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草

时间:2019-04-24浏览:1239

【药名】
三白草

 

【异名】
水木通《纲目拾遗》,五路白、白水鸡《福建民间草药》,白花照水莲《福建中草药》,天性草《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田三白、白黄脚《闽东本草》,白面姑(广西),三点白、白叶莲(江西)

 

【释名】
此草初夏时茎梢花穗下三叶(或二叶)逐渐变白,故名三白。叶白与季节相应,因称天性草。并有利水之功,故又称水木通。

 

【品种考证】
三白草之名始见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牵牛子条下注文:“又有一种草,叶上有三白点,俗因以名三白草。”仅此数语,尚难断定为何种植物。《新修本草》新增三白草条,云:“叶如水荭,亦似蕺,又似菝葜,叶上有三黑点,高尺许。根如芹根,黄白色而粗大。”《纲目》谓:“三白草生田泽畔……高二三尺。茎如蓼,叶如商陆及青葙。四月其颠三叶面上,三次变作白色,余叶仍青不变……五月开花成穗,如蓼花状,而色白微香。结细实。根长白虚软,有节须,状如泥菖蒲根。”上述特征及《纲目》附图,与今所用三白草基本一致。

 

【来源】
为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的地上部分。

 

【原植物】
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 (Lour.) Baill.[ Spathium chinensis Lour.]

多年生湿生本,高达1m。地下茎有须状小根;茎直立,粗壮,无毛。单叶互生,纸质,密生腺点;叶柄长1~3cm,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略抱茎;叶片阔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4cm,宽3~7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心形,略呈耳状或稍偏斜,全缘,两面无毛;花序下的2~3片叶常于夏初变为白色,呈花瓣状。总状花序生于茎上端与叶对生,长10~20cm,白色;总花梗及花柄被毛;苞片近匙形或倒披针形,长约2mm;花两性,无花被;雄蕊6枚,花药长圆形,略短于花丝;雌蕊1,由4心皮组成,子房圆形,柱头4,向外反曲。蒴果近球形,直径约3mm,表面多疣状凸起,成熟后顶端开裂。种子多数,圆形。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于沟边、池塘边等近水处。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和长江流域。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荫,凡塘边、沟边、溪边等浅水处或低洼地均可栽培。发芽需低温,在7.6~12.4℃有光照条件下,经过34d,发芽率约72%。种子千粒重0.75g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秋季果实开始开裂,于未脱落但充分成熟时采下果实,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开浅沟条播,覆土1~1.5cm。分株繁殖,4月份挖取地下茎,切成小段,每段具有2~3个芽眼,按行、株距各30cm栽下,每穴栽1株。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注意清除杂草。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以夏秋季为宜,收取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药材及产销】
三白草 Herba Saururi  产于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地。多自产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茎圆柱形,有4条纵沟,1条较宽;断面黄色,纤维性,中空。叶多皱缩互生,展平后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5cm,宽2~10cm;先端尖,基部心形,全缘,基出脉5条;叶柄较长,有纵皱纹。有时可见总状花序或果序,棕褐色。蒴果近球形。气微,味淡。

以叶多、灰绿色或棕绿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略成多角形,角质纹理明显;表皮细胞间有油细胞散在,圆形,直径32~44μm,内含黄色油滴。下表皮气孔为不定式。另有少数多细胞腺毛,由2~3细胞组成,长40~70μm,基部直径12~16μm。横切面可见上表皮细胞下有1列方形或切向延长的棕色细胞。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10ml,浸渍过夜,滤过,滤液置蒸发器内,自然挥干,有特异的芳香气;加1%香草醛硫酸液,即显红色,放置后变为蓝紫色。(检查萜类)

(2)薄层色谱取水蒸气蒸馏所得挥发油,用乙醚稀释后作供试品溶液。另取甲基正壬基酮少量用乙醚溶解作对照液。供试品及对照品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CD2〗乙酸乙酯(9∶1)展开,喷以磷钼酸(10%乙醇溶液)110℃加热10min,斑点显蓝色,再喷以24-二硝基苯肼显色,与甲基正壬基酮相对应的斑点显黄色。巴比妥的睡眠时间。实验并证明,MNS-A具有明显的抗精神病作用,在许多抗精神病试验指标上,与氟哌啶醇相似,如可阻断由苯异丙胺引起的刻板症(stereotypy),强度也与后者相似。但也有许多不同于氟哌啶醇的特点,如MNS-A并无抗肾上腺素能或抗胆碱能效应;MNS-A并不影响大鼠尾状核内多巴胺引起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改变,而氟哌啶醇和氯丙嗪均可抑制该酶的合成;当剂量达到LD50时,氟哌啶醇引起实验动物的僵持症(catalepsy)和上睑下垂,而MNS-A则否;而MNS-A可引起剂量依赖性的体温下降,而氟哌啶醇则否。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短段,茎、叶混杂,茎有纵沟4条,表面淡棕色;断面黄色,纤维性,中空;叶片多皱缩,有时可见基脉,总状花序。气微,味淡。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

 

【药性】
味甘、辛,性寒。归脾、肾、胆、膀胱经。

1.《新修本草》:味甘、辛,寒。有小毒。

2.《药性考》:辛,寒。

3.《湖南药物志》:苦,平。无毒。

4.《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性寒,味甘,有小毒。

5.《福建药物志》:苦、辛,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解毒消肿。主治热淋,血淋,水肿,脚气,黄疸,痢疾,带下,痈肿疮毒,湿疹,蛇咬伤。

1.《新修本草》:主水肿,脚气,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积聚,消疔肿。

2.《本草拾遗》:捣绞汁服,令人吐逆,除胸膈热痰,亦主疟及小儿痞满。

3.《植物名实图考》:治筋骨及妇人调经多用之。

4.《岭南采药录》:治淋浊,利小便,消热毒。

5.《广西中药志》:治妇人白带及痧气。

6.《本草推陈》:治黄疸。

7.《湖南药物志》:治痢疾,痈毒,蛇咬。

8.《广西本草选编》:去腐生肌。

9.《安徽中草药》:清热解毒,利尿,通乳,祛风利湿,降血压。

10.《福建药物志》:主治黄疸,脚气,尿道炎,肾炎,扁桃体炎,痈肿疔疖,乳腺炎。

 

【应用与配伍】

用于淋症,小便不利,水肿等。三白草能利水以通淋、消肿。治湿热淋症,常配车前子、鸭跖草等同用,以清湿热,利水通淋;若血淋,则可配白茅根、小蓟等,以清湿热,利小便,凉血止血。若水肿,小便不利,可配桂枝、车前草同用,以温阳化气而加强利水消肿之功。

用于痢疾,黄疸。三白草有清湿热之功。治痢疾常与马齿苋等同用,以清肠道湿热之毒。若黄疸常与茵陈等同用,以清利肝胆湿热而消黄疸。

用于妇人赤白带下,三白草常与鸡冠花、椿根皮等同用,以清湿热,凉血止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倍量。

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或捣汁涂。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本草汇言》:此乃流利消荡之剂,寒而有毒,如脾虚久病,胃寒少食者,宜审用之。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