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瞿麦
【异名】
巨句麦《本经》,大兰《别录》,山瞿麦《千金要方》,瞿麦穗《局方》,南天竺草《圣济总录》,麦句姜《纲目》,剪绒花《医林纂要·药性》,龙须、四时美、圣茏草子《新本草纲目》。
【释名】
《尔雅》名蘧麦、大菊,《本经》名巨句麦、瞿麦。蘧、菊、句、瞿四字古音并近,音转而有不同写法。“巨句”又可为“瞿”的缓读。言麦者,陶弘景谓子颇似麦子,李时珍亦谓石竹结实如燕麦。今人夏纬英谓“菊”当言“曲”,疑瞿麦古时或酿为酒曲,又谓称“麦”是其苗叶似麦苗形。
【品种考证】
瞿麦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本草经集注》谓:“今出近道,一茎生细叶,花红紫赤可爱……子颇似麦,故名瞿麦,此类乃有两种,一种微大,花边有叉桠……复一种叶广,相似而有毛,花晚而甚赤。”《纲目》曰:石“竹叶似地肤叶而尖小,又似初生小竹叶而细窄,其茎纤细有节,高尺余,梢间开花。田野生者,花大如钱,红紫色。人家栽者,花稍小而妩媚,有红白、粉红、紫赤、斑斓数色……结实如燕麦,内有小黑子。”按上述形态描述,古代瞿麦就有两种,陶弘景所说的花边有叉桠的一种,系指花瓣先端细裂呈丝状的瞿麦,所说的另一种及《本草图经》所附“绛州瞿麦”图和李时珍的描述均与石竹相符。
【来源】
为石竹科植物瞿麦的地上部分。
【原植物】
瞿麦 Dianthus superbus L.又名:大菊、蘧麦《尔雅》地面《齐民要术》,红花瞿麦、野麦、木碟花、剪刀花、十样景《中药大辞典》,竹节草《中药志》。
多年生草本,高达1m。茎丛生,直立,无毛,上部二歧分枝,节明显。叶对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9cm,宽1~4mm,先端渐尖,基部成短鞘状包茎,全缘,两面均无毛。两性花;花单生或数朵集成稀疏歧式分枝的圆锥花序;花梗长达4cm;小苞片4~6,排成2~3轮;花萼圆筒形,淡紫红色,长达4cm,先端5裂,裂片披针形,边缘膜质,有细毛;花瓣5,淡红色、白色或淡紫红色,先端深裂成细线状,基部有长爪;雄蕊10;子房上位,1室,花柱2,细长。蒴果长圆形,与宿萼近等长。种子黑色。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或林下。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耐寒,喜潮湿,忌干旱。土壤以砂质壤土或粘壤土最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种子繁殖:4~5月播种,开浅沟条播,沟距15~21cm,沟深1.5~3.0cm,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0.6~09cm,稍镇压,立即浇水。每1hm2播种量15~22.5kg。分株繁殖:在3~4月,将根挖出,分成5~6株1墩,随分随栽,按行距24~30cm开沟,沟深6cm,每隔6~10cm栽1墩,覆土将根周围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全年可进行5~6次,苗高6~10cm可进行浅耕,以后每逢浇水或施肥时,均进行中耕除草。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黑粉病,可采用轮作,留无病种子作种,拔除病株,以防蔓延。根腐病,可选地势高燥地块或高畦种植,雨季注意开沟排水和在病株周围撒草木灰。
【采收加工】
夏、秋花果期割取全草,除去杂草和泥土,切段或不切段,晒干。
【药材及产销】
1.瞿麦 Herba Dianthi 主产于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四川、湖北、湖南、浙江、江苏。销全国。
2.石竹 Herba Dianthi Chinensis 主产于东北各地,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江苏等省亦产。销全国。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瞿麦茎圆柱形,长30~60cm,节部膨大;表面淡绿色或黄绿色,略有光泽,无毛。叶多皱缩,对生,黄绿色,展平后叶片长条披针形,长2~7cm,宽1~4mm;叶尖稍反卷,基部短鞘状抱茎。花棕紫色或棕黄色,长3~4cm,单生或数朵簇生;具宿萼,萼筒长2.5~3.5cm,约为全花的3/4;萼下有小苞片,长约为萼筒的1/4,先端急尖或渐尖,外表有规则的纵纹;花瓣先端深裂呈流苏状。茎质硬脆,折断面中空。气无,味甘。
(2)石竹茎直立,圆形,有分枝,长30~50cm;完整叶条状披针形,长2~9cm,宽2~7mm;萼筒长1~2cm,约为全花的1/2;萼下有数枚小苞片,长约为萼筒的1/2,先端尾状渐尖,覆瓦状排列;有时可见皱缩的花瓣,棕紫色或棕黄色,先端浅裂呈锯齿状。茎质硬脆,折断面中空。气弱,味微甜。均以色青绿,花未开放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1)瞿麦黄绿色或黄棕色。①纤维多成束,直径10~25(~38)μm,孔沟不明显,胞腔狭窄。有的纤维外侧的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形成晶纤维。②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7~85μm。③非腺毛有两种。一种1~3细胞,壁薄,直径5~12μm;另一种棍棒状,1~2细胞,先端钝圆,直径10~13μm,表面有角质短条状纹理。④叶上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表面有稀疏的角质条纹。气孔直轴式,也有不定式。⑤花粉粒圆球形,直径31~75μm,具散孔,孔数10~17,表面有网状雕纹。⑥茎髓部厚壁细胞类长方形,直径37~93mm,壁厚3~8μm,微木化,孔沟稀疏。
(2)石竹黄绿色。①纤维多成束,直径8~22μm,孔沟不明显,胞腔线形。有的外侧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形成晶纤维。②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5~)8~75μm。③非腺毛1~11个细胞,长可达300μm,直径7~33μm,有的胞腔内含黄棕色物质。④花粉粒圆球形,直径27~53μm,具散孔,孔数9~12(~14),表面有网状雕纹。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加水10ml,水浴温热约15min,趁热滤过,滤液置试管中,用力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10min内不消失。(检查皂甙)
(2)薄层色谱取本品5g,加水50ml,70℃浸2h,滤过,滤液用正丁醇萃取,蒸干正丁醇后,刮取瓶壁上白色物溶于稀乙醇,为供试液。以蒎立醇为对照品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点于硅胶G高效板上,氯仿-甲醇-水(6.5∶3∶0.5)展开后,碘熏1h,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色谱相应处,均显棕色斑点,溴甲酚紫硼酸盐缓冲液显色,黄色背景上有黄斑,次日见蓝色背景有黄色斑点。
【炮制】
《雷公炮炙论》:凡使只用蕊壳,不用茎叶。凡欲用,先须以堇竹沥浸一伏时,漉出晒干用。《普济方》:去根。研。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根,洗净,润软切段,干燥,筛去灰屑。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苦,性寒。归心、肝、小肠、膀胱经。
1.《本经》:味苦,寒。
2.《别录》:辛,无毒。
3.《药性论》:味甘。
4.《药类法象》:气平。(引自《汤液本草》)
5.《品汇精要》:气薄味厚,阴中之阳。臭朽。
6.《本草蒙筌》:降也,阳中微阴。
7.《本草汇言》:沉而下降之药。入手少阴、太阳二经。
8.《本草正》:味苦,微寒。
9.《长沙药解》: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
10.《本草再新》:入心、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
利小便,清湿热,活血通经。主治小便不通,热淋,血淋,石淋,闭经,目赤肿痛,痈肿疮毒,湿疮瘙痒。
1.《本经》: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
2.《别录》: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
3.《药性论》:主五淋。
4.《日华子》:瞿麦,催生。石竹叶,治痔瘘并泻血,作汤粥食并得。子,治月经不通,破血块,排脓。叶,治小儿蛔虫,痔疾,煎汤服。丹石药发并眼目肿痛及肿毒,捣敷。治浸淫疮并妇人阴疮。
5.《本草图经》:通心经、利小肠为最要。
6.《本草正》:性滑利,能通小便,降阴火,除五淋,利血脉。凡下焦湿热疼痛诸病皆可用之。
7.《本草求真》:泻心利水。
8.《福建药物志》:清热利尿,通经。主治尿道炎、膀胱炎、肾盂炎,高血压,闭经,咽喉炎,结合膜炎。
【应用与配伍】
用于小便不通或淋痛。瞿麦味苦性寒,清利湿热而利尿通淋,凡湿热下注,小便癃闭不通,或热淋尿频涩痛,常与木通、车前子、滑石等同用,以增清湿热、利尿通淋之功,如《局方》八正散。若治血淋,须配小蓟、蒲黄、栀子等同用,共奏利尿通淋,凉血止血之效。治石淋,常与金钱草、石韦、海金沙等同用,以通淋排石。亦可单用瞿麦子捣末,用酒调服,如《外台》治石淋方。
用于血瘀经闭。瞿麦能通利血脉,凡血瘀经闭者,可与当归、赤芍、桂枝等同用,以活血通经;若配木通、大黄,以酒煎服,益增破瘀通经之效,如《普济方》治妇人月经不通方。
用于目赤肿痛。瞿麦之性苦寒,入肝经而清泄肝热,凡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者,与龙胆草、夏枯草等同用,以清肝火。若目生翳膜,可与蝉衣、谷精草、密蒙花等配伍,以明目消翳。
用于痈肿疮疡。瞿麦活血排脓。痈肿已溃或未溃者用之,常与白芷、黄芪、赤芍、薏苡仁等同用,未溃者促其速溃,已溃者排脓生肌,如《刘涓子鬼遗方》瞿麦散。治湿疮浸淫瘙痒,或妇女外阴部湿痒糜烂,可煎水外洗,亦可用干品研末外敷,以清湿热。
1.《本草经集注》:蓑草、牡丹为之使。
2.《本草正》:兼凉药亦消眼目肿痛;兼血药则能通经破血下胎。
3.《得宜本草》:得栝楼、茯苓、山芋、鸡子治便秘;得山栀、甘草、灯心治溺血。
4.《得配本草》:得蒲黄,治产后血淋;配葱白、栀子,治热结淋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
下焦虚寒,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新产患者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桑螵蛸。
2.《本草衍义》:八正散用瞿麦,今人为至要药。若心经虽有热,而小肠虚者服之,则心热未退,而小肠别作病矣。
3.《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4.《本草经疏》:凡肾气虚,小肠无大热者忌之;胎前产后及一切虚火,患小水不利,法并禁用;水肿蛊胀,脾虚者不得施。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