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时间:2019-04-26浏览:91

【药名】
蜀葵花

 

【异名】
吴葵华《别录》,侧金盏《尔雅翼》,白淑气花《滇南本草》,棋盘花《分类草药性》,蜀其花《本草推陈》,蜀季花、麻杆花、舌其花、大蜀季花、果木花、木槿花《中国经济植物志》,熟季花《北京中草药手册》,秫秸花、端午花《河北中药手册》,大秫花、饼子花《安徽中草药》,公鸡花(《滇南本草》整理本),镲钹花、擀杖花《陕西中药名录》,单片花《新华本草纲要》。

 

【释名】
蜀葵,高大草本,花红,沿茎开放,故称一丈红。果实扁球形,犹如棋子,故称棋盘花。又名戎葵、吴葵、胡葵,陈藏器云:“戎、蜀其所自来。”《尔雅义疏》云:“蜀葵似葵而高大,戎、蜀皆大之名。非自戎、蜀来也。或名吴葵、胡葵,胡、吴亦皆谓大也。今蜀葵叶如葵而大,茎高丈许。”

 

【品种考证】
蜀葵,始载于《千金·食治》。《纲目》引《图经》云:葵似葵,花如木槿花,有五色。李时珍曰:蜀葵处处人家植之。春初种子,冬月宿根亦自生苗,嫩时亦可茹食。叶似葵菜而大,亦似丝瓜叶,有歧叉。过小满后长茎,高五六尺。花似木槿而大,有深红、浅红、紫黑、白色,单叶、千叶之异。按上所述并观其附图,其原植物应为本种。

 

【来源】
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花。

 

【原植物】
蜀葵Althaea rosea (L.)Cav.[Alcea rosea L.Althaea sinensis Cav ;A . rosea(L.)Cav. Var. sinensis(Cav.)S.Y.Hu]又名:荙、戎葵《尔雅》,胡葵《千金要方》,一丈红《草木记》,白蜀葵、小蜀芪《滇南本草》。

二年生直立草本,高达2m。茎枝密被刺毛。叶互生;叶柄长5~15cm,被星状长硬毛;托叶卵形,长约8mm,先端具3尖;叶近圆心形,直径6~16cm,掌状5~7浅裂或波状棱角,裂片三角形或圆形,中裂片长约3cm,宽4~6cm,上面疏被星状柔毛,粗糙,下面被星状长硬毛或绒毛。花腋生,单生或近簇生,排列成总状花序式,具叶状苞片,花梗长约5mm,果时延长至1~2.5cm,被星状长硬毛;小苞片杯状,常6~7裂,裂片卵状披针形,长8~10mm,密被星状粗硬毛,基部合生;萼钟状,直径2~3cm5齿裂,裂片卵状三角形,长1.2~1.5cm,密被星状粗硬毛;花大,直径6~10cm,有红、紫、白、粉红、黄和黑紫等色;单瓣或重瓣,花瓣倒卵状三角形,长约4cm,先端凹缺,基部狭,爪被长髯毛;雄蕊柱无毛,长约2cm,花丝纤细,长约2mm,花柱分枝多数,微被细毛。果盘状,直径约2cm,被短柔毛,分果爿近圆形,多数,背部厚达1mm,具纵槽。花期2~8

本品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现各地广泛栽培。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阳光充足及温暖气候,耐寒。宜在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栽种。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夏、秋播种为宜,6~7月种子成熟,采下即播,约1星期后发芽,当真叶2~3枚时,移植1次,次年就可开花。分株繁殖:花后至春季抽梢前进行,常作二年生栽培,生长期可施液肥。

病虫害防治 蜀葵锈病,为害叶片,可在春季和夏季于植株上喷洒波尔多液。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晒干。

 

【药材及产销】
蜀葵花 Flos Althaeae Roseae产于全国各地。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花卷曲,呈不规则的圆柱状,长2~4.5cm。有的带有花萼和副萼,花萼杯状,5裂,裂片三角形,长1.5~2.5cm,副萼6~7裂,长5~10mm,两者均呈黄褐色,并被有较密的星状毛。花瓣皱缩卷折,平展后呈倒卵状三角形,爪有长毛状物。雄蕊多数,花丝联合成筒状。花柱上部分裂呈丝状。质柔韧而稍脆。气微香,味淡。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  粉棕色。花粉粒圆球形,淡黄色,直径107~154μm,外壁具刺状突起,萌发孔及孔沟均不易察见。星状毛,常为3~10分枝,每分枝为单细胞,稍有弯曲,直径13~33μm,长82~740μm,细胞壁较厚,胞腔明显。螺纹导管细长,直径8~14μm花丝表皮细胞排列较紧,多与导管在一起。

 

【炮制】
取原药材,拣去杂质,摘去梗,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药性】
味甘、咸,性凉。

1.《别录》:味咸,无毒。

2.《千金·食治》:味甘,微寒,滑。无毒。

3.《珍珠囊》:阴中微阳。《汤液本草》引作:冷,阴中之阳。

4.《滇南本草》:味甘、微涩,性平。味甘、微酸,性微温。

 

【功能主治】
和血止血,解毒散结。主治吐血,衄血,月经过多,赤白带下,二便不通,小儿风疹,疟疾,痈疽疖肿,蜂蝎螫伤,烫伤,火伤

1.《别录》:主理心气不足。

2.《千金·食治》:定心气。

3.《本草拾遗》:治小儿风疹。花有五色,白者疗臟疟,去邪气。

4.《珍珠囊》:治带下,赤治赤,白治白。

5.《汤液本草》:珍云:赤()治血燥,白()治气燥。

6.《滇南本草》:凡白带,筋骨疼良效。行经络,治手足痿软,筋骨疼痛,止妇人白带。

7.《纲目》:治带下,目中溜火,和血润燥,通窍,利大、小肠。

8.《药性考》:能通关格。

9.《本草求原》:治沙淋、血淋,亦利二便、关格。

10.《分类草药性》:治红崩,吐血。

11.《贵州草药》:清热凉血,消肿解毒。治血崩,烫伤火伤,无名肿毒。

12.《全国中草药汇编》:解毒散结。治梅核气,解河豚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1~3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