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鬼箭羽
【异名】
鬼见愁《中国 树木学》,千层皮、四棱茶《辽宁经济植物志》,山扁榆(河北),鬼篦子(江苏),四方柴(浙江),篦梳风(湖南),四棱棒(四川)。
【释名】
鬼者,言其怪异也。本品枝条上生栓翅如箭羽,故名鬼箭羽、鬼箭。古称箭羽为卫,《释名·释兵》:(矢)其旁曰羽,如鸟羽也……齐人曰卫。本品枝呈四棱似矛,而栓翅较宽如羽,故名卫矛。枝茎四棱而有栓翅,故有四面锋、四面戟诸名;其叶与茶叶相似,而又有四棱茶等名。六月花谢,故称六月凌。
【原植物】
落叶灌木,植株光滑无毛,高2~3m。多分枝。小枝通常四棱形,棱上常具木栓质扁条状翅,翅宽约1cm或更宽。单叶对生;叶柄极短;叶片薄,稍 膜质,倒卵形、椭圆形至宽披针形,长2~6cm,宽1.5~3.5cm,先端短渐尖或渐尖,边缘有细锯齿,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聚伞花序腋生,有花3~9朵,花小,两性,淡黄绿色,径约3mm;萼4浅裂,裂片半圆形,边缘有不整齐的毛状齿;花瓣4,近圆形,边缘有时呈微波状;雄蕊4,花丝短,着生于肥厚方形的花盘上,花盘与子房生。 蒴果椭圆形,绿色或紫色,1~3室,分离。种子椭圆形或卵形,淡褐色, 外被橘红色假种皮。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野。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为具翅状物的圆柱形枝条,顶端多分枝,长约40~60cm,枝条直径2~6mm,表面较粗糙,暗灰绿色至灰黄绿色,有纵纹及皮孔,皮孔纵生,灰白色,略突起而微向外反卷。翅状物扁平状,靠近基部处稍厚,向外渐薄,宽4~10mm,厚约2mm,表面深灰棕色至暗棕红色,具细长的纵直纹理或微波状弯曲,翅极易剥落,枝条上常见断痕。枝坚硬而韧,难折断,断面淡黄白色,粗纤维性。气微,味微苦。另,市售也有用木翅的,木翅为破碎扁平的薄片,长短大小不一,宽约4~10mm,两边不等厚,靠枝条生长的一边厚可至2mm,向外渐薄,表面土棕黄色,微有光泽,两面均有微细密致的纵条纹或微呈波状弯曲,有时可见横向凹陷槽纹,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平整,暗红色,气微,味微涩。用枝者以枝梗嫩、条均匀、翅状物突出而齐全者为佳。用翅状物者,以纯净、色红褐、无枝条、无杂质、干燥者为佳。
【药性】
味苦、辛,性寒。归肝、脾经。
1.《本经》:味苦,寒。
2.《吴普本草》:苦,无毒。
3.《药性论》:有小毒。
4.《日华子》:味甘、涩。
5.《宝庆本草折衷》:味苦、甘、涩,寒,有小毒。
6.《品汇精要》:味苦,性寒泄,气薄味厚。阴也。
7.《纲目》:酸、涩。
8.《本草原始》:苦,平。
9.《药性考》:苦,寒,微酸、性涩。
10.《本草撮要》:入足厥阴经。
11.《本草用法研究》:入肺、肝经。
12.《湖南药物志》:辛,温。
【功能主治】
破血通经,解毒消肿,杀虫。主治瘕结块,心腹疼痛,闭经,痛经,崩中漏下,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下,疝气,历节痹痛,疮肿,跌打伤痛,虫积腹痛,烫火伤 毒蛇咬伤。
1.《本经》: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除邪,杀鬼毒蛊疰。
2.《别录》:主中恶腹痛,去白虫,消皮肤风毒肿,令阴中解。
3.《药性论》:破陈血,能落胎。主中恶腰腹痛及百邪鬼魅。
4.《日华子》:通月经,破结,止血崩带下,杀腹藏虫及产后血咬肚痛。
5.《开宝本草》:疗妇人血气。
6.《本草图经》:疗卒暴心痛。
7.《医学入门》:下乳汁,杀虫,祛风邪。
8.《冯氏锦囊·药性》:专治女科,善疗血气。
9.《本经逢原》:治贼风历节诸痹,妇人产后血晕。
10.《医林纂要·药性》:催生。
11.《本草求原》:专治恶气而血瘀滞者,亦疗血晕、血结聚于胸胁,及经闭、历节痹痛。
12.《陕西中药志》:解漆毒,治疝痛。
13.《湖南药物志》:疏散风寒,辟瘟疫邪气。治狂犬伤,蛇虫咬伤,感冒,头痛,跌打损伤,全身时痛时痒。
14.《陕西中草药》:治烫火伤。
15.南药《中草药学》:治白带过多,过敏性皮炎。
16.《湖北中草药志》:截疟,治疟疾。
【应用与配伍】
用于经闭,瘕,痛经,产后瘀阻腹痛,瘀滞崩中,跌打伤痛,疝气痛,关节痛。鬼箭羽苦辛行散入血,既善破瘀散结,又善活血消肿止痛,药力较强,凡瘀血阻滞之证,皆可酌选。治经闭、瘕、痛经、产后瘀阻腹痛,常配当归、红花、益母草等药,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方如《局方》当归散、《圣惠方》鬼箭羽散;治崩中下血,可配三七、蒲黄、茜草等药,以增强化瘀止血之功;治跌打伤痛,可配大黄、红花、赤芍等药,以增强化瘀消肿止痛之效;治疝气痛,可配川楝子、延胡索、荔枝核等药,以增强疏肝理气止痛之功;治关节痛,常配羌活、独活、牛膝等药,以共奏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之功。
用于虫积腹痛。鬼箭羽既能止痛,又能杀虫,古云其能治虫积腹痛,可配苦楝皮、槟榔、南瓜子等药,以增强杀虫之力。
用于疮肿,毒蛇咬伤。鬼箭羽既能化瘀消肿,又能解毒杀虫,常用于风邪、热毒、虫毒浸淫肌肤诸疾。治疮肿,可配蒲公英、地丁草、金银花等药,以增强解毒之力;治疹毒瘙痒,可配白蒺藜、地肤子、蛇床子等,共奏祛风解毒止痒之功;治毒蛇咬伤,可配半边莲、蚤休、徐长卿等药,以增强解毒之力。
1.《纲目》:凡妇人产后血运血结,血聚于胸中,或偏于少腹,或连于胁肋者,四物汤四两,倍当归,加鬼箭羽、红花、玄胡索各一两,为末,煎服。
2.《得配本草》:得归尾、延胡,治小儿枕硬痛;配川山甲,治鬼疟日发。
3.《本草用法研究》:同防风、独活、当归、寄生,治筋骨酸痛。
4.《中国药物学》:配白蒺藜、防风、蝉衣、僵蚕等,治风疹;配赤芍、红花、苏木等破瘀血,下死胎,治瘕积聚;配木香、砂仁等,治中恶腹痛。
5.《陕西中药志》:配当归、红花,治经闭经痛。
6.《本草钩沉》:治子宫出血,腹痛,瘀血成块者,与蒲黄、等同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9g;或泡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气虚崩漏者禁服。
1.《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2.《中国药学大辞典》:无瘀积者禁用。
3.《本草用法研究》:虚人不宜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