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天名精
【异名】
茢薽、豕首《尔雅》,麦句姜、虾蟆蓝《本经》,天芜菁《小品方》,天门精、玉门精、蘀颅、蟾蜍兰、觐、天蔓菁《别录》,葵松、鹿活草、地菘《新修本草》,杜牛膝《圣济总录》,皱面草《履砏岩本草》,皱面地菘草《卫生家宝方》,鹤虱草《伤寒蕴要》,蚵苨草《百一选方》,母猪芥《集效方》,活鹿草《本草蒙筌》,土牛膝《本草崇原》,鸡踝子草《本草正义》,野烟、山烟、野叶子烟、癞格宝草《贵州民间方药集》,癞蘁草《中国植物图鉴》,挖耳草、癞头草、癞蛤蟆草、臭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释名】
《纲目》:“其气如豕蘀,故有豕首、蘀颅之名。”又谓“其炒熟则香”,《新修本草》云:“香气似兰,故名蟾蜍兰。”“其味甘、辛,故有姜称。”形与蔓菁、菘菜相似,故有天蔓菁、地菘之名。天名精、天芜菁,并天蔓菁之讹。叶凹凸不平,似蟾蜍皮,《新修本草》云:“状如蓝,故名虾蟆蓝。”《纲目》则谓:“状如蓝,而蛤蟆好居其下,故名蛤蟆蓝。”恐非原义。《别录》称觐,乃鑇之讹,《尔雅义疏》:“觐、鑇,声形俱近,故致伪矣。”
【品种考证】
天名精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别录》云:“生平原川泽,五月采。”陶弘景认为天名精即是議莶,《新修本草》谓:“其議莶苦而臭,名精乃辛而香,全不相类也。”《开宝本草》增“地菘”一条。《梦溪笔谈》曰:“地菘即天名精也,世人既不识天名精,又妄认地菘为火蔹(指議莶),本草又出鹤虱一条,都成纷乱。今按地菘即天名精,盖其叶似菘,又似蔓菁,故有二名。鹤虱即其实也。”可见,天名精、地菘为一物。《纲目》载:“天名精嫩苗绿色,似皱叶菘芥,微有狐气。淘净炸之,亦可食。长则起茎,开小黄花,如小野菊花。结实如同蒿,子亦相似,最粘人衣,狐气尤甚,炒熟则香,故诸家皆云辛而香……其根白色,如短牛膝。”所述特征与现所用菊科天名精相符。《植物名实图考》天名精附图也为本品。
【来源】
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全草。
【原植物】
天名精 Carpesium abrotanoides L. 多年生草本,50~100c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下部近无毛。叶互生;下部叶片宽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5cm,宽5~8cm,先端尖或钝,基部狭成具翅的叶柄,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全缘,上面有贴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和腺点,上部叶片渐小,长圆形,无柄。头状花序多数,沿茎枝腋生,有短梗或近无梗,直径6~8mm,平立或梢下垂;总苞钟状球形;总苞片3层,外层极短,卵形,先端尖,有短柔毛,中层和内层长圆形,先端圆钝,无毛;花黄色,外围的雌花花冠丝状,3~5齿裂,中央的两性花花冠筒状,先端5齿裂。瘦果条形,具细纵条,先端有短喙,有腺点,无冠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路旁或草坪上。广布于我国各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阴湿环境,山区、平原等地均可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9~10月采集成熟种子,春季3~4月播种,条播,覆土仅盖没种子为度,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约经15~20d出苗。
田间管理 苗具4~6片真叶时间苗,按株距15cm定苗,苗高30cm进行松土除草,并追施人粪尿1次,适当增施过磷酸钙。
【采收加工】
7~8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及产销】
天名精 Herba Carpesii Abrotanoidis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不明显,有多数细长的棕色须根。茎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纵条纹,上部多分枝;质较硬,易折断,断面类白色,髓白色、疏松。叶多皱缩或脱落,完整叶片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15cm,宽5~8cm,先端尖或钝,基部狭成具翅的短柄,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全缘,上面有贴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或腺点;质脆易碎。头状花序多数,腋生,花序梗极短;花黄色。气特异,味淡微辛。
以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苦、辛,性寒。归肝、肺经。
1.《本经》:味甘,寒。
2.《别录》:无毒。
3.《新修本草》:味甘、辛。辛而香。
4.《开宝本草》:味咸。
5.《履砏岩本草》:性温。味咸,寒。
6.《品汇精要》: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香。
7.《纲目》:微辛、甘,有小毒。
8.《本草再新》:入肺经。
9.《本草汇纂》:专入肺、胃。
10.《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厥阴经。
11.《全国中草药汇编》:性味苦、寒。
12.南药《中草药学》:苦、辛,寒。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解毒,杀虫,破瘀,止血。主治乳蛾,喉痹,急慢惊风,牙痛,疔疮肿毒,痔瘘,皮肤痒疹,毒蛇咬伤,虫积,血瘕,吐血,衄血,血淋,创伤出血。
1.《本经》: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除小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久服轻身耐老。
2.《别录》:逐水,大吐下。
3.《药性论》:治疮,止血及鼻衄不止。
4.《新修本草》: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杀三虫。除诸毒肿,疔疮,瘘痔,金疮内射。身痒隐疹不止者,揩之立已。
5.《开宝本草》:主金疮,止血,解恶虫蛇螫毒。
6.《履砏岩本草》:善医吐血疾。治风毒瘰疬赤肿。
7.《纲目》:吐痰止疟。治牙痛口紧,喉痹。
8.《本草备要》:治乳蛾,喉痹,砂淋、血淋。
9.《杭州药用植物志》:强力杀虫药,可以杀蛔虫及绦虫,并治失力黄疸。
10.《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祛痰,止血。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支气管肺炎,胸膜炎;外用治创伤出血,疔疮肿毒,蛇虫咬伤。
11.南药《中草药学》:治胃炎、胃痛。
12.《福建药物志》:全草治中暑、胃溃疡;根治胃出血。叶治委中毒、疔、蛇伤、虫螫伤。
13.《浙江药用植物志》:全草(治)黄疸型肝炎,痰喘,神经性皮炎。
【应用与配伍】
用于乳蛾,喉痹,急慢惊风等。天名精苦辛性寒,能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喉症要药,常研末生蜜为丸含服,也可煎汤或取鲜品捣汁内服或含漱。用于缠喉风,可用本品配大黄、皂角、铜青等,增强其化痰散结之功,如《百一选方》千两金丸。若用治急惊风,痰涎壅盛,可用本品捣汁灌服,催其痰出,而起定惊之功。
用于痈肿疮毒,蛇虫咬伤等。天名精辛散开结、清热解毒、祛瘀消肿,故可用治疔肿疮疡、瘰疬、痔疮、皮肤痒疹、蛇虫咬伤等症,多内服与外敷并施。治疔疮肿毒,《集效方》用天名精叶与酒糟捣敷,以解毒消肿;治痔疮痛不可忍,则可与枳壳、槐皮、葱根等煎汤熏洗。
用于吐血、衄血、血淋、创伤出血等出血证。天名精能破瘀止血,常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所致之出血证,可用天名精研末,以白茅花汤调服。
1.《本草经集注》:垣衣为之使。
2.《蜀本草》:地黄为使。
3.《得配本草》:捣汁和猪肉汁,治虫痛;捣汁独服,吐痰症;配酒糟捣和敷疔疮;入青矾少许,点喉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3~6g;或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及含漱。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1.《纲目》:生汁吐人。
2.《本草经疏》:脾胃寒薄,性不喜食冷,易泄无渴者勿服。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