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

时间:2019-04-27浏览:86

【药名】
棕榈皮

 

【异名】
縀榈木皮《本草拾遗》,棕毛《普济方》,棕树皮毛《摄生众妙方》,棕皮《本草求原》。

 

【品种考证】
本品入药始载于《本草拾遗》,原名縀榈木皮。原植物棕榈,即《山海经》中所载之棕,《异物志》名縀榈。《本草拾遗》云:初生子黄白色,作房如鱼子。《本草图经》云:棕榈亦曰縀榈,出岭南及西川,江南亦有之。木高一二丈,旁无枝条,叶大而圆,歧生枝端,有皮相重,被于四旁,每皮一匝为一节……六、七月生黄白花,八、九月结实,作房如鱼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其皮木用。《纲目》云:棕榈,川、广甚多,今江南亦种之,最难长。初生叶如白及叶,高二三尺则木端数叶大如扇,上耸,四散歧裂,其茎(应为柄)三棱,四时不凋。其干正直无枝,近叶处有皮裹之,每长一层即为一节……三月于木端茎中出数黄苞,苞中有细子成列,乃花之孕也,状如鱼腹孕子,谓之棕鱼,亦名棕笋。渐长出苞,则成花穗,黄白色,结实累累,大如豆,生黄熟黑,甚坚实。据上所述,古代本草对棕榈特征的记载与今之棕榈相同。

 

【来源】
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柄及叶鞘纤维。

【原植物】
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H. Wendl.[Chaemerops forteunei Hook.]

又名:棕《山海经》,縀榈《异物志》,棕树(通称),山棕、棕葵花(广西)

常绿乔木,高达10m以上。茎杆圆柱形,粗壮挺立,不分枝,径约20cm,残留的褐色纤维状老叶鞘层层包被于茎杆上,脱落后呈环状的节。叶簇生于茎顶,向外展开;叶柄坚硬,长约1m,横切面近三角形,边缘有小齿,基部具褐色纤维状叶鞘,新叶柄直立,老叶柄常下垂;叶片近圆扇状,直径60~100cm,具多数皱摺,掌状分裂至中部,有裂片30~50,各裂片先端浅2裂,上面绿色,下面具蜡粉,革质。肉穗花序,自茎顶叶腋抽出,基部具多数大型鞘状苞片,淡黄色,具柔毛。雌雄异株;雄花小,多数,淡黄色,花被62轮,宽卵形,雄蕊6,花丝短,分离;雌花花被同雄花,子房上位,密被白柔毛,花柱3裂。核果球形或近肾形,直径约1cm,熟时外果皮灰蓝色,被蜡粉。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栽培或野生;生于村边、庭园、田边、丘陵或山地。长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喜肥耐荫,选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干旱、土层瘠薄的土壤上栽种。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选择健壮的棕树,10~11月待种子成熟时连果枝割下,采摘种子,铺成10~15cm厚摊晾,堆藏或与湿沙混藏。如立即播种,可用草木灰液浸泡3~5d,搓去种子上的蜡质,或堆沤3~4d去蜡。直播法  早春2~3月播种,按行株距2m×2m开穴,每穴播5~7粒,每1hm2用种75kg。播后穴内填细土,穴面平整,上面用细肥土覆盖3cm左右,出苗后每穴保留1株壮苗。育苗移栽法  冬播或早春播,按行距20cm开沟条播,每1hm2用种量600~1125kg,播后用细土覆盖2~3cm,上盖稻草。出苗后及时除去盖草,定期除草、施肥2~3次,按株距10cm间苗,2年后按行株距2m×2m挖穴移栽。

田间管理  在春、秋两季松土、除草、施肥各1次。行间可间种农作物。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烂心病,十年生以下幼树易发生,发病后梢心腐烂致死,发病初期可用50%代森锌300~400倍液喷洒。虫害有介壳虫,为害幼苗,在介壳虫若虫期,用500~80050%亚胺硫磷乳剂或15~20倍的石油乳剂喷杀。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一般多于9~10月间采收其剥下的纤维状鞘片,除去残皮,晒干。

 

【药材及产销】 

棕榈皮产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棕榈皮的陈久者,名陈棕皮。商品中有用叶柄部分或废棕绳。将叶柄削去外面纤维,晒干,名为棕骨;废棕绳多取自破旧的棕床,名为陈棕。

(1)陈棕皮为粗长的纤维,成束状或片状,长20~40cm,大小不一。色棕褐,质韧,不易撕断。气微,味淡。

(2)棕骨又名:棕板。呈长条板状,长短不一,红棕色,基部较宽而扁平,或略向内弯曲,向上则渐窄而厚,背面中央隆起,成三角形,背面两侧平坦,上有厚密的红棕色毛茸,腹面平坦,或略向内凹,有左右交叉的纹理。撕去表皮后,可见坚韧的纤维。质坚韧,不能折断。切面平整,散生有多数淡黄色维管束成点状。气无,味淡。

(3)陈棕呈破碎的网状或绳索状。深棕色至黑棕色,粗糙,质坚韧,不易断。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叶柄基部横切面  上、下表皮细胞略相似,呈类方形,排列紧密有气孔,外被角质层,下表皮中央外向隆起。内方为基本薄壁组织,上、下表皮内侧1~2层薄壁细胞切向延长,其内的基本组织细胞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含棕色小颗粒或草酸钙针晶束,针晶长65~70μm;众多的晶鞘纤维束及有限外韧型维管束星散分布于基本组织中;在下表皮突出处内方约有10多个维管束聚集在一起,每个维管束的上下两侧均有维管束鞘纤维,下方的纤维极多,且有晶鞘,上方的纤维极少,无晶鞘;韧皮部被纤维隔开略呈八字形,韧皮薄壁细胞含棕色内含物;木质部导管数个,大形。以上晶鞘细胞中的结晶全为小簇晶。

陈棕皮粉末特征  褐棕色。晶鞘纤维众多,纤维甚长,直径12~15μm,壁厚约25μm,木化,胞腔明显,晶鞘细胞成行排列,草酸钙小簇晶直径约17μm导管网纹,直径34~85μm,还有螺纹及梯纹管胞。气孔大多呈类圆形,直径40~45μm,副卫细胞窄长,5~6个。草酸钙针晶长65~70μm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水20ml,加热5min,滤过,滤液用水稀释成20ml。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液2~3滴,即生成乌绿色絮状沉淀;另取滤液1ml,加氯化钠明胶试液3滴,即显白色沉淀。

 

【炮制】
1.棕榈皮《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撕开。《世医得效方》:锉。现行,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或块,干燥。

2.煅棕榈皮炭《博济方》:才着火,急以盆盖,阴令火住。《圣济总录》:入瓶内,用泥固济,候干,以大火煅通赤,放冷,取出,细研。现行,取净棕榈,置煅锅内,密封,焖煅至透,放凉,取出。

3.炒棕榈皮炭《普济方》:炒焦存性。《医宗必读》:火炒烟尽存性,窖地上,出火毒。《本草通玄》:炒极黑存性。现行,取净陈棕皮或棕板块,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表呈炭黑色,内呈焦黑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据研究,棕榈皮经制炭后总鞣质含量有所下降,但对羟基苯甲酸含量成倍增长,并检出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原儿茶醛、d-儿茶素。认为入药部位以棕骨或棕边为优,炮制工艺以砂烫制炭为佳,炮制程度以存性适中为宜。以小鼠和家兔血小板凝集,血液粘稠度,微循环和复钙实验为指标,以及通过临床出血病例观察,均证实砂烫制炭工艺优于其他方法。另有报道,棕毛止血、凝血作用以陈棕为优,这与传统药求陈者的说法一致。

饮片性状:棕板及陈棕皮参见药材鉴别项。煅棕榈皮炭  煅棕板炭形如棕板,表面炭黑色,有光泽,可见纵直纹及细斜纹,质酥脆,味苦涩;煅陈棕皮炭为黑色的毛状或条状或块状物,有光泽。炒棕榈皮炭炒棕板炭  形如棕板,表面黑棕色,微微发亮,内部呈棕褐色,质较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略具纤维性,无臭,味淡。炒陈棕皮炭形如陈棕皮,表面黑棕色,内部褐棕色。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棕榈皮炭散热,防复燃。

 

【药性】
味苦、涩,性平。归肝、脾、大肠经。

1.《本草拾遗》:味苦、涩,平,无毒。

2.《海药本草》:平,温。

3.《品汇精要》:味淡,性平,气味俱薄。臭朽。

4.《要药分剂》:入肝、脾二经

5.《本草用法研究》:入肝、肺二经。

6.南药《中草药学》:入肺、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血崩,外伤出血。

1.《本草拾遗》:烧作灰,主破血止血。

2.《海药本草》:主金疮疥癣,生肌止血,并宜烧灰使用。

3.《日华子》:止鼻洪,吐血,破,止崩中,带下,肠风,赤白痢。入药烧用,不可绝过。

4.《本草衍义》:皮烧为黑灰,治妇人血露及吐血,仍佐之他药。

 

【应用与配伍   

用于诸出血证。棕榈皮多烧炭入药,其味苦涩,功能收敛止血,治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而无瘀者。临床上可单味应用,如《儒门事亲》用棕榈研末内服,治诸出血;《简易方论》用棕榈皮灰,随左右吹之治鼻血;《卫生家宝》用棕榈皮,半烧半炒,治血淋;《妇人良方》用棕榈皮烧灰存性为末,淡酒调服,治妇人血崩。若随证配以相应药物,其效尤佳。如诸出血证量多色鲜,舌红脉数,属血热妄行者,常与大蓟、柏叶、牡丹皮、大黄等同用,以凉血止血,如《十药神书》十灰散;若下血质稀色暗,舌淡脉细,属阳虚者,常与熟艾叶、炮附子同用,以温阳摄血,如《圣济总录》棕艾散;若妇女崩漏不止,属脾不统血,冲脉不固者,常与黄芪、白术、煅龙骨、煅牡蛎等同用,以益气固涩,如《衷中参西录》固冲汤。

此外,外伤出血,可用棕榈皮烧炭存性,研末外敷。

《得配本草》:“得发炭,治吐衄;配乌贼骨,治血淋;和枯矾末,治血崩;和蜜、茶,治肠血;合侧柏、卷柏炭,饭丸,止远年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
出血诸证瘀滞未尽者不宜独用。

《本草经疏》:若暴得吐血瘀滞方动,暴得崩中恶露未竭,湿热下痢初发,肠风、带下方炽,悉不宜遽用,即用亦无效。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