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丹

时间:2019-04-24浏览:67

【药名】
百合

 

【异名】
蜺《南都赋》,重迈、中庭《吴普本草》,重箱、摩罗、强瞿《别录》,百合蒜《玉篇》,蒜脑薯《纲目》。

 

【释名】
鳞茎由鳞瓣数十片相合而成,故名百合。

 

【品种考证】
百合始载于《本经》。《本草经集注》云:“根如胡蒜,数十片相累。”《新修本草》云:“此药有二种,一种细叶,花红白色;一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宜入药用。”《本草图经》云:“百合,生荆州川谷,今近道处处有之。春生苗, 高数尺,干粗如箭,四面有叶如鸡距,又似柳叶,青色,叶近茎微紫,茎端碧白,四五月开红白花,如石榴嘴而大,根如胡蒜重叠,生二三十瓣。二月、八月采根,暴干。人亦蒸食之,甚益气。又有一种,花黄有黑斑,细叶,叶间有黑子,不堪入药。”《纲目》云:“叶短而阔,微似竹叶,白花四垂者,百合也。叶长而狭,尖如柳叶,红花,不四垂者,山丹也。茎叶似山丹而高,红花带黄而四垂,上有黑斑点,其子先结在枝叶间者,卷丹也。”综上所述,可见古代药用的百合来源于百合属多种植物,与今之商品来源一致。《新修本草》所述一种叶大、花白者,即为百合;一种细叶、花红者,即为山丹。《本草图经》所述花黄有黑斑、叶间有黑子者,为卷丹。李时珍的记载也与以上两书一致。唯《本草图经》说卷丹不堪入药,与今药用情况不符,现在江苏、浙江、广东连县等地栽培供药用和食用的百合,就是卷丹,在江苏宜兴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卷丹的鳞茎。

 

【原植物】

卷丹 Lilium lancifolium Thunb. [ L..tigrinum Ker-Gawl.] 又名: 山百合《新华本草纲要》。

多年生草本,高1~1.5m。鳞茎卵圆状扁球形,高4~7cm,直径5~8cm。茎直立, 淡紫色,被白色绵毛。叶互生,无柄;叶片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20cm,宽0.5~2cm,向上渐小成苞片状,上部叶腋内常有紫黑色珠芽。花3~6朵或更多, 生于近顶端处,下垂,橘红色,花蕾时被白色绵毛;花被片披针形向外反卷,内面密被紫黑色斑点;雄蕊6,短于花被,花药紫色;子房长约1.5cm,柱头3裂,紫色。蒴果长圆形至倒卵形,长3~4cm。种子多数。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林缘路旁及山坡草地。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 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稍带冷凉而干燥的气候,耐荫性较强。耐寒,生长发育温度以15~25℃为宜。能耐干旱。最忌酷热和雨水过多。为长日照植物,生长前期和中期喜光照。宜选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栽培,低湿地不宜种植。忌连作,与豆类和禾本科作物轮作较好。

栽培技术 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均可。目前生产上主要用鳞片、小鳞茎和珠芽繁殖。鳞片繁殖:秋季采挖鳞茎,剥取里层鳞片,选肥大者在1∶500的苯菌灵或克菌丹水溶液中浸30min,取出,阴干,基部向下插入苗床内,第29月挖出,按行株距15cm×6cm移栽,经2~3年培育可收获。亦可采用育苗箱育种。小鳞茎繁殖:采收时,将小鳞茎按行株距15cm×6cm播种,经2年培育可收获。珠芽繁殖: 夏季采收珠芽,用湿沙混合贮藏于阴凉通风处,当年8~9月播于苗床上,第2年秋季地上部枯萎后,挖取鳞茎,按行株距20cm×10cm播种,到第3年秋采收,较小者再培育1年。

田间管理 苗出齐后和5月间,各中耕除草1次,同时追肥、培土,用人畜粪水、油饼、草木灰、过磷酸钙等混合施用。亦可用0.2%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追肥。5月下旬要去顶,并打珠芽,6~7月孕蕾期间,应及时摘除花茎。夏季高温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病毒病,选择无病鳞茎繁殖,并消灭传染病害的蚜虫。立枯病,要避免连作,注意排水,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撒石灰消毒。虫害有蚜虫,可用50%马拉硫磷1000倍液喷射防治。

 

【采收加工】
于移栽第2年,9~10月茎叶枯萎后采挖,去掉茎杆、须根, 将小鳞茎选留做种,将大鳞茎洗净,从基部横切一刀,使鳞片分开, 然后于开水中烫5~10min,当鳞片边缘变软,背面有微裂时,迅速捞起,放清水冲洗去粘液,薄摊晒干或炕干。

 

【药材及产销】

卷丹 Bulbus Lilii Lancifolii  产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 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等地。销全国,并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卷丹  鳞叶长2~3.5cm,宽1.5~3cm,厚1~3mm,表面乳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直的脉纹3~8条,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无臭,味微苦。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卷丹  米黄色。未糊化淀粉粒呈长卵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29μm,长约至46μm,脐点不明显,呈人字状或短缝状,多位于小端,层纹隐约可见。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增厚,有的呈连珠状;气孔类圆形,直径60~68μm,副卫细胞3~5个,保卫细胞有纹理。螺纹、网纹导管直径约至30μm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粗粉0.5g,加60%乙醇5~10ml,温浸并不断振摇3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液。另用果糖和蔗糖对照。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乙酸--(12∶3∶3∶2)展开,用α-萘酚硫酸液显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

 

【炮制】
 1.百合 《金匮要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外台》:切。《圣惠方》:捣罗为末。《伤寒总病论》:去心;如入汤用, 则水浸一宿,拍碎,去白沫。《品汇精要》:蒸熟用。现行,取原药材, 除去杂质及走油瓣。

2.蜜百合 《金匮要略》:炙。《圣惠方》:新百合四两,蜜半盏,和蒸令软。《仁术便览》:蜜拌蒸软切,有炒黄色者。现行,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 加入净百合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百合100kg,用蜜5kg

饮片性状:百合参见药材鉴别项。蜜百合形如百合,表面老黄色,滋润, 略有光泽,味微甜。

贮干燥容器内,蜜百合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经。

1.《本经》:味甘,平。

2.《别录》:无毒。

3.《药性论》:有小毒。

4.《日华子》:红百合:凉,无毒。

5.《救荒本草》:甘辛,平。

6.《品汇精要》:味甘,性平缓。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腥。

7.《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大、小肠四经。

8.《本草经疏》:味甘,微寒。

9.《本草正》:味甘淡,气平。

10.《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手足厥阴、手足阳明经。

11.《药品化义》:入肺、心、胆三经。

12.《医林纂要·药性》:甘、苦、涩,平。

 

【功能主治】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主治阴虚久咳,痰中带血,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或情志不遂所致的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痈肿,湿疮。

1.《本经》: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

2.《别录》: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

3.《药性论》:主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咳逆。

4.《食疗本草》:主心急黄。

5.《日华子》: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 杀蛊毒气,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运。

6.《本草衍义》:治伤寒坏后百合病。

7.《本草蒙筌》:除时疫咳逆。

8.《医学入门·本草》:治肺痿,肺痈。

9.《本草原始》:温肺止嗽。

10.《本草汇言》:养肺气,润脾燥。治肺热咳嗽,骨蒸寒热,脾火燥结,大肠干涩。

11.《纲目拾遗》:清痰火,补虚损。

12.《萃金裘本草述录》:治消渴。

13.《上海常用中草药》:治干咳久咳,热病后虚热,烦躁不安。

 

【应用与配伍】
用于阴虚肺燥咳嗽。百合味甘微寒质润,能润肺止咳,治肺虚燥咳,可单味应用,或与款冬花同使,共奏润肺化痰止咳之效,如《济生续方》百花膏。如燥咳已久,咽痛失音,可与沙参、川贝母、梨皮等相伍。治肺痨久嗽咯血,症见潮热盗汗,颧红心烦者,可配生地、玄参、川贝母、麦门冬等药以清热养阴,润肺止咳,如《慎斋遗书》百合固金汤。若阴虚久咳致肺气浮散,气短微喘者,则与养阴敛肺之麦门冬、诃子、五味子同用。

用于心神不安。热病后期,余热未清,阴虚阳扰,神志恍惚,坐卧不宁,莫名所苦者,百合与清热养阴之知母、生地等相伍,如《金匮要略》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心阴亏损,心肾不交而致的心烦失眠,健忘多梦,可用百合蜜拌蒸食,或与黄连、阿胶等配伍。

此外,百合如与乌药同用,可治阴虚气滞之胃脘痛;单用百合煨汤、煮粥常食,可治产妇或病后气阴不足之便秘、溲热。现代有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外用可治痈肿、湿疮。

1.《本草新编》:倘用之安心益志,补中益气,当与参、术同施。

2.《得配本草》:得川贝母,降肺气;配款冬花,治痰血。

3.《本草求原》:同绿豆敷痘后遗毒,能移能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亦可蒸食、煮粥。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风寒咳嗽及中寒便溏者禁服。

1.《雷公炮制药性解》:虽能补益,亦伤肺气,不宜多服。

2.《本草经疏》:中寒者勿服。

3.《本经逢原》:性专降泄,中气虚寒,二便滑泄者忌之。

4.《本草求真》:初嗽不宜遽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