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荆芥
【异名】
假苏、鼠謣《本经》,姜芥《别录》。
【释名】
假苏,《本草经考注》:“假苏者,似苏非苏之义,《广韵》云:假,非真也。 ” 姜芥,《纲目》云:“曰苏、曰姜、曰芥,皆因气味辛香,如苏、如姜、如芥也。”荆芥,《新修本草》:“姜,荆声讹耳。”按:荆、姜均属见纽,二者双声。荆为耕韵,姜为阳韵,耕、阳旁转。荆芥为姜芥之音转。鼠謣,《本草经考注》:“以此草茎插鼠穴,则鼠不敢入。盖鼠謣者,令鼠儿瞑眩之义。”
【品种考证】
荆芥,原名假苏,始载于《本经》,列入下品。 荆芥之名,始见于《吴普本草》,并云:“叶似落藜而细,蜀中生藅之。”但《食性本草》指出:“假苏又别,按假苏叶锐圆,多野生,以香气似苏。”苏颂据此点也认为假苏、荆芥应是二物。李时珍则认为陈士良、苏颂系臆测之词,吴普之言当不谬。《本草图经》绘有成州( 今甘肃成县)假苏和岳州(今湖南岳阳市)荆芥图,依其图形均与现用之裂叶荆芥相似。李时珍曰:“芥原为野生,今为世用,遂多栽莳。二月布子生苗,炒食辛香,方茎细叶, 似独帚叶而狭小,淡黄绿色。八月开小花,作穗成房,房如紫苏,房内有细子如葶苈子状,黄赤色,连穗收采用之。”其所述形态特征及图,亦似今用的正品裂叶荆芥。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裂叶荆芥的茎叶和花穗。
【原植物】
裂叶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 Briq.[Nepeta tenuifolia Benth.] 又名:香荆芥(河北),四棱杆蒿(北方各省),小茴香(四川) 。
一年生草本,高60~100cm。具强烈香气。茎直立,四棱形,上部多分枝, 基部棕紫色。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对生;茎基部的叶片无柄或近无柄,羽状深裂,裂片5,中部及上部叶无柄,羽状深裂,裂片3~5,长1~3.5cm,宽1.5~2.5cm,先端锐尖,基部楔状渐狭并下延至叶柄,裂片披针形,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均无毛,脉上及边缘较密,有腺点。花为轮伞花序,多轮密集于枝端,形成穗状,长3~13cm; 苞片叶状,长4~17mm;小苞片线形,较小;花小,花萼漏斗状倒圆锥形,长约3mm,径约1.2mm,被灰色柔毛及黄绿色腺点,先端5齿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花冠浅红紫色,二唇形,长约4mm,上唇先端2浅裂,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二强;子房4纵裂,花柱基生,柱头2裂。小坚果4,长圆状三棱形,长约1.5mm,径约0.7mm,棕褐色,表面光滑。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于山坡路旁或山谷、林缘。海拔在540~2700m之间。多栽培,亦有野生。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四川、贵州等地;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地有栽培。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幼苗能耐0℃左右低温,-2℃以下则会出现冻害。喜阳光充足,怕干旱,忌积水。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油砂土、夹砂土栽培为宜。忌连作。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在田间选择株壮、枝繁,穗多而密,又无病虫的单株或田块留作种用,种子需充分成熟、饱满、呈深褐色或棕褐色时采收。直播或育苗移栽法。春播,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适期;秋播于9~10月;穴播,行株距各17~20cm。 每1hm2用种量3.75~4.50kg。条播,行距20cm,深5cm。每1hm2用种量7.50kg。撒播,每1hm2用种量7.50~11.25kg。育苗移栽法,春播,每1hm2用种量11.25~15kg。5~6月苗高约15cm时移栽。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注意间苗、补苗。中耕除草1~2次,幼苗期浅锄,以免损伤幼苗。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施用磷钾肥。一般追肥3次。幼苗期遇旱及时浇水;遇涝及时排除积水。
病虫害防治 立枯病应注意排水或选用高畦栽种,发病时用灭菌剂401的8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黑斑病,可拔除病株烧毁,或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还有荆芥茎枯病为害。虫害有银纹夜蛾等为害。
【采收加工】
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也有先摘下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
【药材及产销】
裂叶荆芥 Herba Schizonepetae 主产于河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销全国,并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裂叶荆芥 为带花穗的茎枝。茎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绿色或紫棕色,被白色短柔毛;体轻,质脆,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顶生穗状轮伞花序,长3~13cm,直径约7mm。花冠多脱落,宿萼黄绿色,钟形,质脆易碎,内有棕黑色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色淡黄绿、穗密而长、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裂叶荆芥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厚而角质化;气孔少数;腺毛柄为单细胞,头部类圆形,2细胞;腺鳞头部类圆形,8~13细胞,直径约85μm,柄极短, 单细胞;非腺毛1~8细胞,以4~5细胞多见,长约700μm,壁具疣状突起,茎四棱处表皮内侧为厚角组织;皮层2~6列细胞。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成环,壁微木化。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较宽,导管及木纤维主要分布在茎四棱处。射线1~2列细胞。中央为髓部。
理化鉴别 (1) 取荆芥全草挥发油2滴,放入小试管中,加乙醇2ml溶解后加1%香草醛浓硫酸2滴,振摇混匀,滤液呈淡红色。(检查胡薄荷酮)
(2) 取荆芥全草挥发油2滴,加入小试管中,加2,4-二硝基苯肼试液0.5ml,振摇, 溶液显黄色,并呈混浊状。继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加热5min,溶液澄清,分层, 上层显红色。(检查酮类成分)
(3) 薄层色谱 取荆芥全草100g切碎,按挥发油测定方法提取出挥发油, 作供试品。以薄荷酮、胡薄荷酮和柠檬烯作对照品。上述供试品和对照品点于同一硅胶G(青岛)薄层板上,以己烷--乙酸乙酯(90∶10)展开,展距12cm。取出晾干,喷以2,4-二硝基苯肼试剂,100℃加热5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60%。
【炮制】
1. 荆芥 《活幼心书》:去根,去梗。《品汇精要》:去根,锉碎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残根及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2. 荆芥穗 《仁术便览》:去根土,用穗。现行,摘取花穗,筛去灰尘,切段。
3. 炒荆芥 《宋氏女科秘书》:炒。《济阴纲目》:微炒。现行,取荆芥段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4. 荆芥炭 《局方》:烧。《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烧灰。《本草述》: 于盏内烧存性,不得犯油火。现行,取荆芥段,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焦褐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荆芥炭有止血功能,用于便血、崩漏。
5. 荆芥穗炭 取净芥穗,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荆芥穗炭凉血、止血。
6. 醋荆芥 《类证治裁》:醋炒黑。现行,取荆芥段加醋炒至大部黑色, 存性为度。每荆芥段100kg,用米醋10kg。
7. 蜜荆芥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荆芥段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荆芥段100kg,加炼蜜25kg。
饮片性状:荆芥为不规则小段,茎、叶、穗混合。茎呈方柱形, 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叶片皱缩卷曲,破碎。花穗淡棕色或黄绿色。气芳香,味辛,有清凉感。荆芥穗为不规则的小段,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炒荆芥表面焦黄色,气味稍弱。荆芥炭表面黑褐色,内部焦褐色,略具香气,味苦而辛。醋荆芥色泽加深,略具醋气。蜜荆芥表面显黄火色,味微甜。贮干燥容器内,醋荆芥、蜜荆芥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荆芥炭防复燃。
【药性】
味辛、微苦,性微温。归肺、肝经。
1.《本经》:味辛,温。
2.《别录》:无毒。
3.《医学启源》:味辛苦。
4.张洁古: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引自《纲目》)
5.王好古:肝经气分药也,能搜肝气。(引自《纲目》)
6.《滇南本草》:性微温。
7.《纲目》:入足厥阴经气分。
8.《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二经。
9.《本草汇言》:入足厥阴,足少阳、阳明经。
10.《眼科全书》:味甘。
11.《药品化义》:味辛兼苦,性凉,能升能降。
【功能主治】
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风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1.《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2.《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斜,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 主辟邪毒气,除劳。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3.《食疗本草》:助脾胃。
4.《本草拾遗》:《新注》云,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和服。
5.《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6.《日华子》: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熟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 豉汁煎治暴伤寒。
7.《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8.《滇南本草》: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 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清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9.《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生花,及生疮, 阴藇,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10.《雷公炮制药性解》:主结气,瘀血,酒伤食滞;能发汗,去皮毛诸风;凉血热,疗痛痒诸疮。其穗治产晕如神。
11.《痧胀玉衡》:透肌解表,散痧毒,痧筋隐隐不发者,非此不现。
【应用与配伍】
用于感冒,头痛,咳嗽,咽肿。荆芥辛散风邪,微温不燥,故感冒风寒、风热均可配合使用。如风寒感冒配防风、羌活、独活等以加强发散风寒之力,如《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或温病邪在肺卫,可与银花、连翘、薄荷解表清热药等相伍,如《温病条辨》银翘散。对于风寒咳嗽痰多者,可与化痰止咳之紫菀、百部、桔梗同用,如《医学心悟》止嗽散。若风邪上受引起的头痛、牙痛、目痒、咽肿亦可随证配伍。治风寒头痛,配川芎、羌活、白芷等以疏风散寒止痛。如《局方》川芎茶调散;风热头痛或胃火牙痛,配石膏以散热止痛;风热目赤肿痛,羞明多泪,配黄芩、菊花、谷精草。《丹溪心法》云:喉痛必用荆芥,故风邪所致之咽喉肿痛,每与牛蒡子或桔梗、甘草同用,如《局方》荆芥散。
用于麻疹,风疹,痈肿,瘰疬等。外邪束表,麻疹透发不畅,或痈肿初起伴有表证者,用荆芥可透邪外出。前者常配薄荷、牛蒡子、葛根,后者每与防风、银花、连翘相伍。风疹瘙痒,配蝉衣、白蒺藜、地肤子等以祛风止痒;血虚风燥瘙痒,加配生地、首乌以养血祛风;或合苍术、黄柏、苦参煎水洗。
用于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证。荆芥用于血证需炒炭用,不仅减其辛散之力,且能引血归经,而止血作用加强。古方有单用取效者,如《直指方》用荆芥一味煎服治九窍出血,《赤水玄珠》用童便送服荆芥炭治风热血崩,而《何氏济生论》之乌金散,即上方加血余炭治一切失血不止。荆芥止血临床多随证配伍应用,如衄血配焦山栀、白茅根;吐血配淡竹茹、侧柏叶;肠风下血配槐花炭、地榆炭;崩漏或月经过多配川断肉、陈棕炭、藕节炭等。
用于产后血晕。产后气血暴脱,头晕眼花,甚至昏不知人,荆芥可配人参以补气固脱;如系恶露不下,瘀血上攻而致的昏厥,可与活血祛瘀之桃仁、蒲黄、泽兰等同用。本品能祛血中之风,《洪氏集验方》单用荆芥穗为末服,治产后感受风邪引起的神志失常。他如风痫、面瘫、破伤风等病亦可随证伍用。
1.《品汇精要》:合茶煎食之,止头风并出汗;合豉汁煎服,治暴伤寒。
2.《药鉴》:与羌活同用,能除风湿;与蝉退同用,能散风邪;与红花同用,能行恶血;与苏子同用,能下诸气。
3.《本草经疏》:得白头蚯蚓,同捣取汁,解阳明经热病,汗出立己; 得童子小便调服,立苏血晕。
4.《本草经解》:同槐花,治大便下血;同生地,治疥疮。
5.《得宜本草》:得石膏,治风热头痛;得甘草,洗烂疬神效。
6.《得配本草》:配灵脂炭,止恶露不止;配槐花炭,治大便下血;配缩砂末, 糯米饮下,治小便尿血;佐桃仁,治产后血晕;调陈皮汤,治口鼻出血如涌泉。
7.沈文彬《药论》:同元参、大力同收斑疹之功;和生地、桃仁共奏血风之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捣烂敷;或研末调散。祛风解表生用,止血炒炭用。
【使用注意】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者禁服。
1.《药性论》:久食动渴疾。
2.《食疗本草》:多食熏人五脏神。
3.《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引自《纲目》)
4.《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5.《本草经疏》: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 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勿误入。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