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

时间:2019-04-26浏览:73

【药名】
乌药

 

【异名】
旁其《开宝本草》、天台乌药《济生方》,蓋蓌、矮樟《纲目》,矮樟根《经验方》,铜钱柴(浙江),土木香、鲫鱼姜(江西),鸡骨香、白叶柴(广西)

 

【释名】
李时珍云:乌以色名。根色黑褐,故名为乌药。《本草图经》: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为胜。故名天台乌药,简称台乌药。李氏又云:其叶状似蓋蓌鲫鱼,故俗呼为蓋蓌树。《拾遗》(按:应为《开宝本草》)作旁其,方音讹也。乌药属樟类灌木或小乔木,故又称矮樟。

 

【品种考证】
乌药载于宋《开宝本草》,云:乌药生岭南邕、容州及江南。树生似茶,高丈余。一叶三桠,叶青阴白,根色黑褐,作车毂形,状似山芍药根,又似乌樟根,自余直根者不堪。八月采根。宋《本草图经》曰: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为胜,木似茶菿,高五七尺,叶微圆而尖作三桠,面青背白,五月开细花,黄白色,六月结实。如山芍药而有极粗大者,又似钓樟根。并附有天台乌药、信州乌药、潮州乌药、衡州乌药四图。明《纲目》入香木类,云:吴、楚山中极多,人以为薪,根、叶皆有香气,但根不甚大,才如芍药尔。嫩者肉白,老者肉褐色。其子如冬青子,生青熟紫,核壳极薄,其仁亦香而苦。清《植物名实图考》云:乌药开花如桂。也附一图,极似本种,但《本草图经》的四种乌药附图来源各有不同,其中天台乌药应为本种。衡州乌药乃防己科植物樟叶木防己Cocculus laurifolius (Roxb.)DC.,而信州和潮州乌药是何来源,尚待进一步考证。

 

【来源】
为樟科植物乌药的根。

 

【原植物】

乌药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L. strychnifolia (Sieb.et Zucc.) F.-Vill.]又名:独脚樟。

常绿灌木,高达4~5m。根木质,膨大粗壮,略成连珠状。树皮灰绿色。幼枝密生锈色毛,老时几无毛。叶互生,革质;叶柄长5~10mm,有毛;叶片椭圆形或卵形,长3~7.5cm,宽1.5~4cm,先端长渐尖或短尾状,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上面有光泽,仅中脉有毛,下面生灰白色柔毛,三出脉,中脉直达叶尖。花单性,异株;伞形花序腋生,总花梗极短;花被片6,黄绿色;雄花有雄蕊93轮,花药2室,内向瓣裂。雌花有退化雄蕊,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柱头头状。核果椭圆形或圆形,长0.6~1cm,直径4~7mm,熟时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于向阳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缘以及山麓、旷野等地。分布于陕西、安徽。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亚热带气候,适应性强。以在阳光充足,土质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壤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果实9~10月成熟,采摘后沙藏。翌春播种,幼苗生长缓慢,苗高30cm以上移栽。

 

【采收加工】
冬春季采挖根,除去细根,洗净晒干,称乌药个。趁鲜刮去棕色外皮,切片干燥,称乌药片。

 

【药材及产销】
乌药 Radix Linderae 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台湾、湖北、陕西、四川等地亦产。以浙江产量最大,品质较好,销全国。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乌药个,根纺锤形或圆柱形,略弯曲,有的中部收缩呈连珠状,习称乌药珠,长5~15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有细纵皱纹及稀疏的细根痕。质极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芳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

乌药片为横切圆形薄片,厚1~5mm,或更薄,切面黄白色至淡棕黄色而微红,有放射状纹理和年轮。质脆。

以个大、肥壮、质嫩、折断面香气浓郁者为佳;切片以平整不卷、色红微白、无黑色斑点者为佳。质老、不呈纺锤形的直根,不供药用。

显微鉴别 (直径1.4cm)横切面  木栓层为5~6列木栓细胞,多破裂。皮层狭窄,散有较多的椭圆形油细胞,内含黄色挥发油滴。韧皮部常有单个纤维及油细胞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根的绝大部分,年轮明显;导管呈径向稀疏排列;木纤维发达,根中央尤甚;木射线宽1列细胞;油细胞少见。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黄色内含物。

粉末特征  黄白色。淀粉粒单粒类球形、长圆形或卵圆形,直径4~39μm,脐点叉状、人字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4个分粒组成。木纤维淡黄色,直径20~30μm,壁厚约5μm,有单纹孔。韧皮纤维近无色,长梭形,直径15~17μm,壁极厚,孔沟不明显。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68μm,具缘纹孔排列紧密。油细胞长圆形,含棕色分泌物。射线细胞壁稍增厚,纹孔较密。

 

【炮制】
1.乌药片《普济方》:去土,捣碎。《仁术便览》去须。《炮炙大法》洗净切。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浸泡至六七成透时,取出,润透,切薄片,干燥。

2.炒乌药《博济方》:炒令黄色。《圣济总录》:微炒。《普济方》:去心,炒黄。现行,取净乌药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3.醋乌药《卫生家宝产科备要》:用醋炒黄色。《本草蒙筌》:醋浸炙。《外科大成》:醋磨。现行,取乌药片,加醋拌匀略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略带焦斑,取出,放凉。每乌药片100kg,用醋12kg

4.酒乌药《普济方》:捣碎,用酒浸一宿。《奇效良方》:细锉,酒浸一宿,微炒。现行,取乌药片,加黄酒喷洒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干,取出放凉。每乌药片100kg,用黄酒12kg

饮片性状:乌药片参见药材鉴别项。炒乌药形如乌药片,色黄,偶带焦斑。醋乌药形如乌药。酒乌药微有酒气。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性】
味辛,性温。归脾、胃、肝、肾、膀胱经。

1.《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2.《汤液本草》:入足阳明经、少阴经。

3.《本草要略》:味辛而薄,性轻热而散,气胜于味也。

4.《雷公炮制药性解》:味苦、辛,入肺、脾二经。

5.《本草正》:入脾、胃、肝、肾、三焦、膀胱诸经。

6.《本草汇言》:可升可降。

7.《药品化义》:味辛,带微苦,性温。

8.《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功能主治】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主治胸胁满闷,脘腹胀痛,头痛,寒疝疼痛,痛经及产后腹痛,尿频,遗尿。

1.《开宝本草》:主中恶心腹痛,蛊毒,疰忤,鬼气,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

2.《日华子》:治一切气,除一切冷,治霍乱及反胃吐食,泻痢,痈疖疥癞,并解冷热,其功不可悉载。猫犬百病并可摩服。

3.王好古:理元气。(引自《纲目》)

4.《纲目》:()中气,脚气,疝气,气厥头痛,肿胀喘急,止小便频数及白浊。

5.《本草通玄》:理七情郁结,气血凝停,霍乱吐泻,痰食稽留。

6.《玉楸药解》:破瘀泄满,止痛消胀。

7.《医林纂要·药性》:泄肺逆,燥脾湿,润命火,坚肾水,去内寒。

 

【应用与配伍】
用于胸胁满闷,脘腹胀痛,头痛。乌药辛散,善理气机,上行肺脾,有消胀除满,行气止痛作用。若胸膈满闷,上气喘急,常与沉香同用,一行一降,用以除满降逆,如《济生方》四磨汤;若脘腹痞满,大便秘结,喘逆者,则加用大黄、枳壳行气导滞通便,如《世医得效方》六磨汤、《通俗伤寒论》六磨饮子。治脘腹气滞胀痛,常与木香、香附等同用,以行气宽中;本品单用或与清理肠腑湿热之黄连、白头翁等药配用可治痢疾腹痛后重。治气厥头痛及妇人产后血气不和之头痛,乌药与川芎配用可上引头目,利气和血止痛。

用于寒凝气滞所致的寒疝疼痛,经行腹痛及产后腹痛。乌药性温,功能散寒而行气止痛。若寒疝少腹痛引睾丸,常与小茴香、肉桂等温里祛寒药同用,以散寒行气止痛,如《景岳全书》暖肝煎,或再加疏肝利气的川楝子同用,如《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散。治疗经行腹痛,属寒凝气滞,血行不畅,经水不调,或心膈迷闷者,常与当归同用,以行气调经,活血止痛,如《圣济总录》乌药散;产后恶露不绝,少腹冷痛,常与炮姜、当归、川芎等配用。

用于下元虚寒,气化无权之尿频、遗尿或小便不通。乌药下行肾与膀胱,温散寒邪,可使膀胱气化功能复常。若下元虚寒,膀胱不约,尿频,遗尿,常与益智仁同用以补肾化气,固脬缩尿;如小便不通,少腹急迫,单用乌药一味可调气疏畅,使小便通利。

1.《本草衍义》:与沉香同磨,作汤点服,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2.《本草要略》:佐香附,治妇人诸脬气证。

3.《药鉴》:君平胃,能消孕妇诸般食积;用于风药,能疏风。煎汁同豆腐煮硫黄,治手足风痰。

4.《本草通玄》:与参术同行,庶几无弊。

5.《得配本草》:得木香,治腹冷气痛;得川芎,治气厥头痛;配小青皮,去五积切痛;佐益智仁,治小便频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气虚及内热证患者禁服;孕妇及体虚者慎服。

1.《医学入门·本草》:疏散宣通,甚于香附,不可多服。

2.《本草经疏》:辛温散气,病属气虚者忌之。妇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内热,口渴口干舌苦,不得眠,一切阴虚内热之病皆不宜服。

3.《本草新编》:产妇虚而胎气不顺者,切不可用,用则胎立堕。

4.《药性切用》:血虚火炎者并忌。

5.《药义明辨》:辛温之气味,用祛寒冷最为相宜,若施于湿热气滞,阴虚火盛气滞者,则不可也,用者审之。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