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

时间:2019-04-27浏览:67

【药名】
萱草根

 

【异名】
漏芦果、漏芦根果《滇南本草》,黄花菜根《山东中药志》,天鹅孵蛋(浙江),绿葱兜、水大蒜、皮蒜、地冬(湖南),玉葱花根(广东),竹叶麦冬(广西),多儿母、红孩儿、爬地龙(贵州),绿葱根、镇心丹、昆明漏芦(云南)

 

【释名】
《纲目》:“萱本作谖,谖,忘也,《诗》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谓忧思不能自遣,故欲树此草,玩味以忘忧也。吴人谓之疗愁。”董子云:“欲忘人之忧,则赠之丹棘,一名忘忧故也。其苗烹食,气味如葱,而鹿食九种解毒之草,萱乃其一,故又名鹿葱。”周处《风土记》云:“怀妊妇人佩其花,则生男。故名宜男。”李九华《延寿书》云:“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忧。”此亦一说也。今按《说文》云:“螲,今人忘忧之草也。字又作螴、萱。”《尔雅》又云:“裷,谖,忘也。”《尔雅义疏》认为忘下脱忧字,是。芦葱,为鹿葱之音转。

 

【品种考证】
萱草入本草文献始见于《本草拾遗》。其后,《本草图经》、《救荒本草》等均有记载,至《纲目》则描述详尽,谓:“萱宜下湿地,冬月丛生。叶如蒲、蒜辈而柔弱,新旧相代,四时青翠。五月抽茎开花,六出四垂,朝开暮蔫,至秋深乃尽,其花有红、黄、紫三色……结实三角,内有子大如梧子,黑而光泽,其根与麦门冬相似,最易繁衍。按萱草应指红黄色有紫点的一种。  其所述形态特征与今之百合科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L.较相符。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萱草的根。

 

【原植物】
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L.又名:谖草《诗经》,宜男《风土记》,鹿葱《南方草木状》,妓女《吴普本草》,忘忧草、丹棘(崔豹《古今注》),鹿剑《土宿本草》,漏芦、芦葱《滇南本草》,疗愁《纲目》,黄花菜、黄花草《中药大辞典》。

多年生草本,具短的根茎和肉质、肥大的纺锤状块根。叶基生,排成两列;叶片条形,长40~80cm,宽1.5~3.5cm,下面呈龙骨状突起。花葶粗壮,高60~80cm;蝎尾状聚伞花序复组成圆锥状,具花6~12朵或更多;苞片卵状披针形;花橘红色至橘黄色,无香味,具短花梗;花被长7~12cm,下部2~3cm合生成花被管;外轮花被裂片3,长圆状披针形,宽1.2~1.8cm,具平行脉,内轮裂片3,长圆形,宽达2.5cm,具分枝的脉,中部具褐红色的色带,边缘波状皱褶,盛开时裂片反曲;雄蕊伸出,上弯,比花被裂片短;花柱伸出,上弯,比雄蕊长。蒴果长圆形。花、果期为5~7月。

全国各地常见栽培,秦岭以南各地区有野生的。

 

【栽培要点】
喜温暖潮湿,对环境要求不严,耐半阴。

栽培技术  分株繁殖:于10~11月将3~4年生母株挖起,分成3~6株,每株须带有完整的芽头,按行距1m,株距0.5m栽植。栽植穴深0.3m,先施基肥,略盖细土,然后栽上,栽后覆土4~5cm,灌透水1次。分株也可在3月份进行。

田间管理  春、夏季松土除草1~2次,3~6月,每月施3~5倍水的腐熟人畜粪肥。萱草喜湿润,要适时灌水。冬季叶片枯萎后将地上部割去,覆土一层,以便越冬。


采收加工

 夏、秋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洗净泥土,晒干。


药材及产销    

萱草根 Radix  Hemerocallis Fulvae主产湖南、福建、江西、浙江等地。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萱草根根茎呈短圆柱形,长1~1.5cm,直径约1cm。有的顶端留有叶残基;根簇生,多数已折断。完整的根长5~15cm,上部直径3~4mm,中下部膨大成纺锤形块根,直径0.5~1cm,多干瘪抽皱,有多数纵皱及少数横纹,表面灰黄色或淡灰棕色。体轻,质松软,稍有韧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暗棕色,有多数放射状裂隙。气微香,味稍甜。

显微鉴别  萱草根横切面:外皮层细胞3~5列,呈多角形,细胞壁增厚,木栓化及微木质化。皮层宽广,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有多数径向排列的裂隙。内皮层细胞扁小,凯氏点明显。中柱韧皮部束与木质部束各为30个左右,相间排列;木质部束的原生导管直径小,后生导管直径大;髓较大。皮层及髓部薄壁组织中散布有稀少的草酸钙针晶束。

理化鉴别  (1)取萱草根、黄花菜根、小黄花菜根粗粉(20目筛)2g,分别加95%乙醇10ml,加热浸取30min。取滤液1ml于小试管中,加5%氢氧化钠试液2~3滴,萱草根显红色;黄花菜根显极淡的红色;小黄花菜根显红微褐色。(蒽醌类反应)

(2)取上述滤液1ml,置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溶解,然后加入醋酐1ml,滴入硫酸1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萱草根呈黄绿→(变化速度甚快);黄花菜根呈黄污绿→(变化速度较慢);小黄花菜根呈黄污绿(变化速度甚慢)(甾体化合物反应)

(3)薄层色谱取萱草根、黄花菜根、小黄花菜根3种萱草根粗粉(20目筛)2g,加95%乙醇20ml,回流提取1h,滤液浓缩至5ml,供点样。以大黄酸(0.5%无水乙醇液)、大黄素(0.5%氯仿液)、大黄酚(0.5%氯仿液)为对照品。分别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丙酮--环己烷(303040)为展开剂。展距13.5cm。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处,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唯萱草根和黄花菜根的大黄素斑点稍淡。(检查蒽醌类)

 

【炮制】
《普济方》:洗去土,切片,焙干。《炮炙大法》:晒干为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茎叶等杂质。用清水快洗,取出,稍润,切中段,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本品呈段状。根为扁圆形,直径3~5mm,外表皮灰黄褐色或灰褐色,具纵皱纹,有的具致密横皱纹,切面黄褐色至黑褐色,多裂隙。根茎呈圆柱形,直径0.8~1.2cm,外表皮棕褐色或深褐色,粗糙,具残留的簇生根及根茎。体轻,质稍韧。气微,味淡。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霉。

 

【药性】
味甘,性凉,有毒。归脾、肝、膀胱经。

1.《本草拾遗》:凉,无毒。

2.《本草图经》:味甘。

3.《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平。

4.《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

5.《青岛中草药手册》:有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主治黄疸,水肿,淋浊,带下,衄血,便血,崩漏,瘰疬,乳痈,乳汁不通。

1.《本草拾遗》:治砂淋,下水气,主酒疸黄色通身者,捣绞汁服。

2.《本草衍义》:治大热衄血。

3.《滇南本草》:治乳结红肿硬痛,乳汁不通,乳痈,乳岩,攻痈疮。滇中产者,其性补阴血,止腰疼,治崩漏,止大肠下血。

4.《本草蒙筌》:咀和酒煎,为破脑伤风要药。

5.《本草正》:治带、浊。

6.《本草从新》:小便不通,煎水频饮甚良;遍身水肿亦效。

7.《天宝本草》:散痒子,治瘰疬。

8.《分类草药性》:滋阴补神气,通女子血气,消肿,治小儿咳嗽。

9.《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通乳消肿。

10.《青岛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止血消肿。主治黄疸,肺结核,尿路感染,衄血。

11.《贵州民间方药集》:通经,治妇女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月经来时腰酸腹痛。又可健胃补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内服宜慎。不宜久服、过量,以免中毒。《浙江药用植物志》:大剂量服用可致失明。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