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香附
【异名】
雀头香《江表传》,莎草根《别录》,香附子《新修本草》,雷公头《纲目》,香附米《本草求真》,地荸荠《浙江民间中草药》,三棱草根《中药志》,苦羌头《中药材手册》。
【释名】
《纲目》:“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上古谓之雀头香。按《江表传》云,魏文帝遣使于吴求雀头香,即此。”雷公头,由根棕褐色,形象比喻得名。
【品种考证】
本品以莎草根之名始载于《别录》,列为中品,云:“生田野,二月、八月采。”考证参见莎草条。
【来源】
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根茎。
【原植物】
莎草 Cyperus rotundus L.
多年生草本,高15~95m。茎直立,三棱形;根状茎匍阔延长,部分膨大呈纺锤形,有时数个相连。叶丛生于茎基部,叶鞘闭合包于茎上;叶片线形,长20~60cm,宽2~5mm,先端尖,全缘,具平行脉,主脉于背面隆起。花序复糖状,3~6个在茎顶排成伞状,每个花序具3~10 个小穗,线形,长 1~3cm,宽约 1.5Smm;颗2列,紧密排列,卵形至长圆形,长约3mm,膜质,两侧紫红色有数脉。基部有叶片状的总苞2-4片,与花序等长或过之;每颗着生1花,雄蕊 3;柱头3,丝状。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三棱状。花期 5~8月,果期7~11 月。
生于山坡草地、耕地、路旁水边潮湿处。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根茎,用火燎去须根,晒干。
【药材及产销】
香附 Rhizoma Cyperi 主产于山东、浙江、福建、湖南、河南等地。此外,湖北、云南、四川、江苏、江西、河北亦产。以浙江、山东质量佳。销全国。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纺锤形,或稍弯曲,长2~3.5cm,直径0.5~1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并有明显而略隆起的环节6~10个,节上有众多未除尽的暗棕色毛须及须根痕;去净毛须的较光滑,有细密纵脊纹。质坚硬,蒸煮者断面角质样,棕黄色或棕红色;生晒者断面粉性,类白色,内皮层环明显,中柱色较深,点状维管束散在。气香,味微苦。
以个大、质坚实、色棕褐、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棕黄色,其下为2~3层下皮细胞,壁稍厚;下皮纤维束多数,紧靠表皮排列成环。皮层与中柱间内皮层明显;皮层散有叶迹维管束,外韧型,其外围也有内皮层。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多数,散列。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类圆形分泌细胞,内含黄棕色分泌物。此外,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粉末特征 淡棕色。①未糊化淀粉粒类圆形、类三角形、类方形或圆齿轮形,直径3~27μm。②分泌细胞类圆形,直径 35~72 μm,含淡黄棕色分泌物,其周围7~8个薄壁细胞呈放射状排列。③下皮纤维红棕色或黄棕色,纤维较细长,有的一边呈齿状突起,直径7~22μm,壁厚,木化,孔沟稀或不明显,有的纤维束周围可见含硅质块的细胞。④下皮细胞类多角形或类方形,壁木化增厚,孔沟明显。⑤叶基纤维细长,直径5~13μm,壁甚厚,孔沟不明显,胞腔线形。纤维束周围亦可见含硅质块的细胞。此外,有石细胞及梯纹、螺纹、网纹导管。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乙醚提取液,挥干乙醚,加醋酸乙酯溶解,作为样品液。另取α-香附酮加醋酸乙酯溶解为对照品溶液。取样品液及对照品溶液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冰醋酸(92∶5∶5)展开,喷以2,4-二硝基苯肼乙醇溶液,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的橙红色斑点。
【炮制】
1.香附《雷公炮炙论》:凡采得后阴干,于石臼中捣。勿令犯铁,用之忌尔。《传信适用方》:去皮毛用水煮一时久,细切焙干。《纲目》:凡采得连苗暴干,以火燎去苗及毛,用时以水洗净,石上磨去皮。《炮制大法》:去毛,以水洗净,拣去沙石,于石臼内捣去皮。《串雅内编》:以长流水浸三日,擦去皮。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毛须及杂质,碾成绿豆大粒块,或润透切薄片,干燥。生用上行胸膈,外达肌表,以理气解郁为主,多用于胸膈痞闷,胁肋胃脘疼痛等症。
2.醋香附《活幼心书》:醋浸一七(日)慢火煮干,再焙。《万氏女科》:醋浸三日,焙。《本草述》:醋洗七次,焙干,研。现行,取香附粒或片加入醋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香附碎块或片100kg,用米醋20kg。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和消食化滞的作用,可用于疝气疼痛、气滞出血、胃脘疼痛等症。
3.香附炭《普济方》:烧存性。《济阴纲目》:去毛,炒焦黑存性,为末。现行,取净香附,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干燥。炒黑则止血。
4.四制香附现行,取净香附碎块或片,用姜汁、盐水、黄酒、米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香附块或片100kg,用黄酒、米醋各10kg,生姜5kg,食盐2kg。
5.酒香附《朱氏集验方》:酒炒。《本草述》:用醇酒浸,春三、夏一、秋五、冬七日,淘净,晒,捣,微焙,为末。现行,取香附碎块或片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香附100kg,用黄酒20kg。酒炒则行经络。
香附在历史上曾有过多种炮制方法,沿用至近代,各地习用的有以上几种,目前以醋制香附应用较多。
根据香附在临床上有调经止痛之效,以解痉、止痛为指标,比较生、制香附的作用,证明两者均有降低大鼠离体子宫张力,缓解子宫痉挛以及提高小鼠痛阈作用,但以醋制香附作用较强。醋蒸法优于醋炙法。
饮片性状:香附为不规则碎块或不规则椭圆形薄片,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经蒸煮者内心黄棕色或红棕色,角质样;生晒者内心为黄白色,而显粉性,内皮层环纹明显,质硬,气香,味微苦。醋香附形如香附,表面色泽加深,带有斑点,略有醋气。香附炭形如香附,表面焦黑色,内呈焦褐色,有焦糊气。四制香附形如香附,表面深棕褐色,内呈黄褐色,具有清香气。酒香附形如香附,表面红紫色,带有焦斑,略有酒气。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醋香附、四制香附、酒香附、香附炭应密闭。香附炭应散热后贮存,防止复燃。
【药性】
味辛、甘、微苦,性平。归肝、三焦经。
1.《别录》:味甘,微寒,无毒。
2.《本草衍义》:味苦。
3.《珍珠囊》:甘、苦,阳中之阴。
4.《滇南本草》:味辛,性微温。
5.《医学入门·本草》:辛、甘,气平,无毒。沉也,阴中阳也。
6.《纲目》:辛、微苦、甘,平。足厥阴、手少阳药也。能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
7.《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经。
8.《本草汇言》:味苦、辛、甘,气温、涩,无毒。入足厥阴,亦入手太阴经。可升可降。
【功能主治】
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安胎。主治胁肋胀痛,乳房胀痛,疝气疼痛,月经不调,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呕恶,经行腹痛,崩漏带下,胎动不安。
1.《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
2.《新修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
3.《医学启源》:快气。
4.李东垣:治一切气,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气。(引自《纲目》)
5.《汤液本草》:治崩漏。
6.《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气而调诸气,宽中消食,止呕吐,和中养胃,进食。
7.《医学入门·本草》:能去寒气及皮肤病疹,胸中虚热,消食下气,散郁逐瘀。
8.《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9.《药性能毒》:开郁快气,(治)头痛、上气、胸塞、吞酸、虫积、妇人气病、带下。发汗。
10.《本草汇言》:善主心腹攻痛,积聚郁结,痞满瘕,崩漏,淋血。解表利水。
11.《医林纂要·药性》:补肝,破郁,宣达气血,肝家主药,兼利三焦。治疟、痢。
12.《本草再新》:开九窍,舒经络,降气舒气,宣阳散邪,除寒凉积滞,开胃化痰,兼利水通经。
【应用与配伍】
用于肝郁气滞之胁肋疼痛,乳房胀痛,疝气腹痛。香附辛散苦降,甘缓性平长于疏肝理气,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肝郁气滞之证,无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治胁肋脘腹疼痛,多配郁金、延胡、柴胡、白芍等共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右胁疼痛较甚,兼有发热、黄疸者可配黄芩、柴胡、大黄等以清疏肝胆湿热。用治气郁经前乳房胀痛,可配白芍、当归等养血柔肝,和络止痛,如《傅青主女科》开郁种玉汤。疝气初发,偏气滞者,可配橘核、川楝子、小茴香同用,如《医学心悟》橘核丸。偏于寒凝者,又可配吴萸、小茴香同用,以散寒通经,如《血证论》橘核丸。此外,肝郁日久,血凝气滞,症见腹部结块,固着不移者,亦可配莪术、三棱、青皮等以破气化 消积,方如《济生方》大七气汤。
用于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嗳腐吞酸,呕恶。香附性擅宣三焦,解六郁,对于肝气犯及脾胃所致的一切气滞作痛之症,临床常配乌药、甘草同用,如《局方》小乌沉汤。寒凝气滞,胃脘痛甚,可配高良姜疏肝温胃,行气止痛,如《良方集腋》良附丸。若肝气犯胃,脘痛连胁,偏热者可配黑山栀以疏肝泄热止痛。脾虚气滞,脘痞腹胀,食少,呕恶者,亦可用本品快气之功,配人参、白术、白豆蔻等同用,如《万病回春》香砂养胃汤。食积气滞,胸腹胀痛,嗳腐吞酸,呕恶,可配神曲、麦芽等消食化积药同用,如《婴童百问》消食丸。外感风寒,内兼气滞,形寒身热,胸脘痞闷,可配苏叶同用,如《局方》香苏散,可收里通外达之效。
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闭经。香附入血分,为气中之血药,既能疏肝理气,又能调经止痛,故妇科恃为调经要药。临床常与当归、白芍等理血调经药同用,或随证配伍。如血热瘀阻,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可配赤芍、丹皮、益母草、当归等同用。若子宫虚寒,月经不调或不孕,可配艾叶、官桂、吴茱萸等同用,如《直指·补遗》艾附暖宫丸。
用于胎动不安。香附尚有安胎作用,如妊娠恶阻,胎气不安者,配藿香,如《圣惠方》二香散。若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可配熟地、阿胶、当归、白术、杜仲等同用,如《万病回春》千金保胎丸。
此外,香附还可用治妊娠浮肿,配天仙藤、木瓜、苏叶等同用,如《妇人良方》天仙藤散。
1.《汤液本草》:与巴豆同治泄泻不止。
2.《品汇精要》:合苍术、抚芎,解诸郁。
3.《韩氏医通·药性裁成》:香附于气分为君药。佐以木香,散滞泻肺;以沉香,无不升降;以小茴香,可行经络;而盐炒,则补肾间元气;香附为君,参、芪为臣,甘草为佐,治气虚甚速;佐以厚朴之类,决壅积;莪、棱之类,攻其甚者。予常避诸香之热,而用檀香佐附,流动诸气,极妙。
4.《纲目》:得童子小便、醋、芎 、苍术良。得参、术则补气,得归、〖FJF〗秝则补血,得木香则疏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芎、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邪气,得三棱、莪术则消磨积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
5.《慎斋遗书》:香附见元胡索则破气,香附见桃仁则破血。
6.《本草经解》:同茯神、甘草,治气逆;同沉香、砂仁、甘草,治痞胀噫酸;同砂仁、甘草,治一切气滞症;同乌药、甘草,治一切心腹刺痛;同茯神、甘草、橘红,治妇人血滞气虚之症。
7.《得宜本草》:得高良姜治心脾冷痛,得乌、苏安胎顺气。
8.《得配本草》:得夏枯草,治睛痛;得黑山栀、川连,降郁火;得藿香、甘草,治妊娠恶阻;得海藻,治藇疝;得参、芪,治虚怯;得川芎、苍术,治诸郁头痛;得归、地,补阴血;得真艾叶,暖子宫,治心腹诸痛;得紫苏,散外邪;配广木香,疏中气;配厚朴、半夏,决壅胀;配沉香,升降诸气;配檀香,理气醒脾;配荔枝核,治血气刺痛;配细茶,治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敷。
【使用注意】
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慎服。
1.《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铁。
2.《汤液本草》:多用亦能走气。
3.《本草经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
4.《本草汇言》:阴虚血燥火盛,真气衰微,干咳咯血,及血热经水先期者,法当用滋阴润养之药,误用香附,病必转甚。性燥而苦,独用、多用、久用,反能耗气损血 。
5.《得配本草》:久服助火耗血散气,气虚作胀,血虚内热,月事先期,精血枯闭皆禁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