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玄参
【异名】
重台《本经》,正马、玄台、鹿肠、鬼藏、端《吴普本草》,咸《别录》,逐马《药性论》,馥草《开宝本草》,黑参《御药院方》,野脂麻《纲目》,元参《本草通玄》,山当归《湖南药物志》,水萝卜(江西)。
【释名】
玄参,《说文》:“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其根圆柱形与人参相仿佛,干后色黑,故名玄参。清代避康熙帝玄烨讳,改称元参。”重台,《本草经考注》:“直茎数尺,两两叶相对,叶间出花重重成层,故名重台。“馥草,《开宝本草》云:“合香用之,俗呼为馥草。”
【品种考证】
玄参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本草经集注》云:“根甚黑。”《开宝本草》云:“玄参茎方大,高四五尺,紫赤色而有细毛,叶如掌大而尖长。根生青白,干即紫黑。”《本草图经》云:“二月生苗。叶似脂麻,又如槐柳,细茎青紫色。七月开花青碧色,八月结子黑色。亦有白花,茎方大,紫赤色而有细毛。有节若竹者,高五六尺……一根可生五七枚。”《纲目》云:“花有紫白二种。”综上所述,并参考《本草图经》的衡州玄参及《纲目》之附图,其特征与现代所用之玄参原植物基本相符。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根。
【原植物】
玄参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又名:浙玄参《拉汉种子植物名称》。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根肥大,近圆柱形,下部常分枝,皮灰黄或灰褐色。茎直立,四棱形,有沟纹,光滑或有腺状柔毛。下部叶对生,上部叶有时互生,均具柄;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7~20cm,宽3.5~12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截形,边缘具细锯齿,无毛或背面脉上有毛。聚伞花序疏散开展,呈圆锥形;花梗长1~3cm,花序轴和花梗均被腺毛;萼5裂,裂片卵圆形,先端钝,边缘膜质;花冠暗紫色,管部斜壶状,长约8mm,先端5裂,不等大;雄蕊4,二强,另有一退化雄蕊,呈鳞片状,贴生于花冠管上;子房上位,2室,花柱细长,柱头短裂。蒴果卵圆形,先端短尖,长约8mm,深绿色或暗绿色,萼宿存。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坡林下。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南方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茎叶能经受轻霜。适应性较强,在平原、丘陵及低山坡均可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可与禾本科植物轮作。
栽培技术 用子芽、种子、分株、扦插等繁殖。生存上一般采用子芽繁殖。在玄参收获时,选择无病、健壮、白色、长3~4cm的子芽,葱芦头上掰下留作繁殖材料。南方采用冬种,于12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上、中旬栽种。按行距40~50cm,株距35~40cm开穴,穴深8~10cm,每穴放子芽1个,芽向上。北方以春种为主,于2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种,方法与冬种相同。
田间管理 生长期中,从4~6月进行中耕除草3~4次。除施足基肥外,在6月中旬再追肥、培土,防止倒伏。干旱时须灌溉,使土壤湿润;多雨积水时应及时排水。南方在开花期要将顶部花序摘除,促进根部膨大。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斑枯病、叶斑病,可清洁田地,实行轮作,增施磷钾肥,发病初期用1∶1∶100波尔多液喷洒3~4次,进行防治。白绢病,可实行轮作,拔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水消毒,选用抗病和无病子芽,用哈茨木霜进行生物防治。虫害有棉红蜘蛛,在发病初期喷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防治。蜗牛可人工捕杀,或喷洒1%石灰水。
【采收加工】
栽种1年,在10~11月当茎叶枯萎时收获。挖起全株,摘下块根晒或炕到半干时,堆积盖草压实,经反复堆晒待块根内部变黑、再晒(炕)至全干。
【药材及产销】
玄参Radix Scrophulariae Ningpoensis主产于浙江东阳、杭州、临海、义乌、临安、富阳、桐庐等地。此外,四川、陕西、贵州、湖北、江西、河北等地亦产。以浙江产量大,销全国,并有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玄参根类圆柱形,中部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似羊角状,长6~2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或棕褐色,有明显纵沟或横向皮孔,偶有短的细根或细根痕。质坚实,难折断,断面略平坦,乌黑色,微有光泽。有焦糖气,味甘微苦。以水浸泡,水呈墨黑色。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玄参后生皮层微栓化,皮层细胞切向延长,长方形或类圆形,石细胞单个散在,或3~5个成群。韧皮射线多裂隙。导管呈断续放射状排列,中央有少数导管,并有薄壁细胞。
粉末特征 :玄参灰棕色。①石细胞大多散在或2~5成群,长方形,类方形,类圆形,三角形,梭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2~94μm(~128),壁厚5~26μm,有的孔沟分叉,胞腔较大。②薄壁组织碎片甚多,细胞内含核状物。③木纤维细长,壁微木化。④可见网纹与孔纹导管。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50g(40目),用甲醇在沙氏提取器中回流3h,回收甲醇,残留提取物加蒸馏水100ml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次,每次50ml,减压回收正丁醇,提取物用乙醚洗涤3次,每次5ml,残留物用丙酮溶解,通过活性炭柱层析,用丙酮洗脱,洗脱液加Godin试剂(1%香草醛的乙醇溶液和3%高氯酸水溶液,临用时等量混合)呈红紫色。或取间苯三酚试剂和盐酸各1滴,置蒸发皿中,加上述丙酮溶液1滴,呈蓝绿色。(检查环烯醚萜甙)商品规格以浙江产者为优,有细皮玄参和粗皮玄参两种,各分为三等。一等:每千克36支以内,支头均匀,无芦头、空泡。二等:每千克72支以内,余同一等。三等:每千克72支以外,个头最小在5g以上,间有破块。
【炮制】
1.玄参《伤寒总病论》:去芦。《圣济总录》:去苗土、洗净。《外科精义》:去皮、锉碎。《医宗粹言》:酒洗去尘土,切片。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残留芦头及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润透或蒸透,切薄片,干燥。
2.盐玄参将玄参片与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尽时,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干,取出,放凉。每玄参片100kg,用食盐2kg,加水适量,化开澄清。或取净玄参,加盐水煮至黑透,至盐水全部渗入,晒半干,闷透,去芦,切片。每玄参100kg,用食盐2kg,水适量。或取净玄参与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吸尽时,置笼内蒸约12h,至内呈漆黑润泽明亮为度,取出晾至半干,切顶刀片或顺片1~1.2mm厚,干燥。每玄参100kg,用食盐12kg,加水适量,化开澄清。
3.豆盐制玄参取净玄参,加黑豆盐水煮后,晾干,去芦切片。每玄参10kg,用黑豆1kg,盐0.1kg,水适量。
4.油蜜制玄参取麻油、蜂蜜各等分,置容器内混合搅拌至发白沫,然后倒入净玄参拌匀,闷润,置笼内蒸至内外漆黑发亮为度,取出,切斜片1~1.2mm厚。每玄参100kg,用麻油、蜂蜜各6kg,水适量。
饮片性状:玄参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薄片,直径10~30mm。切面乌黑色,或黑褐色,油润微有光泽,可见浅棕色放射状短线纹。质韧,周边皱缩,灰黄或灰褐色。气特异似焦糖,味微甘稍苦。盐玄参形如玄参,色泽加深,味微咸。黑豆盐水制玄参形如玄参,漆黑润泽明亮,味微咸。油蜜制玄参形如玄参,具香气,味微甜。贮干燥容器内,盐玄参、制玄参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性】
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
1.《本经》:味苦、微寒。
2.《吴普本草》:神农、桐君、黄帝、雷公、扁鹊:苦,无毒。岐伯:咸。李氏:寒。
3.《药类法象》:足少阴肾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
4.《品汇精要》:气薄味厚,阴也。臭,香。
5.《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肾三经。
6.《本草正》:味苦、甘、微咸,气寒。
7.《药品化义》:味微苦、微咸、略甘,性凉。
8.《本草新编》:入肺、肾、胃三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主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寐,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
1.《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
2.《别录》: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定五藏。久服补虚明目,强阴益精。
3.《药性论》:能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
4.《日华子》: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5.《医学启源》:治心中懊薠,烦而不能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6.《品汇精要》:清咽喉之肿,泻无根之火。
7.《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8.《玉楸药解》:清金补水。凡疮疡热痛,胸膈燥渴,溲便红涩,膀胱癃闭之证俱善。
9.《本草正义》:疗胸膈心肺热邪,清膀胱肝肾热结,能制君相浮溢之火,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止自汗盗汗,治吐血衄血。
10.《陕西中药志》: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生津液,利咽喉,醒头目,润大肠。适用于热性病后余热未清,热病初起发热,牙床肿痛,喉痛,目痛,烦渴,便秘等症;亦可用于丹毒,瘰疬,痈肿。
11.《广西本草选编》: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高血压。
【应用与配伍】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证。玄参可清热凉血,兼能滋阴,常配生地、丹皮、银花、连翘等,以清营泄热,凉血养阴,如《温病条辨》清营汤;若热毒炽盛,气营两燔者,可配石膏、知母、生地等以清气凉营;热毒壅于血分而发斑者,又可配升麻、大青叶等以凉血消斑。
用于阴虚火旺症。本品能滋阴降火,若水亏火旺,肺阴受灼,咽燥咳呛,潮热,咯血者,可配生地、麦冬、百合、贝母等养阴清肺,止咳化痰;阴虚火旺,心神不宁,惊悸怔忡,健忘失眠,《杨氏家藏方》天王补心丹中用之以助地黄滋阴降火,育养心神。热病伤津,肠燥津枯便秘,常配生地黄、麦冬同用,以增水行舟,如增液汤。
用于咽喉肿痛。本品既能清肺解毒,又能滋阴降火以利咽喉,故咽喉肿痛无论外感风热、肺经痰热或阴虚火旺证,皆可随证配伍应用。外感风热者,可配白僵蚕、薄荷、牛蒡子、连翘等以疏风解热利咽;肺经痰热者,可配射干、山豆根等以清热化痰利咽;阴虚火旺者,又可配麦冬、生地等以滋阴降火利咽。
用于瘰疬痰核、热毒痈肿。玄参可清热解毒以消肿散结,治瘰疬痰核,可单用,亦可配贝母、牡蛎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药同用。治热毒疮疡,可配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同用;若痈疽经久,热毒未清而营血耗伤者,可配当归、银花、甘草同用,方如《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现代用以治脱疽,亦有良效。
此外,玄参尚可用于目疾,有滋肾养肝明目作用。肝经风热壅滞眼目涩痛,连头偏疼,可配菊花、蔓荆子、羚羊角、黄芩等疏风清肝,方如《圣惠方》玄参散;视物有黑花,状如蝇翅者,可配生地黄、赤芍、菊花、青葙子等以养阴凉肝,祛风明目,方如《银海精微》黑参汤;现代用于治疗玻璃体混浊属于肝经风热者有效。若肺脏积热,白睛肿胀,遮盖瞳神,开张不得,赤涩疼痛,可配桑白皮、栀子、车前子、大黄等泻火明目,方如《审视瑶函》玄参饮。
1.《品汇精要》:合升麻、葛根、芍药、甘草,疗伤寒阳毒发斑;合酒饮,疗诸毒,鼠瘘。
2.《本草汇言》:配荆、防而治火于上;配知、柏而治火于下;配胆星、半夏,祛一切暴发风痰;配知母、麦冬,疗一切虚火咳嗽;配升麻、鼠粘,起痘鴛于将萌之初;配麦冬、竹叶,解伤寒毒于汗下之后。
3.《得宜本草》:得甘草、桔梗,止咽痛;得牡蛎、贝母,治哮喘。
4.《玉楸药解》:清肺与陈皮、杏仁同服,利水合茯苓、泽泻同服。
5.《得配本草》:得花粉,治痰结热痈;配大力子,治急喉痹风;配升麻、甘草,治发斑咽痛。佐二地,除阴虚火动;煮猪肝,治赤胀贯瞳。
6.沈文彬《药论》:助苓冬,除太阴火燥之咳嗽;和升葛,解阳明风湿之斑疹。咽喉肿痛,同甘梗以相使;眸子赤热,寻荆菊以交行。
7.《衷中参西录》:以玄参与柏实、枸杞并用,以治肝肾虚而生热视物不了了者,恒有捷效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或有湿者禁服。
1.《雷公炮炙论》:使用时勿令犯铜,饵之噎人喉,丧人目。
2.《本草经集注》:恶黄芪、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
3.《本草经疏》:血少目昏,停饮寒热,支满,血虚腹痛,脾虚泄泻,并不宜服。
4.《医林纂要·药性》:虚寒则忌。
5.《药笼小品》:时人每有咽痛,辄用元参、麦冬,不知风温与寒郁为患,二味并不能治,而反滞邪,岂可浪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