μm,内含浅黄色油滴及颗粒状物。③梯纹、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6~72μm。④木薄壁细胞纵断面观长方形,末端壁微波状弯曲。未去净外皮的可见木栓细胞,淡棕色,有的含细小草酸钙结晶。
理化鉴别 粉末或切片遇α-萘酚浓硫酸试液显紫堇色。(菊糖反应)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总皂甙不得少于6.0%。
商品规格 (1) 南桔梗 按药材长短粗细分三等:一等,上部直径1.4cm以上,长14cm以上。二等,上部直径1cm以上,长12cm以上。三等,上部直径不小于0.5cm,长度不低于7cm。
(2) 北桔梗 统货,大小长短不分,上部直径不小于0.5cm。
【炮制】
1.桔梗 《雷公炮炙论》:凡使,去头上尖硬二三分已来,并两畔附枝子,于槐砧上细锉……《理伤续断方》:去芦,去苗。《洪氏集验方》:洗净去头尾。薄切。《汤液本草》:去芦,米泔浸一宿。现行,取原药材, 除去杂质,洗净,闷润至透,切薄片,干燥。
2.炒桔梗 《圣济总录》:去芦头,炒。《小儿药证直诀》:炒。《朱氏集验方》:锉大块,慢火炒令变紫黑色。《普济方》:锉细,微炒。锉碎,炒微焦为度。现行,取桔梗片置锅内用火炒至表面微黄色。
3.蜜桔梗 《圣济总录》:切,用蜜拌,干饭上蒸三日。《活幼心书》:锉,用蜜水浸透。蜜水炒,锉用。现行,先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置锅内,倒入桔梗片拌匀,闷透,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桔梗100kg, 用炼蜜24kg。桔梗芦头和根的成分基本一致,但芦头中皂甙含量多于根约20%~30%左右。因芦头在桔梗生药中约占16%~17%左右,故桔梗可不去芦头,以节约原料,减少生产环节。桔梗外皮所含成分亦与根相似,其皂甙含量不低于其他部分,去皮浪费药材达10%~20%;临床应用带皮桔梗也未见不良反应,且祛痰作用显著,故桔梗可不去外皮,趁鲜切片后干燥。
饮片性状:桔梗为不规则圆形薄片,切面类白色或淡黄白色,形成层环棕色, 可见放射状裂隙。外皮白色或淡黄白色,不去外皮的为黄棕色至灰棕色。质硬而脆。气微, 味微甜而后苦。炒桔梗形如桔梗片,淡黄色。蜜桔梗形如桔梗片,表面黄色,味甜。贮干燥容器内,炒桔梗、蜜桔梗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性】
味苦、辛,性平。归肺、胃经。
1.《本经》:味辛,微温。
2.李当之《药录》:大寒。(引自《纲目》)
3.《吴普本草》:神农、医和:苦,无毒。扁鹊、黄帝:咸。,岐伯、雷公:甘,无毒。李氏:大寒。
4.《别录》:苦,有小毒。
5.《药性论》:苦,平,无毒。
6.《医学启源》:味厚气轻,阳中阴也。
7.《汤液本草》:入足少阴经、入手太阴脉经药。
8.《本草蒙筌》:入手足肺、胆二经。
9.《纲目》:苦、辛,平。
10.《本草经疏》:入手太阴、少阴、兼入足阳明胃经。
【功能主治】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闭。
1.《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2.《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下蛊毒。
3.《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气气促嗽逆, 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4.《日华子》: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 补虚消痰,破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5.《本草衍义》:治肺热气奔促嗽逆,肺痈排脓。
6.《珍珠囊》:其用有四: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气,仍治肺痈;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
7.《本草蒙筌》:开胸膈,除上气壅,清头目,散表寒邪,驱胁下刺痛, 通鼻中窒塞,咽喉肿痛急觅,中恶蛊毒当求,逐肺热、住咳、下痰,治肺痈排脓,养血,仍消恚怒,尤却怔忡。
8.《纲目》:主口舌生疮,目赤肿痛。伏砒。
9.《本草汇言》:主利肺气,通咽喉,宽中理气,开郁行痰之要药也。
【应用与配伍】
用于咳嗽痰多。桔梗辛散苦泄,功能宣肺化痰,治外邪犯肺,肺气失宣的咳嗽,不论风寒、风热者均可应用。风寒束犯者,配苏叶、杏仁等以疏风宣肺散寒;风热袭肺者,配桑叶、菊花等以疏风宣肺清热。若咳嗽痰多,偏寒者配半夏、款冬花等温化寒痰药;偏热者配栝蒌、贝母等清化热痰药,以加强化痰止咳作用。
用于咽喉肿痛。桔梗能宣肺泄邪以利咽喉,凡外邪壅肺所致者,可随证情寒热选配荆芥、防风或薄荷、蝉蜕、牛蒡子等以发散外邪;兼有失音者,加配诃子、木蝴蝶以利咽开音。若热毒较盛,咽喉红肿疼痛或已化脓者,则配金银花、山豆根、马勃等以清热解毒排脓;如属阴虚咽痛,宜配生地、玄参、麦冬等以滋阴降火,利咽止痛。
用于肺痈咳唾脓痰。桔梗祛痰排脓,常配甘草同用,如《金匮要略》桔梗汤;或再配败酱草、薏苡仁、桑白皮等以增强清热化痰排脓作用,如《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桔梗汤。现在临床上亦常与鱼腥草相配伍用,有较好的清热排脓作用。用于胸闷胁肋疼痛。桔梗可开肺利气化痰,属痰阻气滞者,常配枳壳以升降气机,宽胸利膈,如《南阳活人书》桔梗枳壳汤;兼有血瘀而胸胁刺痛者,可加配当归、川芎、赤芍等活血之品;若治寒实结胸,则配巴豆、贝母破积消痰之品,如《伤寒论》白散。
用于痢疾腹痛,癃闭不通。肺合大肠,桔梗宣通肺气,肺气开则腑气通,故于治痢方药中加入本品,可缓解腹痛及里急后重。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治疗癃闭,于通利小便的方药如五苓散、八正散中加入桔梗,可起到提壶揭盖的作用。
1.《本草经集注》:节皮为之使,得牡蛎、远志,疗恚怒;得消石、石膏, 疗伤害。
2.《医垒元戎》:(治)失音加诃子,声不出加半夏,上气加陈皮,涎嗽加知母、 贝母,咳渴加五味子,酒毒加葛根,少气加人参,呕加半夏、生姜,唾脓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胶,胸膈不利加枳壳,心胸痞满加枳实,目赤加栀子、大黄,面肿加茯苓,肤痛加黄芪,发斑加防风、荆芥,疫毒加鼠粘子、大黄,不得眠加栀子。(引自《纲目》)
3.《赤水玄珠》:得升麻,则升提血气。
4.《本草正》:引大黄可使上升;引青皮平肝止痛。
5.《本草经解》:同人参、北味、麦冬,治小便不通。
6.《得配本草》:配阿胶,治肺痿。君甘草, 治少阴咽痛及肺痈咳嗽吐脓如粳米粥者。入凉膈散,则不峻下。入补血药,清理咽喉。入治痢药,开肺气之郁于大肠。入治嗽药,散火邪之郁于肺中。
7.《本草述钩元》:与石膏、葱白同用,能升气于至阴之下;与消、黄同用, 能引至胸中至高之分,利五脏肠胃。
8.《本草害利》:病属上焦实症,而下焦无病者,须与甘草同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烧灰研末敷。
【使用注意】
阴虚久咳及咳血者禁服;胃溃疡者慎服。内服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
1.《本草经集注》:畏白及、龙眼、龙胆。
2.徐之才《药对》:忌猪肉。(引自《纲目》)
3.《本草经疏》:凡病气逆上升,不得下降及邪在下焦者勿用; 凡攻补下焦药中勿入。
4.《本经逢原》:阴虚久嗽不宜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