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

时间:2019-04-24浏览:93

【药名】
苦参

 

【异名】
苦骨《纲目》,川参《贵州民间方药集》,凤凰爪《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牛参《湖南药物志》,地骨《全国中草药汇编》,野槐根、山槐根(南药《中草药学》),地参《新华本草纲要》。

 

【释名】
李时珍云:“苦以味名,参以功名,槐以叶形名也。苦骨者,喻其根形如骨也。”

 

【品种考证】
苦参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本草经集注》载:今出近道,处处有。 叶极似槐树,故有槐名。花黄,子作荚,根味至苦恶。《本草图经》载:其根黄色,长五七寸许,两指粗细。三五茎并生,苗高三二尺以来。叶  碎青色,极似槐叶,故有水槐名。春生冬凋。其花黄白,七月结实如小豆子。《纲目》又载:“七八月结角如萝卜子,角内有子二三粒,如小豆而竖。”以上所述均与今用苦参的形态相符合。《本草图经》附苦参图4幅,除西京苦参、邵州苦参之外,其余二图(成德军苦参和秦州苦参)亦与现代所用苦参形态相近。

 

【来源】
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

 

【原植物】
苦参 Sophora flavescens Ait.[S. angustifolia Sieb.et Zucc.]  又名:水槐、苦耎《本经》,地槐、菟槐、骄槐、白茎、虎麻、岑茎、 禄白、陵郎《别录》,野槐《纲目》,好汉枝《全国中草药汇编》。

落叶半灌木,高1.5~3m。根圆柱状,外皮黄白色。茎直立,多分枝,具纵沟;幼枝被疏毛,后变无毛。奇数羽状复叶,长20~25cm,互生;小叶15~29,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4cm,宽1.2~2cm,先端渐尖,基部圆,有短柄,全缘,背面密生平贴柔毛;托叶线形。总状花序顶生,长15~20cm,被短毛,苞片线形;萼钟状,扁平,长6~7mm5浅裂;花冠蝶形,淡黄白色;旗瓣匙形,翼瓣无耳,与龙骨瓣等长;雄蕊10,花丝分离;子房柄被细毛,柱头圆形。荚果线形,先端具长喙,成熟时不开裂,长5~8cm。种子间微缢缩,呈不明显的串珠状,疏生短柔毛。种子3~7颗,近球形,黑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于沙地或向阳山坡草丛中及溪沟边。分布于全国各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砂壤和粘壤土均可生长,为深根性植物,应选择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地块种植。当年播种的幼苗多不开花,冬季叶子变黄脱落进入休眠,至翌年春重新返青生长,6月孕蕾开花,7~8月中旬果实成熟,全年生长期约210d,种子千粒重49.63g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播种前用40~45℃温水浸10~12h,或进行沙藏,1∶3混合放在0~10℃左右条件下处理20~30d,南方3~4月,北方4月播种,按行距65cm,株距30cm穴播,每穴播种8~10粒,覆土2~3cm1hm²播种量22.5~37.5kg,播后温度在15~19℃,有足够湿度约25d即出苗。苗高15~16cm时,匀苗、补苗,每穴留苗3~4株。

田间管理 及时除草、浇水、培土,每年追肥1~2次,第1次在5月中、下旬, 第2次在8月间,以粪肥和厩肥为主。

 

【采收加工】

播种第39~10月挖取全株,除去地上部分及芦头、须根,用刀分割成单根,洗去泥土、晒干或烘干。

 

【药材及产销】
苦参 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全国各地均产。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长圆柱形,下部常分枝,长10~30cm,直径1~2.5cm。表面棕黄色至灰棕色,具纵皱纹及横生皮孔。栓皮薄,常破裂反卷,易剥落,露出黄色内皮。质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切片厚3~6mm,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

以条匀、断面黄白、味极苦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8~12列细胞,有时栓皮剥落。韧皮部有多数纤维常数个至数十个成束。束间形成层有的不明显。木质部自中央向外分叉为2~4束,木质部束导管1~2列,直径至72μm,木纤维常沿切向排列。射线宽5~15列细胞,中央有少数细小导管及纤维束散在。薄壁细胞中含众多淀粉粒及草酸钙方晶。粉末特征:淡黄色。纤维众多,成束,非木化,平直或稍弯曲,直径11~27μm,纤维周围的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管,淡黄色或黄色,直径27~126μm,具缘纹孔椭圆形,排列紧密,有的数个纹孔口连成线状。③木栓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多层重叠,平周壁表面有不规则细裂纹。④薄壁细胞类圆形或类长方形,有的垂周壁呈不均匀连珠状,胞腔内含细小草酸钙针晶,长达11μm。此外,有众多淀粉粒及少数石细胞。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横切片加氢氧化钠试液数滴,栓皮即呈橙红色,渐变血红色,久置不消失。木质部不呈现颜色反应。(检查色素)

(2) 本品粉末0.5g,加1%盐酸15ml,水浴加热10min,滤过。 分取滤液于3支小试管中,分别加入碘化铋钾、碘化汞钾及碘化钾碘试剂,均产生沉淀。(检查生物碱)

 (3)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加热回流10min,滤过。取滤液1ml,置试管中,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4滴,加热,显红色。另取滤液5μl,点于滤纸上,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检查黄酮)

(4)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0.5g,加氯仿25ml,浓氨试液0.3ml,放置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氯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照品, 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 作为对照品溶液。 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用2%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 以苯--丙酮--甲醇(8∶3∶0.5)为展开剂, 展开,展距约8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醇--(2∶4∶2∶1)10℃以下放置后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展距与第1次相同, 取出,晾干,依次喷以碘化铋钾试液和亚硝酸钠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相同的两个棕色斑点。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生物碱以苦参碱计算,不得少于2.0%

 

【炮制】
 1.苦参《雷公炮炙论》:细锉。《普济方》:碎切。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残留芦头及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略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2. 苦参炭  取苦参片,置热锅中,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苦参炭止血治痢,常用于热痢、便血。

3. 麸苦参  取麸皮撒在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时,投入苦参片,迅速翻动,炒至表面现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苦参片100kg,用麸皮18kg

饮片性状:苦参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 表面黄白色, 具放射纹理及裂隙, 时见同心性环纹, 周边灰棕色或棕黄色。质坚韧,纤维性。气微,味极苦。苦参炭形如苦参, 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气微,味微苦。麸苦参形如苦参,表面黄色,气微,味苦。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苦参炭散热防复燃。

 

【药性】
味苦,性寒。归心、肺、肾、大肠经。

1.《本经》:味苦,寒。

2.《别录》:无毒。

3.《本草经集注》:味至苦恶。

4.《医学启源》:足少阴肾经君药也。

5.《滇南本草》:味苦,性大寒。

6.《品汇精要》:性寒泄,气薄味厚,阴也。

7.《医学入门·本草》:入足少阳经。

8.《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肝、肾经。

9.《本草新编》:入心、肺、肾、大肠经。

10.《本草求真》:专入肾,兼入脾胃。

11.《要药分剂》:禀天地阴寒之气而生,降也,阴也。

12.《全国中草药汇编》: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主治湿热泻痢,肠风便血,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阴痒,疥癣,麻风,皮肤瘙痒,湿毒疮疡。

1.《本经》:主心腹结气,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 明目止泪。

2.《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遉,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纒,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

3.《本草经集注》:病人酒渍饮之多差,患疥者一两服亦除,盖能杀虫。

4.《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肤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唾(《纲目》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

5.《新修本草》:治胫酸,疗恶虫。

6.《日华子》: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泻血并热痢。

7.《本草图经》:古今方用治疮疹最多,亦可治癞疾。

8.《珍珠囊》:祛湿。

9.《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最良。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消痰毒。

10.《本草蒙筌》:疗温病狂言,致心燥结胸垂死。止卒暴心疼,除痈肿,杀疥虫。

11.《纲目》:伏汞,制雌黄、焰消。

12.《本草汇言》:祛风泻火,燥湿杀虫之药也。

13.《本草从新》:治梦遗滑精。

 

【应用与配伍】
用于湿热诸证。苦参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之功,可用于湿热引起的各种病证,如泻痢,便血,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阴痒等。治湿热泄泻,痢疾,可单用取效,或配白头翁、黄芩等加强清肠止痢作用,因苦参亦有凉血止血之功,肠风便血、痔漏下血最为相宜,配地黄为丸服用,如《外科大成》苦参地黄丸,现代临床亦用治真菌性肠炎、滴虫性肠炎等。治疗黄疸,用苦参配茵陈、栀子、龙胆草等药可利湿退黄,古方有用配龙胆草、牛胆汁、生姜汁治谷疸者,现代临床亦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苦参性主降泄,能清利膀胱湿热以司气化而通淋涩,故凡湿热蕴结膀胱所致小便不利,淋沥涩痛或水肿等,均可单用本品,或与车前子、滑石、泽泻伍用以清利膀胱湿热。治疗湿热所致带下色黄气臭,阴部作痒、宫颈糜烂者,用苦参既能清下焦湿热,利湿别浊,又能杀虫止痒,常配黄柏、椿根皮等清热燥湿药内服,同时用苦参配黄柏、蛇床子等煎汤外洗阴部或灌洗阴道则可提高疗效,如《疡医大全》塌痒方、《经验方》蛇床子散。单用苦参煎汤熏洗,亦治阴蚀疮。

用于疥癣、麻风、皮肤瘙痒。苦参有祛风杀虫,燥湿止痒之功,可内服,又可外用。治疥疮,单用苦参煎洗或配蛇床子、白矾、荆芥穗同煎洗,如《济生方》苦参汤;亦可与枯矾、硫黄同用,油调外敷。治诸癣疾、皮肤瘙痒、风疹块等,可配荆芥、防风等祛风化湿药同用内服,如《局方》苦参丸、《外科正宗》消风散,或配川椒、百部等煎汤外洗。

此外,苦参还可用于时行热病,痈肿疮毒,水火烫伤,口舌生疮,中耳炎,烦躁,失眠,心悸等。治水火烫伤可用苦参研末,油调敷患处;治时行热病,壮热不退,心神烦闷者,可配黄芩、升麻同用,以助其泻火退热作用,方如《圣惠方》苦参丸;与青黛、五倍子等研末外敷亦治口舌生疮;中耳炎,与冰片配制成滴耳剂,可治脓耳。对于癌症,本品也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可用于肠癌、肝癌、子宫癌等,以及癌症因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1.《本草经集注》:玄参为之使。

2.《药鉴》:同菊花明目,止泪益精;同麦冬解渴,生津利窍;同槐花除肠风下血,及热痢刮痛难当;同茵陈疗湿病狂言,致心燥结胸垂死;少入麻黄,能扫遍身痒疹;佐以山栀,能止卒暴心疼。

3.《得宜本草》:得枳壳,治风癞毒热。

4.《得配本草》:得枯矾,治齿缝出血,鼻疮脓臭;配牡蛎,治赤白带下;配白术、牡蛎、雄猪肚,治梦遗;配生地、黄芩,治妊娠尿难;佐荆芥,治肾脏风毒。

5.《本草述钩元》:同牡蛎粉、白术、青黛,治童子胃热羸瘦疳蛔。

6.《本草用法研究》:合泽泻、栀子仁、竹叶,治习惯性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敷;或浸酒搽。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禁服。反藜芦。

1.《本草经集注》:恶贝母、漏芦、菟丝子。

2.《医学入门·本草》:胃弱者慎用。

3.《本草经疏》: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4.《本草用法研究》:凡恶寒腹泻,体温低,尿多而清白者,皆当禁服。 孕妇亦忌。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