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

时间:2019-04-27浏览:48

【药名】
烟草

 

【异名】
野烟《滇南本草》,淡把姑、担不归、金丝烟《花镜》,相思草、返魂烟《食物本草会纂》,仁草、八角草、烟酒《粤志》,金丝醺、淡肉要、淡巴菰、鼻烟、水烟《纲目拾遗》,菸草、贪极草、延命草《现代实用中药》,穿墙草、土烟草《福建民间草药》,金鸡脚下红《湖南药物志》,烟叶、土烟《贵州中草药名录》。

 

【品种考证】
烟草为明代中后期传入我国的植物。张景岳《本草正》记载:“物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纲目拾遗》引方以智《物理小识》云:“草,明万历末年,有携至漳泉者……崇祯时,严禁之不止。其本似春不老而叶大于菜。”赵学敏引方氏所记名称有淡巴姑、担不归、淡肉果;又引《粤志》记:“其种得自大西洋,一名淡巴菰。”这几个名称与本种的种加词tabacum同出一源,且为音译,应是本种无疑。

 

【来源】
为茄科植物烟草的叶。

 

【原植物】
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一年生或有限多年生草本。全株被腺毛。根粗壮。茎高0.7~2m,基部稍木质化。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披针形、长圆形或卵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至茎成耳状而半抱茎,长10~30cm,宽8~15cm,柄不明显或成翅状柄。圆锥花序顶生,多花;花梗长5~20mm;花萼筒状或筒状钟形,长20~25mm,裂片三角状披针形,长短不等;花冠漏斗状,淡红色,筒部色更淡,稍弓曲,长3.5~5cm,檐部宽1~1.5cm,裂片5,先端急尖;雄蕊5,其中1枚较其余4枚短,不伸出花冠喉部,花丝基部有毛;雌蕊1,花柱长,柱头圆形,子房上位,2室。蒴果卵状或长圆状,长约等于宿存萼。种子圆形或宽圆形,径约0.5mm,褐色。花、果期夏秋季。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宜高温多雨地区,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春烟草可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秋烟草在7月下旬~8月上旬,冬烟草在9月开始播种。精选种子,并经消毒、催芽处理后,将种子拌以草木灰或细土,撒播于苗床中,一般每1hm2播种1.5~3.75kg。将土压紧,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约于4月中旬,苗高12~15cm时移植。先于畦上开穴,深约15cm,株距60cm,行距45~60cm,穴内施茎肥,铺以细土,然后将苗浅栽穴中。田间管理育苗期如苗距太紧,可匀苗1次。移苗后除补植、中耕及除草外,须摘去顶端的花芽及侧芽,以免分蘖而影响叶的生长。要分期追肥,以氮(N)、磷(P)、钾(K)肥为主,要重施茎肥,在移栽后25~35d内将计划用肥全施下。追肥一般2次,第1次在移栽后10~12d,结合中耕除草施用粪水、复合肥以促烟株团棵,第2次在移后20~30d,用菜饼、火土、草木灰等。

 

【采收加工】
常于7月间,当烟叶由深绿变成淡黄,叶尖下垂时,可按叶的成熟先后,分数次采摘。采后晒干或烘干,再经回潮、发酵、干燥后即可。亦可鲜用。

 

【药材及产销】

  烟草Folium  Nicotianae  Tabaci主产于山东、安徽、福建、湖南、湖北、山西、四川、云南及贵州等地。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完整叶片呈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约至60cm,宽约至25cm,先端渐尖,基部稍下延成翅状柄,全缘或带微波状,上面黄棕色,下面色较淡,主脉宽而凸出,具腺毛,稍经湿润,则带粘性。气特异,味苦、辣,作呕性。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棕色,有特异臭气。上表皮细胞长方形,壁平直,亦有为波状的;下表皮细胞壁极为波曲,气孔不等式,副卫细胞3~4个。腺毛头部3~8细胞,略呈长椭圆形,常含细小的草酸钙簇晶;柄单细胞及3~5细胞,柄部分枝的腺毛时可察见。非腺毛较少见,3~6细胞组成,有时顶部分枝。叶肉细胞含草酸钙砂晶。

 

【药性】
味辛,性温,有毒。

1.《滇南本草》:辛,温,有大毒。

2.《本草汇言》:味苦、辛,气热,有毒。

 

【功能主治】
行气止痛,燥湿,消肿,解毒杀虫。主治食滞饱胀,气结疼痛,关节痹痛,痈疽,疔疮,疥癣,湿疹,毒蛇咬伤,扭挫伤。

1.《滇南本草》:治热毒疔疮,痈疽搭背,无名肿毒,一切热毒疮,或吃牛马驴骡死肉中毒。

2.《药性考》:罨伤止血。

3.《现代实用中药》:宣阳气,行经络,祛山岚瘴气,辟秽,杀虫。治疥疮等寄生性皮肤。

4.《浙江药用植物志》:散瘀镇痛,除湿,止痒。外治扭挫伤,腰痛,关节疼痛,头疮,湿疹,外伤出血。

5.《福建药物志》:燥湿,消肿。主治疟疾,疔,痈,毒蛇咬伤,红蜘蛛咬伤,臁疮,阴囊湿疹,脚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叶9~15;或点燃吸烟。

 

【外用】
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气虚、阴虚者不宜燃吸。咳嗽、血证及一切喉证禁服。

《本草汇言》:阴虚吐血,肺燥劳瘵之人,勿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