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

时间:2019-04-27浏览:53

【药名】
无花果

 

【释名】

此为隐花植物,古人以为映日而成,故名映日果。或以为无花而果,遂直称无花果。鲜果含白浆,味美,故有蜜果、奶浆果之名。阿驵源自波斯语,义不详。优昙钵本佛教传说中的一种花名,谓三千年一现,霎时即谢,后人不知无花果乃隐花植物,以为无花果花难得一现,霎时即敛,遂有此附会。           

 

【来源】

为桑科植物无花果的果实。

 

【原植物】
无花果 Ficus carica L.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10m。全株具乳汁;多分枝,小枝粗壮,表面褐色,被稀短毛。叶互生;叶柄长2~5cm,粗壮;托叶卵状披针形,长约1cm,红色;叶片厚膜质,宽卵形或卵圆形,长10~24cm,宽8~22cm3~5裂,裂片卵形,边缘有不规则钝齿,上面深绿色,粗糙,下面密生细小钟乳体及黄褐色短柔毛,基部浅心形,基生脉3~5条,侧脉5~7对。雌雄异株,隐头花序,花序托单生于叶腋;雄花和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雄花生于内壁口部,雄蕊2,花被片3~4;瘿花花柱侧生、短;雌花生在另一花序托内,花被片3~4,花柱侧生,柱头2裂。榕果(花序托)梨形,成熟时长3~5cm,呈紫红色或黄绿色,肉质,顶部下陷,基部有3苞片。花、果期8~11月。

现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原产于亚洲西部及地中海地区。

 

【采收加工】

7~10月果实呈绿色时,分批采摘;或拾取落地的未成熟果实,鲜果用开水烫后,晒干或烘干。

 

【药材及产销】

无花果Fructus Fici 全国各付均产。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干燥的花序托呈倒圆锥形或类球形,长约2cm,直径1.5~2.5cm;表面淡黄棕色至暗棕色、青黑色,有波状弯曲的纵棱线;顶端稍平截,中央有圆形突起,基部渐狭,带有果柄及残存的苞片。质坚硬,横切面黄白色,内壁着生众多细小瘦果,有时壁的上部尚见枯萎的雄花。瘦果卵形或三棱状卵形,长1~2mm,淡黄色,外有宿萼包被。气微,味甜、略酸。

以干燥、青黑色或暗棕色、无霉蛀者为佳。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温水浴上加热15min。取滤液1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在水浴上加温热5min,发生红棕色沉淀。(检查糖类)

 

【药性】
味甘,性凉。归肺、胃、大肠经。

1.《滇南本草》:味甘,性平,无毒。

2.《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手阳明经。

3.《医林纂要·药性》:甘,温。

4.《随息居饮食谱》:甘,寒。

5.《饮片新参》:甘、酸,平。

6.《青岛中草药手册》:入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健脾开胃,解毒消肿。主治咽喉肿痛,燥咳声嘶,乳汁稀少,肠热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痢疾,痈肿,癣疾。

1.《滇南本草》:开胃健脾,止泄、痢疾,亦治喉痛。熬水洗疮,最良。

2.汪颖《食物本草》:开胃,止泄痢。(引自《纲目》)

3.《纲目》:治五痔,咽喉痛。

4.《生草药性备要》:洗痔疮。子,煲肉食,解百毒。蕊,下乳汁。

5.《医林纂要·药性》:益肺,通乳。

6.《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润肠。

7.《草木便方》:令妇生子。

8.《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滋养性缓和润下剂。治痔疮便秘,内服并煎汤洗涤或罨包;鲜果的白色乳汁,可以外涂去疣。

9.《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助消化,驱蛔。

10.《湖南药物志》:消肿止痛,祛风湿,补血。

11.《云南中草药》:健胃止泻,祛痰理气。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咽喉痛,咳嗽痰多,胸闷。

12.《山西中草药》:补精益肾。治阳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至30~60g;或生食鲜果1~2枚。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调敷或吹喉。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随息居饮食谱》:中寒者忌食。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