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茶菜

时间:2019-04-24浏览:73

【药名】
香茶菜

 

【异名】
蛇总管、山薄荷《南宁市药物志》,蛇通管、小叶蛇总管《广西中药志》,母猪花头、盘龙七《云南中草药》。

 

【释名】
其草气味芳香,故称香茶菜、山薄荷。民间用治蛇虫毒,故称蛇总管、蛇通管。

 

【品种考证】
《救荒本草》云:“香茶菜,生田野中。茎方,窳。面四楞。叶似薄荷叶微大,窯茎。梢头出穗,开粉紫花,结蒴,如荞麦蒴而微小。”其形态描述,与今唇形科香茶菜较相符。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香茶菜的地上部分。

 

【原植物】
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 (Benth.) Hara [Plectranthus amethystoides Benth.;Isodon amethystoides (Benth.)C.Y.Wu et Hsuan]

多年生草本,高0.3~1.5m。根茎肥大,疙瘩状,木质。茎直立,四棱形,被倒向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2~2.5cm;叶片卵状圆形、卵形或披针形,长0.8~11cm,宽0.7~3.5cm,先端渐尖、急尖或钝,基部楔形下延于叶柄,边缘基部以上具圆齿,两面被短柔毛,有时近无毛,均具腺点。二歧聚伞花序多花,组成顶生疏散的圆锥花序;苞片卵形或针状,小,但较显著;花萼钟形,长约2.5mm,外面被极短硬毛或近无毛,并具腺点,萼齿5,三角形,近相等,花冠白、蓝白或紫色,长约7m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上唇外反,先端4圆裂,下唇阔圆形,内凹呈舟形;雄蕊4,二强,内藏;子房4裂,花柱与雄蕊等长,柱头2,浅裂;花盘杯状。小坚果卵形,褐色。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生于海拔200~920m的林下或草丛中的湿润处。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

 

【采收加工】
6~10月开花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随采随用。

 

【药材及产销】

香茶菜 Herba Rabdosiae Amethystoidis 产于广东、广西、湖北及华东。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茎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长,20~50cm,直径约2mm;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四面凹下成纵沟,密被倒向的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木部窄,黄棕色,髓部大,白色。叶对生,灰绿色,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卵状披针形,长3~7cm1.5~4cm,边缘具粗锯齿,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有柔毛;叶柄长0.2~2.5cm。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非腺毛较多,细长,完整者4~10细胞。长109~680~1270μm,直径30~80μm;表面有疣状突起,顶端尖或稍弯,有的细胞缢缩。腺鳞头部扁球形,2~4细胞,直径36~54μm小腺毛头部类圆形,1~2细胞,直径20~34μm;柄1(2)细胞。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1g,加丙酮25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加少量活性炭,回流脱色1h,趁热滤过,滤液蒸发至干,加醋酐1ml溶解,加硫酸1滴,显红色至绿色。(检查三萜酸类)

 

【药性】
味辛、苦,性凉。归肝、肾经。

1.《广西中药志》:味苦辛,气香,性凉,无毒。入心、肝、脾三经。

2.《浙江药用植物志》: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解毒消肿。主治湿热黄疸,淋证,水肿,咽喉肿痛,关节痹痛,闭经,乳痈,痔疮,发背,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1.《广西中药志》:清热,散血,消肿,解蛇虫毒。治跌打瘀积,毒蛇咬伤。

2.《浙江药用植物志》:清热利湿,活血破瘀,解毒。主治湿热黄疸,闭经,乳痈,发背。

3.《福建药物志》: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肾炎,泌尿道感染,中暑腹痛,扁桃体炎,急性传染性肝炎,关节痛,痔疮,淋巴腺炎,胃痛,癌症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

《广西中药志》:孕妇及虚寒者忌服。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