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陵菜

时间:2019-04-26浏览:76

【药名】
委陵菜

 

【异名】
翻白草、白头翁、黄州白头翁《本草推陈续编》,翻白菜、根头菜、野鸠旁花《中国药用植物志》,天青地白、小毛药、虎爪菜《贵州民间方药集》,老鸦翎、老鸦爪《山东中药》,地区草〔内蒙古呼和浩特《医药卫生》1972(3)∶42〕,野鸡膀子、痢疾草《长白山植物药志》。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救荒本草》,云:“委陵菜,一名翻白菜。生田野中。苗初塌地生,后分茎叉,茎节稠密,上有白毛,叶仿佛类柏叶而极阔大,边如锯齿形,面青背白,又似鸡腿儿叶而却窄,又类鹿蕨叶亦窄。茎叶梢间开五瓣黄花,其叶味苦,微辣。”所述及附图之形态特征与今蔷薇科委陵菜一致。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委陵菜的带根全草。

 

【原植物】
委陵菜 Potentilla chinensis Ser. 又名:毛鸡腿子(河南),一白草、生血丹、扑地虎、五虎噙血(陕西),鸡腿儿(甘肃),翻白叶(江苏、四川),鸡骨爪(安徽),龙芽菜、蛤蟆菜(江西),土人参、山萝卜(福建),米鸡腿(湖北),下路鸡(湖南),白玉草(四川),鸡爪七(贵州),铁称托、山梅子、细翻白叶(云南)

多年生草本,高20~70cm。根粗壮,圆柱形,稍木质化。花茎直立或上升,被稀疏短柔毛及白色绢状长柔毛。基生叶为羽状复叶;总叶柄被短毛及绢状长柔毛;托叶近膜质,褐色,外被白色绢状长柔毛;小叶5~15对,对生或互生,上部小叶较长,向下渐变短,无柄;小叶片长圆形,倒卵形或长圆披针形,长1~5cm,宽0.5~1.5cm,先端急尖或圆钝,边缘羽状中裂,裂片三角卵形、三角状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边缘向下反卷,上面被短柔毛或近无毛,中脉下陷,下面被白色绒毛,沿脉被白色绢状长柔毛;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唯叶片对数较少,托叶草质,边缘通常呈齿牙状分裂。花两性;伞房状聚伞花序,花茎被白色绢状长柔毛,花序基部有披针形苞片,外密被短柔毛;花直径0.8~1cm,稀达1.3cm;萼片5,三角卵形,先端急尖,花后不增大,紧贴果实,副萼片5,比萼片短约1倍,且狭窄,外被短柔毛及少数绢状柔毛;花瓣5,宽倒卵形,先端微凹,比萼片稍长,黄色;花柱近顶生,柱头扩大。瘦果卵球形,深褐色,有明显皱纹。花、果期4~10月。

生于海拔400~3200m的山坡、草地、沟谷、林缘、灌丛及疏林下。分布于东北、华北、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

 

【采收加工】
4~10月采挖带根的全草,除去花枝与果枝,洗净,晒干。

 

【药材及产销】

委陵菜 Herba Potentillae Chinensis 主产于山东、辽宁、安徽;河北、内蒙古、河南、江苏、湖北、福建、广西等地亦产,以山东、辽宁产量大,销全国并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或类圆锥形,略扭曲,有的分枝,长5~17cm,直径0.5~1cm;表面暗棕色或暗紫红色,有纵纹,粗皮易成片状剥落,根头部稍膨大;质硬,易折断,断面皮部薄,暗棕色,常与木部分离,射线呈放射状排列。叶基生,单数羽状复叶,有柄;小叶狭长椭圆形,边缘羽状深裂,下面及叶柄均密被灰白色柔毛。气微,味涩,微苦。以无花茎、色灰白、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  上表皮细胞类方形,下表皮细胞切向延长;上下表皮有多数单细胞非腺毛,以下表皮尤密,且多弯曲。栅栏组织为2~3列细胞,有的含草酸钙簇晶,直径8~37μm;海绵组织为数列类圆形细胞。主脉极向下凸起,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半月形,韧皮部呈新月形,外侧有厚角组织,上下表皮内方有2~4列厚角组织。

粉末特征  灰褐色。非腺毛极多,单细胞,平直或弯曲,有的缠结成团,细长,长约至4000μm,直径7~37μm,壁极厚或较厚。草酸钙簇晶存在于叶肉组织中,簇晶直径6~65μm,偶有方晶。木纤维长梭形,直径7~14μm,壁稍厚,纹孔明显。木栓细胞类多角形或扁长方形,内含黄棕色物。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苦,性寒。归大肠、肺、肝经。

1.《救荒本草》:味苦微辣。

2.《山东中药》:味微苦,性平,无毒。

3.《贵阳民间药草》:涩、苦,寒。

4.《湖南药物志》:苦,寒。

5.《贵州草药》:性平,味微甘、辛。

6.《宁夏中草药手册》:甘、微苦,寒。

7.《西藏常用中草药》:味甘、微苦,性平。

8.《内蒙古中草药》:味苦、甘,性平。

9.《安徽中草药》:性寒,味苦,微辛,有小毒。

10.《浙江药用植物志》:甘、微苦,凉。

 

【功能主治】
凉血止痢,清热解毒。主治赤痢腹痛,久痢不止,痔疮出血,疮痈肿毒。

1.《中国药用植物志》:治阿米巴痢。

2.《贵阳民间药草》:清热解毒。治赤白痢下,风湿疼痛,瘫痪,癫痫。

3.《湖南药物志》:()便血,休息痢,小儿抽筋,蜈蚣咬。

4.《贵州草药》:止咳平喘,清热利湿。

5.《宁夏中草药手册》:止痢,止血。主治痈肿疮疖。

6.《甘肃中草药手册》:主治无名肿毒,吐血。

7.《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主治肠炎。

8.《西藏常用中草药》:主治肺炎。

9.《内蒙古中草药》:主治感冒,崩漏带下。

10.《安徽中草药》:主治百日咳,白带,颈淋巴结结核。

11.南药《中草药学》:主治咳嗽,咽喉炎,阴道滴虫。

12.《贵州民间方药集》:主治刀伤出血,风湿,月经不调,痫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研末敷。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