菘蓝

时间:2019-04-26浏览:101

【药名】
板蓝根

 

【异名】
靛青根《本草便读》,蓝靛根《分类草药性》。

 

【品种考证】
《本经》载有“蓝实”。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蓝实”条下注云:“此()即今染蒟碧所用者……尖叶者为胜。”《新修本草》指出蓝的原植物有3种,“陶所引乃是菘蓝,其叶抨为淀者。”“菘蓝为淀,惟堪染青。”《纲目》记载蓝凡五种,其中有“菘蓝,叶如白菘。所说应是十字花科植物。在很长一个时期,我国植物分类学界一直以Isatis tinctoria L.为菘蓝的原植物,这是日本学者松村任三误用所致。根据现代植物分类资料认为这种菘蓝原产于欧洲,我国原产的菘蓝不是这一种,而是Isatis indigotica Fort.,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河南、广西、台湾等地。调查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民间栽培都是这一种,几乎没有Isatis tinctoria L.;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在我国还作为大青叶的原植物。古本草中所载“蓝”的原植物除菘蓝外还有数种,如《纲目》提及的五种“蓝”中有一种叶如苦荬,即郭璞所谓大叶冬蓝,俗中所谓板蓝者。当为爵床科马蓝Baphicanthus cusia Bremek.。现在我国南方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仍以马蓝的根作为板蓝根入药。马蓝的系统叙述详见爵床科“马蓝”及“南板蓝根”条。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

 

【原植物】
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

二年生草本,植株高50~100cm。光滑无毛,常被粉霜。根肥厚,近圆锥形,直径2~3cm,长20~30cm,表面土黄色,具短横纹及少数须根。基生叶莲座状,叶片长圆形至宽倒披针形,长5~15cm,宽1.5~4cm,先端钝尖,边缘全缘,或稍具浅波齿,有圆形叶耳或不明显;茎顶部叶宽条形,全缘,无柄。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在枝顶组成圆锥状;萼片4,宽卵形或宽披针形,长2~3mm;花瓣4,黄色,宽楔形,长3~4mm,先端近平截,边缘全缘,基部具不明显短爪;雄蕊642短,长雄蕊长3~3.2mm,短雄蕊长2~2.2mm;雌蕊1,子房近圆柱形,花柱界限不明显,柱头平截。短角果近长圆形,扁平,无毛,边缘具膜质翅,尤以两端的翅较宽,果瓣具中脉。种子1颗,长圆形,淡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原产于我国,现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环境,耐寒、怕涝,宜选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夏播不迟于6月。条播,行距20cm开沟,覆土2~3cm,每1h㎡用种量为30~45kg,种子发芽率为70%,温度在16~21℃时保持土壤湿润5~6d出苗,当苗长至2~3cm时按株距3~4cm定苗。生长期根据土壤营养追施磷、钾肥。当年收根,如留种,在收获时选无病残健壮根条按行、株距50cm×25cm,移栽到留种田内,栽后浇水,11月底防寒过冬。翌年返青及时浇水、松土、施肥。5~6月种子成熟,采下晒干。近年研究以高平畦栽种可提高产量20%左右,做宽50cm,高1.5~20cm高平畦,按行距15cm开沟,深2~3cm,下种后盖平、稍压,沟内浇水,以畦面湿润为度。可避免因雨季积水造成烂根。

 

【采收加工】
收割茎叶2~3次,秋季挖根,去掉茎叶,洗净晒干,存放阴凉干燥处,以防受潮和虫蛀。

 

【药材及产销】
板蓝根 Radix Isatidis 主产于河北安国,江苏如皋、南通等地。销华东及长江以北地区。此外,安徽、河南也产。浙江、广西、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以及黑龙江均有引种栽培,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横生皮孔,并有支根或支根痕;根头略膨大,可见轮状排列的暗绿色或暗棕色叶柄残基、叶柄痕及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折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约占半径的1/2~3/4,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以条长、粗大、体实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2~8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韧皮部宽广,射线宽5~7列细胞。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导管1~3列,部分导管周围有纤维束。薄壁细胞中含大量淀粉粒。

 

【炮制】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麸炒,令黄色。《三因方》:洗净,日干。《普济方》:洗净,焙干。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饮片性状:为圆形薄片,切面黄白色,木部黄色,周边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性】
味苦,性寒。归心、肝、胃经。

1.李东垣:苦,寒。(引自《东垣试效方》)

2.《本草述》:无毒。

3.张秉成《本草便读》:入肝、胃血分。

4.《分类草药性》:凉。

5.《广西本草选》:味甘、苦,性寒。

6.《湖北中草药志》:甘、淡,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治温毒发斑,高热头痛,大头瘟疫,烂喉丹痧,丹毒,痄腮,喉痹,疮肿,水痘,麻疹,肝炎,流行性感冒。

1.《日华子》:治天行热毒。(引自《本草述》)

2.阎孝忠:治疮(一作痘)疹出不快及倒(引自《阎氏小儿方论》)

3.张秉成《本草便读》:凉血,清热,解毒,辟疫,杀虫。

4.《分类草药性》:解诸毒恶疮,散毒去火,捣汁,或服或涂。

5.《现代汉医实用药物学》:消肿止痛。主治温疫邪热,丹毒,赤肿,咽痛。

6.《中药志》:凉血止血。治热病发斑,吐血衄血。

7.《北京中草药手册》:治猩红热,流感,麻疹,病毒感染。

8.《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急慢性肝炎,痢疾,肠炎,口舌生疮。

9.《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利咽喉。

10.《浙江药用植物志》:治钩端螺旋体病。

 

【配伍与应用】 

用于温毒发斑、高热头痛及大头瘟疫等疾。板蓝根苦寒清泄,功善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对温毒时疫诸疾,未病可防,已病可治,单用或入复方咸宜。治温毒发斑、高热头痛,常与大青叶、生石膏、黄芩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化斑之功,如中山医学院《中药临床应用》板蓝大青汤。治大头瘟疫、烂喉丹痧、丹毒、痄腮、喉痹等证,常与黄连、牛蒡子、僵蚕、玄参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如《东垣试效方》普济消毒饮子。治疮肿,可与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等同用,以清热解毒,消肿疗疮。治水痘、麻疹,可与蝉衣、芦根、紫草、升麻等同用,以清热解毒透疹。

近年临床证明,板蓝根又善抗病毒,治多种病毒性疾患。如治急性传染性肝炎,单用或配伍茵陈、栀子、败酱草等清热解毒利胆药同用,对退黄、恢复肝功能有一定促进作用;治流行性感冒、高热不退,常与羌活、柴胡、蒲公英等发表、清热解毒药同用,有较好的退热作用。

1.《中药临床手册》(上海):配岗稔根,治传染性肝炎。

2.《中药临床应用》:配狗肝菜、金盏银盘,治乙型脑炎。

3.《抗癌中药的临床效用》:治热毒壅盛型的咽喉部肿瘤,症见声音嘶哑、咽喉红肿疼痛或口舌糜烂等,常与射干、马勃、栀子、连翘等配用;治肿瘤患者因感热毒火邪或放疗、化疗后出现咽喉红肿溃烂等,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地骨皮等配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60~12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无实火热毒者慎服。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