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金樱子
【异名】
刺榆子《蜀本草》,刺梨子《开宝本草》,金罂子《梦溪笔谈》,山石榴《奇效良方》,山鸡头子《纲目》,糖莺子《生草药性备要》,糖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糖果《分类草药性》,刺兰棵子《植物名汇》,灯笼果《药材学》,蜂糖罐、槟榔果《贵州民间方药集》,金茶瓶《浙江中药手册》,糖橘子《江苏植物药志》,黄茶瓶、藤勾子、螳螂果、糖刺果《广西中药志》,刺橄榄《新华本草纲要》。
【释名】
《纲目》云:金樱当作金罂,谓其子形如黄罂也。石榴、鸡头皆象形。今按,罂为小口大腹之酒器,金樱子似之。《梦溪笔谈》正作金罂。蜂糖罐、糖刺果并因其形、味、色而名。
【品种考证】
金樱子始载于《雷公炮炙论》。《蜀本草》云:形如縉腉而小。《开宝本草》曰:是今之刺梨子,形似縉腉而小,色黄,花白,在处有之。《本草图经》谓:今南中州郡多有,而以江西、剑南、岭外者为胜。丛生郊野中,大类蔷薇,有刺,四月开白花,夏秋结实亦有刺,黄赤色,形似小石榴。所述大类蔷薇,有刺,开白花,果实似小石榴、色黄、有刺等特征及舒州金樱子、泉州金樱子、宜州金樱子附图形态均本Rosa laevigata Michx.相符。《纲目》、《植物名实图考》所载金樱子也均为本品。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果实。
【原植物】
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常绿攀援灌木,高约5m。茎无毛,有钩状皮刺和刺毛。羽状复叶,叶柄和叶轴具小皮刺和刺毛;托叶披针形,与叶柄分离,早落。小叶革质,通常3,稀5,椭圆状卵形或披针状卵形,长2.5~7cm,宽1.5~4.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具细齿状锯齿,无毛,有光泽。花单生于侧枝顶端,花梗和萼筒外面均密被刺毛;萼片5;花瓣5;白色,直径5~9cm;雄蕊多数;心皮多数,柱头聚生于花托口。果实倒卵形,长2~4cm,紫褐色,外面密被刺毛。花期4~6月,果期7~11月。
生于海拔100~1600m的向阳的山野、田边、溪畔灌木丛中。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干燥的气候。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扦插繁殖。以扦插繁殖为主。种子繁殖:冬季用新鲜的种子播种,按30cm行距开浅沟,种子均匀撒入沟里,覆土1.5cm,每1hm2播种量30~37.5kg。第2年春季出苗,出苗后注意管理,一般苗期每年锄草3~4次,追肥2次,育苗2~3年后,春季移栽。扦插繁殖:在春季发芽前,选健壮的母株,剪取1、2年生枝条作为插条,长12~15cm,斜插于砂床中,压紧,浇水,保持经常湿润,盖以芦帘遮荫。约经2月左右即可生根发芽。至翌年2~3月或9~10月间移栽。按行、株距各40~60cm开穴,每穴栽种1株,覆土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苗床内需浇水保持经常湿润,注意遮荫。移植后需浇水,成活后还需浇水2~3次。每年松土、除草3~4次,并结合培土。春、秋各施肥1~2次。
【采收加工】
10~11月间,果实红熟时采摘,晾晒后放入桶内搅拌,擦去毛刺,再晒至全干。
【药材及产销】
金樱子 Fructus Rosae Laevigatae 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河南、四川、贵州等地亦产。销全国。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为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呈倒卵形,长2~3.5cm,直径1~2cm。表面黄红色至棕红色,略具光泽,有多数刺状刚毛脱落后的残基形成棕色小突起;先端宿存花萼呈盘状,其中央稍隆起,有黄色花柱基;基部渐细,有残留果柄。质坚硬,纵切后可见花萼筒壁厚1~2mm,内壁密生淡黄色有光泽的绒毛,瘦果数十粒,扁纺锤形,长约7mm,淡黄棕色,木质,外被淡黄色绒毛。气微,味甘、微涩。以个大、色红黄、有光泽、去净毛刺者为佳。
显微鉴别 花托壁横切面:外表皮细胞类方形或略径向延长,外壁及侧壁增厚,角质化;表皮上的刺痕纵切面细胞径向延长。皮层薄壁细胞壁稍厚,纹孔明显,含油滴,并含橙黄色物,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及簇晶;纤维束散列于近皮层外侧;维管束多存在于皮层中部及内侧,外韧型,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导管散在或呈放射状排列。内表皮细胞长方形,内壁增厚,角质化;有木化的非腺毛或其残基。
花托粉末特征:淡肉红色。①非腺毛1至多细胞,长505~1836μm,直径16~31μm,壁木化或微木化,表面常有略弯曲的斜条纹,胞腔内含黄棕色物。②表皮细胞多角形,壁厚,内含黄棕色物。③草酸钙方晶多见,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6~39μm;簇晶少见,直径27~66μm。④螺纹、网纹、环纹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8~20μm。⑤薄壁细胞多角形,木化,具纹孔,含黄棕色物。⑥纤维梭形或条形,黄色,长至1071μm,直径16~20μm,壁木化。⑦树脂块不规则形,黄棕色,半透明。
【炮制】
1.金樱子《朱氏集验方》:干了,以新草鞋筛内擦刺令净,捶破去子,切焙。《品汇精要》:去其子并内毛。《普济方》:捣碎。《本草述钩元》:干,捣末用之。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略浸,润透,纵切成两瓣,除去毛、核,干燥。
2.蜜金樱子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金樱子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红棕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金樱子100kg,用炼蜜20kg。
3.炒金樱子《寿世保元》:炒。现行,取金樱子肉,置锅内,用中火炒至微黑,取出放凉。炒后可避免服后腹痛。
4.麸炒金樱子取金樱子用麸炒法炒至黄色为度,取出放凉。麸炒金樱子涩肠止泻作用较佳。
5.烫金樱子先将沙炒热,加入金樱子炒至皮臌胀,呈紫红色,去沙洗净,晒干。
6.盐金樱子取金樱子肉,加入盐水拌匀,闷润,待吸尽盐水后,蒸2~3h,取出干燥。盐金樱子缩尿、固精之力较强。
金樱子的有效药用部位为其果肉,毛、核在金樱子药材中占的比例很大,应除去。从水溶性浸出物的测定结果看,样品重量均折合成原药材计算,以果肉粉浸出效果最好,果肉块次,全金樱子浸出效果很差。因此,以金樱子肉捣碎配方为宜。
饮片性状:金樱子倒卵形纵剖瓣,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有突起的棕色小点。内面淡黄色,无毛、核。质较硬。无臭,味甜微酸涩。蜜金樱子形如金樱子,表面暗棕色,味甜,有蜜香气。炒金樱子形如金樱子,表面棕褐色微黑。麸炒金樱子形如金樱子,表面深黄色。烫金樱子形如金樱子,表面红紫色,皮微胀。盐金樱子形如金樱子,表面暗红棕色,味兼微咸。
贮干燥容器内,蜜金樱子、炒金樱子、麸炒金樱子、烫金樱子、盐金樱子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酸、涩,性平。归脾、肾、膀胱经。
1.《开宝本草》:味酸涩,平温,无毒。
2.《滇南本草》:入脾、肾二经。
3.《纲目》:味酸、涩,平。
4.《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肾三经。
5.《本草正》:味涩,性平。生者酸、涩,熟者甘、涩。
6.《本草经疏》:气薄味厚,阴中阳也。入足太阳、手阳明,兼入足少阴经。
7.《本草新编》:入肾与膀胱经。
8.《本草求原》:入肝、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
固精,缩尿,涩肠,止带。主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久痢,白浊,白带、崩漏,脱肛,子宫下垂。
1.《别录》:止遗泄。
2.《蜀本草》:疗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久服,令人耐寒轻身。
3.《本草元命苞》:补虚劳,益气。
4.《滇南本草》:治日久下痢,血崩带下,涩精遗泄。
5.《本草药性大全》:善止咳嗽。
6.《医学入门·本草》:久服养精益肾,调和五脏。
7.《本草正》:止吐血、衄血,生津液,收虚汗,敛虚火,益精髓,壮筋骨,补五脏,养血气,平咳嗽,定喘急,疗怔忡惊悸,止脾泄、血痢及小水不禁。8.《本草新编》:涩精滑,止梦遗、遗尿、杀寸白虫。
9.《医林纂要·药性》:补肺生水,和脾泻肝。固精,敛气。
10.《南宁市药物志》:熬膏治火伤。
11.《贵州民间方药集》:涩肠固精。治老人遗尿,肾虚阳痿,崩漏,腹泻,劳伤疼痛,久咳。外治烫火伤,刀伤等。
【应用与配伍】
用于遗精滑精,尿频遗尿。金樱子味酸涩,性收敛,入肾与膀胱经,善于固精缩尿,临床可单味熬膏用。《洪氏集验方》以金樱子熬膏,入益肾固精之芡实粉为丸,名水陆二仙丹,可用治遗精,遗尿,白浊,以此方为基础,临床可随证配伍其他药物,如气阴不足,配人参、熟地;肝肾两虚,配熟地、枸杞子;相火内动,配黄柏、知母等;遗尿尿频,可配桑螵蛸、山药等益脾肾缩小便。
用于久泻,带下。金樱子收敛固涩,又入脾经而止泻止带。久泻,带下,以脾虚为主者,本品常配党参、山药、茯苓、白术、芡实、莲肉等益气补脾之品;若泻痢日久,滑脱不禁,可与罂粟壳同用,以增强涩肠止泻的作用。
1.《得宜本草》:得芡实能固精,得缩砂能益精。
2.《得配本草》:得人参、熟地,治精从便出;配芡实、莲子,治阴虚作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或熬膏。
【使用注意】
有实火、邪热者慎服。
1.《医学入门·本草》:中寒有痞者禁服。
2.《本草经疏》:泄泻因于火热暴注者不宜用;小便不禁及精气滑脱因于阴虚火炽而得者不宜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