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屈菜

时间:2019-04-25浏览:71

【药名】
千屈菜

 

【异名】
对叶莲《贵州民间药物》,鸡骨草、大钓鱼竿、乌鸡腿《四川常用中草药》,对牙草、铁菱角《湖南药物志》,败毒草、蜈蚣草《贵州中草药名录》,水槟榔《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水柳(浙江),马鞭草(山东),棉包根、哮喘药(四川)

 

【品种考证】
《救荒本草》:“千屈菜生田野中。苗高二尺许,茎方四棱,叶似山梗菜叶而不尖,又似柳叶菜叶亦短小,叶头颇齐,叶皆相对生,稍()间开红紫花,叶味甜。”并附图一幅。所述特征及附图形态均与今之千屈菜颇相一致。

 

【来源】
为千屈菜科植物千屈菜的全草。

 

【原植物】
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有柔毛,有时无毛。茎直立,多分枝,具四棱。叶对生或三叶轮生;叶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长4~6(~10)cm,宽8~15mm,先端钝形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心形,有时略抱茎,全缘,无柄。花生叶腋组成小聚伞花序,花梗及总梗极短,花枝呈大型穗状花序;苞片阔披针形至三角状卵形,长5~12mm;萼筒长5~8mm,有纵棱12条,裂片6,三角形;附属体针状,直立,长1.5~2mm;花瓣6,红紫色或淡紫色,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基部楔形;雄蕊1266短,伸出萼筒之外;子房无柄,2室,花柱圆柱状,柱头头状。蒴果扁圆形,苞于萼内。种子多数,细小。花期7~8月。

生于河岸、湖畔、溪沟边和潮湿地。分布于全国。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整个生长期需充足水分,怕干旱。以肥沃而潮湿的地方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扦插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春播于3~4月,播前将种子与细土拌匀,然后撒播于苗床上,覆土1cm,最后盖草浇水。播后10~15d出苗,立即揭草。苗高10cm左右移栽。按行株距30cm×20cm开穴,每穴栽3株。扦插繁殖:扦插于春季选健壮枝条,截成12cm左右长,去掉叶片,斜插入土中,深度为插穗1/2,压紧,浇水保湿,待生根长叶后移栽。分株繁殖:春季4~5月将根丛挖起,切分数芽为一丛,栽于施足基肥的湿地。

田间管理 定植后至封行前,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夏季各施1次氮肥或复合肥,秋后追施1次堆肥或厩肥,经常保持土壤潮湿,是种好千屈菜最关键的措施。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全草,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

 

【药材及产销】
千屈菜 Herba Lythri Salicariae 产于山东、四川等地。为民间用药。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茎呈方柱状,灰绿至黄绿色,直径1~2mm,有分枝,质硬易折断,断面边缘纤维状,中空。叶片灰绿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对生或3片轮生,叶片狭披针形,全缘,无柄。顶端具穗状花序,花两性,每2~3朵小花生于叶状苞片内,花萼灰绿色,筒状;花瓣紫色。蒴果椭圆形,全包于宿存花萼内。微臭,味微苦。

 

【药性】
味苦,性寒。

1.《救荒本草》:叶味苦。

2.《贵州民间药物》:性寒,味甘。

3.《四川常用中草药》:性平,味苦、淡。

4.《宁夏中草药手册》:苦,微寒。

5.《内蒙古中草药》:味甘、淡,性平。

6.《湖南药物志》:苦,寒,无毒。

7.《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凉。

8.《食物中药与便方》:苦、微甘,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治痢疾,泄泻,便血,血崩,疮疡溃烂,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1.《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收敛剂,止泻。

2.《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止血崩。

3.《四川常用中草药》:健脾养血,除湿利尿。治小儿疳积,崩带等症。

4.《宁夏中草药手册》:破瘀通经,清热解毒。

5.《湖南药物志》:止泻,止血,收敛。

6.《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菌痢、腹泻、便血或外伤出血。

7.南药《中草药学》:清热毒,收敛,破瘀通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宁夏中草药手册》:孕妇忌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