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沙参
【异名】
知母《本经》,白沙参《范子计然》,苦心、识美、虎须、白参、志取、文虎《吴普本草》,文希《别录》,羊婆奶《纲目》,南沙参《本经逢原》,铃儿参《得配本草》,泡参《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桔参《药材资料汇编》,山沙参、沙獭子(南药《中草药学》)。
【释名】
《纲目》:“沙参白色,宜于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为羊婆奶,《别录》有名未用羊乳,即此也。此物无心味淡,而《别录》一名苦心,又与知母同名,不知所谓也。”铃儿草,象花形也。按:弘景谓五参“主疗颇同”,非也,实因其根皆为锥形与人参相类也。时珍列沙参为山草类,并谓“沙参处处山原有之”,而又谓其“宜于沙地”,所释乃望文生义。《吴普本草》云:“沙参,一名白参,实白如芥,根大,白如芜菁。”《广雅疏证》:“案'沙'之言斯,白也。”《诗·小雅·瓠叶》笺云:“'斯',白也。今俗语斯白字作'鲜',齐鲁之声近斯。斯、沙古音相近。实与根皆白,故谓之'白参',又谓之'沙参'。沙参与白参同义。《广雅疏证》又云:《神农本草》云:'沙参一名知母,味苦,此苦心之所以名也。'”《本草经考注》则云:“沙参、知母,古误混同……知母下地参、水参、水须三名盖为沙参一名。沙参下黑字一名虎须亦是知母条错简欤。”可供参考。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吴普本草》首先记载沙参之形态,云:“三月生如葵,叶青,实白如芥,根大,白如芜菁。三月采。”《蜀本草》亦谓:“花白色,根若葵根。《纲目》记载较详,云:“沙参处处山原有之。二月生苗,叶如初生小葵叶而团扁不光。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则尖长如枸杞叶而小,有细齿。秋月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出,白蕊,亦有白花者。并结实,大如冬青实,中有细子。霜后苗枯。其根生沙地者长尺余,大一虎口,黄土地者则短而小。根、茎皆有白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实;春月采者,微黄而虚。”上述特征与桔梗科沙参属(Adenophora)植物一致。再参考《本草图经》淄州沙参图,叶轮生,边缘有锯齿,形态与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 Thunb .) Fisch .相似;《纲目》(金陵本及江西本)和《植物名实图考》的沙参图形态与A.stricta Miq .一致;《救荒本草》之杏叶沙参附图特征与A . hunanensis Nannf . 一致。
【来源】
为桔梗科植物沙参、杏叶沙参、轮叶沙参、云南沙参、泡沙参及其同属数种植物的根。
【原植物】
杏叶沙参 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本种与沙参的区别在于:茎生叶在茎上部的无柄或仅有楔状短柄,叶基部常楔状下延,基生叶具长柄。花序分枝粗壮,几乎平展或弓曲向上;花萼裂片卵形至长卵形,最宽处在中下部,通常多少重叠,宽1.5~4mm;花盘多数有毛,少无毛;花柱与花冠等长。花期7~9月。生于山地草丛中。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杏叶沙参亚种华东杏叶沙参 Adenophora hunanensis subsp . huadungensis Hong茎叶近无柄或仅茎下部的叶有很短的柄,极少叶柄长达1.5cm。花萼裂片较窄,宽1.5~2.5cm;花盘长1~2mm,多数无毛。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或凉爽气候,耐寒,虽耐干旱,但在生长期中也需要适量水分,幼苗时期,干旱往往引起死苗。当年播种的沙参,一般不开花结实,需至翌年6月开花,花期6~9月,9月种子成熟。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分春播与冬播,北方春播4月,冬播在11月上冻以前。整地施足基肥,每1hm2施堆肥或厩肥45000~60000kg。整地后,作畦宽1m,按行距40cm开浅沟,把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1.5cm,稍镇压,浇水,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春播种子约两星期后出苗。冬播种子第2年春季出苗。
田间管理 幼苗出土后要注意除草、松土,苗高3cm左右间苗1次,高10~15cm时定苗,每隔10~15cm留壮苗1棵。为防止倒伏,在生长期间,可结合施肥进行培土壅根。追肥,苗期需勤施薄肥,保持幼苗健壮,以后除每年植株枯萎后和出苗前,各追肥1次外,还需在5、7、9月各追肥1次,以人畜粪为主。在植株高45cm时,及时打顶,控制植株高度,减少养分消耗,有利根部生长。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褐斑病可用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虫害有蚜虫、地老虎等为害。
【采收加工】
播种后2~3年采收,秋季挖取根部,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乘新鲜时用竹片刮去外皮,切片,晒干。
【药材及产销】
杏叶沙参 Radix Adenophorae Hunanensis主产于河南、安徽、河北、贵州、四川、湖北、陕西等地。销全国。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杏叶沙参根圆锥形,下部分枝极少,长9~17cm,直径0.7~2c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无环纹,有纵皱。顶端芦头长1.4~8.8cm,盘节明显或不明显。折断面不平坦,类白色,较结实。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杏叶沙参无木栓石细胞。木栓层厚4~25列细胞,木栓细胞壁平直或微波状弯曲。三生维管束密集。乳汁管存在于韧皮部、栓皮层。菊糖结晶少,存在于导管中,极少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常见封闭组织。
粉末特征:杏叶沙参 ①网纹、梯纹导管直径14~71μm;梯纹导管纹孔多呈长方形。
②木栓细胞表面观类多边形、类长方形,长35~223μm,宽12~53μm。此外,有菊糖、乳汁管,偶见木栓石细胞(根茎)。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2g,加水20ml,置水浴中加热10min,滤过。取滤液2ml,加5%α-萘酚乙醇液2~3滴,摇匀,沿试管壁缓缓加入硫酸0.5ml,两液接界处即显紫红色环。(检查糖类)另取滤液2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置水浴中加热5min,生成红棕色氧化亚铜沉淀。(检查糖类)
(2)薄层色谱取药材粉末2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60ml回流提取4h,回收氯仿后,残渣以1ml氯仿溶解作为供试液。另取β-谷甾醇及β-谷甾醇棕榈酸酯各1mg,加氯仿1ml溶解作为对照液。分别吸取上述供试液和对照液各10μl,点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氯仿--苯(9∶1)展开至1/2处,吹干,再以氯仿--苯(7∶3)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液,110℃加热5min。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液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1.沙参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和芦头,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2.蜜沙参现行,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南沙参片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黄橙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南沙参片100kg,用炼蜜25kg。
饮片性状:沙参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或类白色,有多数不规则裂隙,呈花纹状。周边淡棕黄色,皱缩。质轻。无臭,味微甘。蜜沙参形如南沙参片,表面橙黄色或焦黄色,偶见焦斑,味甜。
【药性】
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
1.《本经》:味苦,微寒。
2.《吴普本草》:神农、黄帝、扁鹊:无毒。岐伯:咸。李当之:大寒。
3.《别录》:无毒。
4.王好古:味甘、微苦。厥阴本经之药,又为脾经气分药。(引自《纲目》)
5.《本草衍义补遗》:苦、甘,微寒。
6.《滇南本草》:味甘,性平,微寒,入肺经。
7.《品汇精要》:气薄味厚,阴也。
8.《纲目》:甘淡而寒。
9.《药品化义》:属阴中有微阳,体轻,气和。味微苦,性凉,能升能降,性气与味俱轻,入肺、肝二经。
【功能主治】
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主治阴虚久咳,痨嗽痰血,燥咳痰少,虚热喉痹,津伤口渴。
1.《本经》: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
2.《别录》: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
3.《药性论》: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治常欲眠,养肝气,宣五脏风气。
4.《日华子》:补虚,止惊悸,益心肺,并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
5.《滇南本草》:补肺气以及六腑之阴气。
6.《品汇精要》:清肺热,除惊气。
7.《纲目》:清肺火,治久咳肺痿。
8.《本草正》:能养肝气,治多眠,除邪热,益五脏阴气,清肺凉肝,滋养血脉,散风热瘙痒,头面肿痛,排脓消肿长肌肉,止惊烦,除疝痛。
9.《药性通考》:补阴泻火,专补肺气,清肺养肝,兼益脾胃。
10.《玉楸药解》:清肺气,生肾水,涤心胸烦热,凉头目郁蒸,治瘰疬,斑疹,鼻疮,喉痹,疡疮热痛,胸膈燥渴,溲便红涩,膀胱癃闭。
11.《医林纂要·药性》:泄上逆之气,润燥清金,布膻中之治令。
12.《药性考》:清胃,泻火解毒,止嗽宁肺。
【应用与配伍】
用于阴虚久咳,劳嗽痰血,燥咳痰少。沙参体质轻清,气味俱薄,善入上焦而养肺阴,清肺热,润肺燥,且具化痰之功,故阴虚夹痰的咳嗽尤为常用品。治阴虚久咳,痰少而粘者,本品配生地、麦冬、贝母等以养阴清热,润肺化痰;若肺热较盛,再加清肺之桑白皮、地骨皮;久嗽不已,再配止咳化痰之款冬花、炙百部;久咳声哑,再配清热养阴,敛肺利咽之玄参、诃子。治肺痨咳嗽,痰中带血,可配阿胶、百部、川贝等以滋阴保肺,止血化痰,如《医学心悟》之月华丸。治燥邪伤肺、干咳无痰,常与桑叶、杏仁等清宣燥热药同用,如《温病条辨》之桑杏汤;若燥伤肺胃、津液亏损、干咳烦热、口鼻干燥,则配用麦冬、天花粉等甘寒之品以清养肺胃,如《温病条辨》之沙参麦冬汤。至于阴虚喉痹,咽干疼痛,本品配百合、桔梗、射干可养阴润肺,清热利咽。
用于热病伤津及杂病胃阴虚的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沙参甘润,有养阴益胃生津作用,常与生地、玉竹等甘寒养阴生津之品同用,如《温病条辨》之益胃汤;若津伤较重,舌绛少津,可以沙参与鲜生地、鲜石斛等同用,以增养阴生津之效。
《得配本草》:得糯米,助脾阴;配生地,凉血热;佐柴、葛,去邪火,合玄参,止干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15~3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风寒咳嗽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防己,反藜芦。
2.《本草经疏》:脏腑无实热,肺虚寒客之作嗽者,勿服。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