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木

时间:2019-04-26浏览:65

【药名】
接骨木

 

【异名】
欧接骨木《湖南药物志》。

 

【释名】
本品为木本,《纲目》引用《本草图经》文意:接骨以功而名。花、叶都类蒴鑋、陆英、水芹辈,故一名木蒴鑋。扦扦活,言其扦插易成活也。

 

【来源】

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茎枝

 

【原植物】

接骨木 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 又名:欧接骨木《湖南药物志》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6m。老枝有皮孔,髓心淡黄棕色。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2~3对,有时仅1对或多达5对,托叶狭带形或退化成带蓝色的突起;侧生小叶片卵圆形、狭椭圆形至倒长圆状披针形,长5~15cm,宽1.2~7cm,先端尖、渐尖至尾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具不整齐锯齿,基部或中部以下具1至数枚腺齿,最下一对小叶有时具长0.5cm的柄,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楔形,具长约2cm的柄, 揉碎后有臭气。花与叶同出,圆锥聚伞花序顶生,长5~11cm,宽4~14cm;具总花梗,花序分枝多成直角开展;  花小而密;萼筒杯状,长约1mm,萼齿三角状披针形,稍短于萼筒;花冠蕾时带粉红色,开后白色或淡黄色,花冠辐状,裂片5,长约2mm;雄蕊与花冠裂片等长,花药黄色;子房3室,花柱短,柱头3裂。浆果状核果近球形,直径  3~5mm,黑紫色或红色;分核2~3颗,卵形至椭圆形,长2.5~3.5mm,略有皱纹。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于林下、灌丛或平原路旁。分布于东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适应性较强.对气候要求不严;喜向阳,但又能稍耐荫蔽。以肥沃、硫松的土壤栽培为好。

栽培技术 扦插繁殖:采用育苗移栽法。在2月发芽前,选取生长良好,无病虫害的枝条·剪成2025长的插条,每个留有3个以上芽节,最上和最下面的芽节要距剪口11.5cm,然后在整好的地上,开3m宽的畦,按行距26m开横沟.深1620cm,每沟放插条15~20根,插条的最上一个芽节要露出地面·然后覆土半沟,压紧,再盖细土与畦面齐平。移栽在当年冬季落叶后或明年春季发芽前进行。按行株距各13~18m穴.深2125cm,每穴移苗1株,填土压紧,再盖土使稍高于地面。

田间管理 13~17cm时,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追肥;6月进行2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移后2~3年,每年春季和夏季各中耕除草1次。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鲜用或切段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接骨木  茎枝圆柱形,长短不等,直径5~12mm。表面绿褐色,有纵条纹及棕黑色点状突起的皮孔,有的皮孔呈纵长椭圆形,长约1cm。皮部剥离后呈浅绿色至浅黄棕色。体轻,质硬。加工后的药材为斜向横切片,呈长椭圆形,厚约3mm,切面皮部褐色,木部浅黄白色至浅黄褐色,有环状年轮和细密放射状的白色纹理。髓部疏松,海绵状。体轻。气无,味微苦。以片完整、黄白色、无杂质者为佳。

 

【药性】
味甘、苦,性平。归肝经。1.《新修本草》:味甘、苦,平,无毒。2.《本草拾遗》:有小毒。3.《品汇精要》:味厚于气,阴中之阳。臭朽。4.《现代实用中药》:苦,寒。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活血,止血。主治风湿痹痛,痛风,大骨节病,急慢性肾炎,风疹,跌打损伤,骨折肿痛,外伤出血。1.《新修本草》:主折伤,续筋骨,除风痒龋齿。可为浴汤。2.《千金翼方》:打伤瘀血及产妇恶血,一切血不行或不止,并煮汁服。3.汪连仕《草药方》:行血败毒,洗一切疮疥、鬼箭风。4.《百草镜》:治跌仆痈肿。5.《现代实用中药》:为镇痛药,治手足偏风及风湿腰痛,骨间诸痛,四肢寒痛,脚肿,又跌伤骨痛,风疹,汗疹等为浴汤料。6.《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湿,通筋络,利尿消肿,外用止血。主治风湿痛,跌打损伤,肾炎水肿,创伤出血。7.《全国中草药汇编》:接骨续筋,活血止痛,祛风利湿。主治骨折,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大骨节病,急、慢性肾炎;外用治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品汇精要》:多服令人吐。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