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侧柏叶
【异名】
柏叶《金匮要略》,扁柏叶《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丛柏叶《闽东本草》。
【释名】
因其枝叶扁平且侧生,故称侧柏。
【品种考证】
《别录》柏实条云:“生太山山谷,柏叶尤良。”《本草图经》载:“柏实……其叶名侧柏,密州出者尤佳,虽与他柏相类,而其叶皆侧向而生,功效殊别。”《纲目》云:“柏有数种,入药唯取叶扁而侧生者,故曰侧柏。”以上所指即本种。
【来源】
为柏科植物侧柏的枝梢及叶。
【原植物】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Franco[Thuja orientalis L.;Biota orientalis (L.) Endl.]又名:扁柏《滇南本草》,香柏(河北),黄柏(华北)。
常绿乔木,高达20m,胸径可达1m。树皮薄,浅灰褐色,纵裂成条片。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叶鳞形,交互对生,长1~3mm,先端微钝,位于小枝上下两面之叶的露出部分倒卵状菱形或斜方形,两侧的叶折覆着上下之叶的基部两侧,呈龙骨状。叶背中部均有腺槽。雌雄同株;球花单生于短枝顶端;雄球花黄色,卵圆形,长约2mm。球果当年成熟,卵圆形,长1.5~2cm,熟前肉质,蓝绿色,被白粉;熟后木质,张开,红褐色;种鳞4对,扁平,背部近先端有反曲的尖头,中部种鳞各有种子1~2颗。种子卵圆形或长卵形,长4~6mm,灰褐色或紫褐色,无翅或有棱脊,种脐大而明显。花期3~4月,球果9~10月成熟。
生于湿润肥沃地,石灰岩山地也有生长。分布于东北南部,经华北向南。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以夏、秋季采收者为佳。至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剪下大枝。干燥后取其小枝叶,扎成小把,置通风处风干。不宜曝晒。
【药材及产销】
侧柏叶Cacumen Platycladi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枝长短不一,多分枝,小枝扁平。叶细小鳞片状,交互对生,贴伏于枝上,深绿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气清香,味苦、涩、微辛。
以叶嫩、青绿色、无碎末者为佳。
显微鉴别 鳞叶及小枝横切面:表皮细胞小,呈类方形,外被角质层,气孔内陷;内侧有1~2列下皮纤维间断排列,壁极厚;叶肉薄壁细胞形大,叶脉维管束上部有一圆形树脂道,两侧为转输组织,呈翅状延长,韧皮部细胞形小,木质部细胞多角形。小枝的皮层薄壁组织中有时可见树脂道,内侧可见含棕色物质的扁平细胞;韧皮部薄壁细胞不规则形,纤维椭圆形,单个环状排成数轮;木质部管胞和纤维径向排列整齐,射线1列细胞;髓部纺锤形或十字形。射线、叶肉和皮层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砂晶。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3g,加甲醇30ml,置水浴上回流3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5%的碳酸钠15ml溶解,滤过。滤液用水饱和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10ml,再用稀盐酸调pH至3~4,用乙醚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醚液,挥干,残渣用甲醇2ml溶解,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皮素适量用甲醇2ml溶解,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液10μl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距12cm,置紫外光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暗斑。
【炮制】
1.侧柏叶《圣惠方》:捣罗为末。《世医得效方》:去粗梗。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粗梗及果实,筛去灰屑。生品长于凉血止血。
2.侧柏叶炭《十药神书》: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本草汇纂》:炒黑。现行,取净侧柏叶,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侧柏叶炭偏于收敛止血。
3.醋侧柏叶取生侧柏叶,去净枝杆,用武火边炒边洒醋,炒至呈黑色或黑褐色,取出,放凉。每侧柏叶100kg,用醋5kg。
4.炒侧柏叶《校注妇人良方》:炒黄。《本草述》:采取嫩枝隔纸炒干。现行,取侧柏叶,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黄色,取出放凉。
5.焦侧柏叶取侧柏叶,置锅内,用微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放凉。6.盐侧柏叶《寿世保元》:盐水炒,焙干。现行,取侧柏叶,用文火炒至热透,颜色变黑,将盐水喷入,再炒全黑,取出放凉。
7.蒸侧柏叶《圣惠方》:九蒸九曝,捣罗为末。《世医得效方》:蒸干。现行,取侧柏叶,蒸约3h,呈油光荧绿色,取出,晒干。侧柏叶制炭后,挥发油明显减少,钙含量明显增高,止血作用增强[1]。烘烤品其止血作用优于蒸制品;烘烤温度控制在200℃以内,有利于保存侧柏叶中的槲皮甙[2]。
饮片性状:侧柏叶参见药材鉴别项。侧柏叶炭表面呈焦褐色,微有光泽。醋侧柏叶表面呈黑色或黑褐色,微有光泽。炒侧柏叶表面呈黄色。焦侧柏叶表面呈焦黄色,微有光泽。盐侧柏叶表面呈黑色,味微苦咸。蒸侧柏叶呈暗绿色,略显润泽。贮干燥容器内,炮制品密闭,置阴凉干燥处。侧柏叶炭注意散热防止复燃。
【药性】
味苦、涩,性微寒。归肺、肝、大肠经。
1.《别录》:味苦,微温,无毒。
2.《药性论》:味苦、辛,性涩。
3.《本草图经》:性寒。
4.《本草汇言》:味苦涩,气微寒。
5.《药品化义》:属阴,体润,气清香。入肝、心、脾、肺四经。
6.《要药分剂》:可升可降,阴也。入肝、肾二经。
7.《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止咳祛痰,祛风湿,散肿毒。主治咯血、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肠风下血、崩漏不止,咳嗽痰多,风湿痹痛,丹毒,痄腮,烫伤。
1.《别录》: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止肌(一作生肌)。
2.《药性论》:止尿血。能治冷风历节疼痛。
3.《日华子》:炙絍冻疮。烧取汁,涂头,黑润鬓发。
4.《本草图经》:杀五脏虫。
5.《本草正》:善清血凉血,去湿热湿痹,骨节疼痛。捣烂可敷火丹,散痄腮肿痛热毒。
6.《分部本草妙用》:伏砒、硝。
7.《生草药性备要》:散血敷疮,同片糖捶敷。亦治跌打。
8.《医林纂要·药性》:泄肺逆,泻心火,平肝热,清血分之热。
9.《岭南采药录》:凉血行气,祛风,利小便,散瘀。
【应用与配伍】
用于诸出血证。侧柏叶味苦性寒,功擅凉血泄热,兼有涩味,又有收敛止血之功,故为治疗各种出血证的常用药物,然以血热所致者多用,常配其他凉血止血药以增强止血作用。如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配鲜生地、鲜荷叶、鲜艾叶,即《妇人良方》四生丸;尿血、血淋,配蒲黄、小蓟、白茅根;肠风、痔血或血痢,配槐花、地榆;崩漏下血多配白芍以固经止血,如《圣济总录》柏叶汤。本品亦可用于虚寒性出血常配伍温里祛寒止血之剂,中气虚寒,吐血不止,可配干姜、艾叶等,如《金匮要略》柏叶汤;下焦虚寒,便血不止,则配川断、鹿茸、阿胶等,如《张氏医通》断红丸。
用于咳喘痰多诸证。侧柏叶既能清肺泄热,又可化痰止咳,故对肺热咳喘,痰黄稠难咯者可单用,或配黄芩、沙参、佛耳草等以清肺化痰止咳。近年来临床常用以治疗慢性气管炎、肺结核、百日咳等有一定疗效。
用于风湿痹痛。侧柏叶能祛风湿,清血中湿热,对风湿热痹、历节风痛尤为适宜。可单用本品浸酒饮,或配伍木通、防己、莶草等以祛风除湿,清热通络。
此外,外用治丹毒,痄腮,烫伤等外科疾患,侧柏叶有清热、散瘀解毒之功,可单用捣烂外敷。外用还治脱发及须发早白。
1.《药性论》:与酒相宜。
2.《药品化义》:遗精、白浊、尿管涩痛属阴脱者,同牛膝治之甚效。
3.《得配本草》:佐槐花,治下血;得榴花研末,吹鼻,治鼻衄不止;得干姜、阿胶、马通汁,治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久服、多服,易致胃脘不适及食欲减退。
1.《本草汇言》:性味苦寒多燥,如血病,系热极妄行者可用,如阴虚肺燥,因咳动血者,勿用也;如痹病,系风湿闭滞者可用,如肝肾两亏、血枯髓败者,勿用也。
2.《分部本草妙用》:畏菊花、羊蹄、诸石、麸。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