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

时间:2019-04-24浏览:121

【药名】
马兰

 

【异名】
紫菊《本草拾遗》,阶前菊《履砏岩本草》,鸡儿肠、马兰头《救荒本草》,竹节草《摘元方》,马兰菊《医林纂要·药性》,蟛蜞菊《质问本草》,鱼鳅串《草木便方》,红梗菜《本草正义》,田边菊《广州植物志》,田菊《福建民间草药》,毛蜞菜《闽南民间草药》,红马兰、马兰青《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路边菊、螃蜞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蓑头莲、灯盏细辛《云南中草药》,红管药《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鸡油儿、田蒿子、剪刀草《湖南药物志》,田茶菊《福建药物志》,泥鳅串(湖南、四川、江西、云南)

 

【释名】
马兰、紫菊,《纲目》:“其叶似兰而大,其花似菊而紫,故名。俗称物之大者为马也。”因其常生田埂边及路边,故又有阶前菊、田边菊、路边菊等名。

 

【品种考证】
马兰,载于《本草拾遗》,曰:“马兰,生泽旁。如泽兰,气臭。北人见其花呼为紫菊,以其花似菊而紫也。”《纲目》草部载:“马兰,湖泽卑湿处甚多,二月生苗,赤茎白根,长叶有刻齿,状似泽兰,但不香尔。南人多采汋晒干为蔬及馒馅。入夏高二三尺,开紫花,花罢有细子。”观其附图以及《植物名实图考》对马兰的描述和附图,均与今之马兰相符。

 

【来源】
为菊科植物马兰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
马兰 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 Aster indicus L.]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茎有匍枝。茎直立,上部有短毛,上部或从下部起有分枝。叶互生;基部渐狭成具翅的长柄;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3~6cm,稀达10cm,宽0.8~2cm,稀达5cm,先端钝或尖,边缘从中部以上具有小尖头的钝或尖齿,或有羽状裂片,两面或上面具疏微毛或近无毛,薄质;上面叶小,无柄,全缘。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并排列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径6~9mm,长4~5mm;总苞片2~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倒披针形,长约2mm,内层倒披针状长圆形,长达4mm,先端钝或稍尖,上部草质,有疏短毛,边缘膜质,具缘毛;舌状花1层,15~20个,管部长1.5~1.7mm;舌片浅紫色,长达10mm,宽1.5~2mm;管状花长3.5mm,管部长约1.5mm,被短毛。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极扁,长1.5~2mm,宽约1mm,褐色,边缘浅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毛及短柔毛,冠毛长0.1~0.8mm,易脱落,不等长。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生于路边、田野、上坡上。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于全国各地。

 

【药材及产销】

马兰 Herba seu Radix Kalimeridis Indicae  产于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湖北、四川、云南等地。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呈细长圆柱形,着生多数浅棕黄色细根和须根。茎圆柱形,直径2~3mm,表面黄绿色,有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髓。叶互生,叶片皱缩卷曲,多已碎落,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被短毛,有的于枝顶可见头状花序,花淡紫色或已结果。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平,有毛。气微,味淡微涩。

 

【药性】
味辛,性凉。归肺、肝、胃、大肠经。

1.《本草拾遗》:味辛,平,无毒。

2.《品汇精要》:气之薄者,阳中之阴。

3.《纲目》:入阳明血分。

4.柴裔《食鉴本草》:辛,温。

5.《玉楸药解》:味苦、辛,气平。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6.《本草从新》:辛,凉。

7.《医林纂要·药性》:甘、苦,温。

8.《本草正义》:气辛,性凉,甘而微苦。

9.《湖南药物志》:苦,微寒。

10.南药《中草药学》:入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创伤出血,黄疸,水肿,淋浊,感冒,咳嗽,咽痛喉痹,痔疮,痈肿,丹毒,小儿疳积。

1.《本草拾遗》:主破宿血,养新血,合金疮,断血痢、蛊毒,解酒疸,止鼻衄吐血及诸菌毒,生捣敷蛇伤。

2.《品汇精要》:主调血,解毒。

3.《纲目》:主诸疟及腹中急痛,痔疮。

4.《本经逢原》:丹方治妇人淋浊、痔漏有效。

5.《医林纂要·药性》:补肾命,除寒湿,暖子宫,杀虫,治小儿疳积。

6.《药性切用》:泻热解毒。

7.《质问本草》:捣汁涂黄水疮及无名肿毒。用叶同冬蜜捣匀,敷阳症无名肿毒,未溃者能散。

8.《萃金裘本草述录》:止血破瘀,消疽已痔,调营养血,破旧生新。治吐衄,疟痢,酒疽,水肿,疗金疮折损。

9.《草木便方》:破血气胀通血经,除消积疡核利,汤火金疮犬伤珍。

10.《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消食健胃,散寒止咳。治赤白痢疾,水泻。调经,和血,去瘀生新。外用捣绒可涂敷红肿和金疮止血。

11.《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抗菌,消炎。治胃溃疡,结膜炎,咽喉肿痛,外耳道炎,小儿高热惊风。

1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表,健脾去积。治外感风热,肝炎,消化不良,中耳炎,疖肿。

13.《江西草药》: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产后腹痛,风火牙痛,瘰疬(颈淋巴结核),乳痈。还可治口腔炎,白带等症。

14.《上海常用中草药》:治牙龈出血,皮下出血。

15.《湖南药物志》:治痧症,产后腹痛,外伤红肿,刀伤出血。

16.《安徽中草药》: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治丹毒,紫癜症,腮腺炎。

17.《全国中草药汇编》:散瘀止血。治崩漏,月经不调。

18.《福建药物志》:治急性睾丸炎,慢性肾炎,河豚鱼中毒,带状疱疹,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