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钩藤Gouteng 《本草原始》
【异名】
钓藤《别录》,吊藤《本草经集注》,钩藤钩子《小儿药证直诀》,钓钩藤《滇南本草》,钓藤勾《婴童百问》,莺爪风《草木便方》,嫩钩钩《饮片新参》,金钩藤《贵州民间方药集》,挂钩藤《药材学》,钩丁《陕西中药志》,倒挂金钩、钩耳《湖南药物志》,双钩藤、鹰爪风、倒挂刺《全国中草药汇编》。
【释名】
钩藤,原称“钓藤”。李时珍曰:“钓藤,其刺曲如钓钩,故名。或作吊,从简耳。”本品叶腋有成对或单生的钩,钩尖向下弯曲,故有钩藤、双钩藤、莺爪风、鹰爪风等名称。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别录》,原名钓藤。《本草经集注》云:“出建平。”《新修本草》曰:“出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叶细长,茎间有刺若钓钩者是。”《本草衍义》谓:“钓藤中空,二经不言之。长八九尺或一二丈者,湖南、(湖)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纲目》云:“状如葡萄藤而有钩,紫色。古方多用皮,后世多用钩,取其力锐尔。”以上所言形态特征、产地等均与钩藤属植物相符。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华钩藤、大叶钩藤的带钩茎枝。
【原植物】
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 Miq. ex Havil. [Nauclea rhynchophylla Miq.] 又名:金钩莲《贵州植物志》
常绿木质藤本,长可达10 m。小枝四棱柱形,褐色,秃净无毛。叶腋有成对或单生的钩,向下弯曲,先端尖,长约1.7~2 cm。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形、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5~12 cm,宽3~7 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光亮,下面在脉腋内常有束毛,略呈粉白色,干后变褐红色;托叶2深裂,裂片条状钻形,长6~12 mm。头状花序单个腋生或为顶生的总状花序式排列,直径2~2.5 cm;总花梗纤细,长2~5 cm;花黄色,花冠合生,上部5裂,裂片外被粉状柔毛;雄蕊5;子房下位。蒴果倒卵形或椭圆形,被疏柔毛,有宿存萼。种子两端有翅。
生于山谷溪边的疏林中。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10~11月采收成熟种子,随即播种,条播,按行距12~15 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撒入,覆细土薄层。越冬后翌春出苗,注意浇水、施肥等管理。培育1年后春季移栽。分株繁殖:春季在母株旁边,用锄在周围适当地将根挖伤,促使萌发不定芽,经1年后,割取连根的新苗栽培。
田间管理 移栽后应设棚架或攀援于其他乔木上。在1~2年内,要除草、施肥。每次采收后,也要中耕除草、追肥1次。
【采收加工】
栽后3~4年采收,在春季发芽前,或在秋后嫩枝已长老时,把带有钩的枝茎剪下,再用剪刀在着生钩的两头平齐或稍长剪下,每段长3 cm左右,晒干,或蒸后晒干。
【药材及产销】
钩藤 Ramulus Uncariae Rhynchophyllae Cum Uncis 主产于广西桂林、苍梧,江西武宁、吉水,湖南湘潭、黔阳,浙江永嘉、兰溪,福建宁化、福安,以及安徽、广东等地。销全国,并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钩藤 茎枝圆柱形或类方柱形,直径2~6 mm。表面红棕色至紫棕色或棕褐色,上有细纵纹,无毛。茎上具略突起的环节,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或仅一侧有钩,钩长1~2 cm,形如船锚,先端渐尖,基部稍圆。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凹点及环状的托叶痕。体轻,质硬。横切面外层棕红色,髓部淡棕色或淡黄色。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类圆形。皮层、韧皮部及木部之比约为1∶1∶3。表皮细胞1列,外被略弯曲的角质层。皮层薄壁细胞含棕色内含物。中柱鞘纤维排列成断续环带。韧皮部纤维单个或成群散在,较中柱鞘纤维小,微木化。木质部导管常数个径向相连,皮层及韧皮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及少数簇晶。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单粒直径约4μm,复粒由2~6个分粒组成,直径约7μm。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 g,浓氨水浸润,以苯提取,回收溶剂,残渣用苯-乙酸乙酯(2∶5)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以钩藤碱、异钩藤碱、毛钩藤碱、翅果定碱对照品,用无水乙醇配制成各含0.2 mg/ml溶液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点于同一高效薄层板(HSGF254板)上,以环己烷-乙醚-甲醇-乙酸乙酯(8∶1∶1∶0.1)展开,晾干后,紫外灯下观察,样品色谱在与对照品相应位置处显相同的褐色暗斑。
【化学成分】
钩茎、叶含2-氧代吲哚类生物碱:异去氢钩藤碱(isocorynoxeine),异钩藤碱即为异钩藤酸甲酯(isorhynehophylline,isorhynchophyllic acid methylester),去氢钩藤碱(corynoxeine),钩藤碱即为钩藤酸甲酯(rhynchophylline,rhynchophyllic acid methylester),吲哚类生物碱、去氢硬毛钩藤碱(hirsuteine),硬毛钩藤碱(hirsutine),柯楠因碱(corynantheine),二氢柯楠因碱(dihydrocorynantheine)及痕量阿枯米京碱(akuammigine)[1, 2]。叶还含吲哚类生物碱葡萄糖甙:6′-阿魏酰基长春花甙内酰胺(rhynchophine),长春花甙内酰胺(vincoside lactam),异长春花甙内酰胺(strictosamide,isovincoside lactam),吲哚类生物碱:瓦来西亚朝它胺(vallesiachotamine)及酚性化合物:左旋-表儿茶酚(epicathechin),金丝桃甙(hyperin),三叶豆甙(trifolin)[3]。此外,还含地榆素(sanguiin),甲基6-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甙(methyl 6-O-galloyl-β-D-glucoside),3-O-没食子酰原矢车菊素(3-O-galloyl procyanidin)[4],糖脂(glycolipid),己糖胺(hexosamine),脂肪酸[5]和草酸钙(calcium oxalate)[6]。
钩藤还含β-育亨宾(β-yohimbine)[5]及缝籽木蓁甲醚(geissoschizine methyl ether)[7]。
【药理】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 降压作用 钩藤煎剂静注对麻醉犬(0.05 g/kg)、兔(2~3 g/kg)均可使其血压下降30%~40%,并持续3~4 h[1]。麻醉猫静注钩藤煎剂6.25 g/kg、钩藤总碱盐酸盐或钩藤碱盐酸盐20 mg/kg后,血压均呈三相变化:先降压,随之回升,然后又下降,维持3~4 h[2, 3]。钩藤煎剂久煎则降压作用减弱,以煎20 min内为宜[4]。钩藤煎剂8 g/kg,钩藤总碱或钩藤碱50 mg/kg,连续灌服15~20 d,对肾性高血压大鼠也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将钩藤碱改为腹腔注射有相似结果,但起效快[2]。钩藤煎剂10 g(生药)/kg给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连续灌服8星期,第5星期开始可显著抑制血压的升高;第8星期末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β-脂蛋白、三酰甘油、A/G比值(清蛋白/球蛋白)均有明显改善。0.1 mg/ml、0.3 mg/ml、1.0 mg/ml浓度的钩藤,对内皮细胞完整的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有显著的松弛作用,且作用强度与剂量呈正比;对去掉内皮细胞的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仅有较弱的松弛作用[5]。麻醉犬静注异钩藤碱2 mg/kg,肾性高血压清醒大鼠十二指肠注入异钩藤碱10 mg/kg,均可降低其血压,可伴有心率减慢[6]。另有报道,大鼠静注异钩藤碱、硬毛钩藤碱、去氢硬毛钩藤碱6 mg/kg,有降压和减慢心率的作用[7]。二氢柯楠因碱0.5~5 mg/kg静注,能明显降低清醒和麻醉大鼠的血压,当剂量超过2.0 mg/kg时才明显降低心率[8]。钩藤甲醇提取物大鼠静注0.1 mg/kg,有强而持久的降压作用[9]。同属植物中大叶钩藤、披针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也具有相似的降压作用[10]。对老龄和正常大鼠的降压作用表明,大叶钩藤和披针叶钩藤由于总碱含量高,降压效果较好,披针叶钩藤和正品钩藤在降压的同时伴有心率减慢[11]。钩藤的作用部位广泛,降压机制牵涉到神经中枢、神经节、周围神经、心脏和外周血管等不同环节[12]。对切除双侧减压神经和窦神经的高血压动物,钩藤可引起血压降低而不影响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对血压的影响[1, 2]。钩藤总碱对麻醉犬血流动力作用研究表明,早期明显的降压效应主要由总外周阻力降低所致,继而心输出量的减少在降压效应中起主要作用[13]。用离体兔胸主动脉条探讨钩藤碱扩张血管的机制,并与维拉帕米相比较,两者使K⁺和去甲肾上腺素(NA)所致的收缩张力下降,K⁺收缩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NA,两药明显减弱NA收缩反应中内Ca²⁺释放部分;钩藤碱使K⁺、NA和Ca²⁺量效曲线右移,最大反应压低,提示钩藤碱阻滞外Ca²⁺内流和内Ca²⁺释放,其特点与维拉帕米相似[14]。钩藤碱20 mg/kg静注,2 min内使犬和猫的左室内压、左室壁心肌张力显著降低。钩藤碱的负性肌力作用与拮抗Ca²⁺通道有关[15]。在离体家兔主动脉条,钩藤碱和异钩藤碱明显减少高K⁺溶液所致⁴⁵Ca内流量,不影响NA所引起的⁴⁵Ca内流和外溢。结果表明,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对电位依赖性钙通道具有阻滞作用[16]。钩藤碱5 mg/kg静注使麻醉开胸犬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冠脉流量分别下降1.16±0.67 kPa,19±12次/min及0.12±0.04 ml/(min·g),异钩藤碱1 mg/kg静注使上述指标分别下降3.58±0.19 kPa,26±18次/min和0.10±0.04 ml/(min·g);在未开胸犬,钩藤碱10 mg/kg静注对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影响,但肾血流量减少0.35±0.16 ml/(min·g),异钩藤碱5 mg/kg静注使平均动脉压降低3.44±1.44 kPa而肾血流量不变,结果提示异钩藤碱的降压作用强于钩藤碱且对肾血流量无不良反应[17]。
(2)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 用电磁量法,钩藤碱20 mg/kg静注后显著降低麻醉犬和猫的左室内压峰值(LVSP),平均动脉压(MBP)和心率(HR),降低幅度均在30%以上。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明显升高,对心输出量影响不大,但由于心率减慢,故心搏量在犬可见明显增加,药后犬和猫的总外周阻力降低,结果提示钩藤碱的血流动力作用是降低平均动脉压并使心脏后负荷降低,前负荷升高;扩张血管减少外周阻力;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加[18]。清醒大鼠静注钩藤碱20 mg/kg立即出现LVSP,心肌纤维收缩成分缩短速率(Vmax),左室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 max)立即显著下降,其下降幅度分别为-7.8%、-15.9%和-23.2%,维持5、10、20 min不等,然后逐渐恢复至药前水平,而LVSP至90 min时显著高于给药前。动脉收缩压(SAP),舒张压(DAP)及MAP亦均立即显著下降,其中SAP下降的维持时间较后两次短,于30 min时恢复,DAP在30 min时虽略有升高,但至60 min又低于正常,而MAP在观察时间内一直低于正常水平。从SAP和DAP下降的绝对值和百分率来看,DAP均大于SAP。LVEDP在刚给完药时明显上升,1 min后又降至低于药前水平。HR立即显著下降,且最大变化值为-35.3%,在观察的90 min内一直明显低于药前水平。心肌力-速度向量环(LVP-(dp/dt max)P⁻¹Loop)明显缩小,以后1 min时最为明显,之后逐渐恢复正常[19]。在麻醉犬给异钩藤碱后,左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HR及左室搏动指数(LVWI)下降的同时每搏输出量(SV)和心搏指数(SI)不变,总外周阻力(TPVR)降低,反映心肌氧耗的时间-张力指数(TTI)明显减少[6]。
(3) 对心肌电生理作用 钩藤碱对离体豚鼠灌流心脏电活动影响的观察,表明循环灌流血液中的钩藤碱的浓度为0.25 mmol/L时,动作电位振幅(APA)压低13.5%,0相上升最大除级速度(Vmax)减慢29.7%,最大舒张电位(MDP)、自动发动频率(SFF)减小,平均复极速度(MRR)延长15.5%;灌流液中钩藤碱浓度增至2.5 mmol/L时,除MDP外,上述变化更为明显,表明钩藤碱对心肌电生理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20]。
(4) 抗心律失常作用 钩藤总碱静注麻醉犬(20 mg/kg)、大鼠(30 mg/kg),可见心率显著减慢。静注此总碱15 mg/kg,对乌头碱、氯化钙、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均有对抗作用,对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和氯化钙诱发的室颤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21]。小鼠静注硬毛钩藤碱6~10 mg/kg、去氢硬毛钩藤碱和钩藤碱60 mg/kg能显著延长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潜伏期,硬毛钩藤碱还能增加毒毛花苷G诱发豚鼠心律失常各时相的用量,去氢硬毛钩藤碱则无此作用[7]。钩藤碱及异钩藤碱呈剂量依赖性减慢离体豚鼠右心房自发节律,且不被阿托品阻断,二药非竞争性地拮抗异丙肾上腺素和组胺正性变时作用,并能取消氯化钙的正性变时效应。钩藤碱和异钩藤碱还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心房收缩,在普萘洛尔存在的情况下,对苯肾上腺素正性变力作用的量效曲线呈非竞争性拮抗,钩藤碱和异钩藤碱0.3 mmol/L能显著抑制左心房静息后增强效应和阶梯现象,二药的负性变时和变力作用与抑制心肌细胞膜Ca²⁺转运有关[22]。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的方法研究钩藤碱对大鼠心肌细胞钙离子通道的阻滞作用,钩藤碱明显抑制维拉帕米敏感的L型钙通道,减少钙离子内向电流,但不改变最大激活时的膜电位水平以及激活时间常数,提示钩藤碱非电压依赖性地抑制钙通道,其最大反应出现在给药10 min,为浓度依赖的作用[23]。用上述方法研究钩藤碱对大鼠和豚鼠心肌细胞上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的影响,氯化钙存在时,钩藤碱30 μmol/L减少大鼠心肌细胞-40 mV至-60 mV去极化时产生的瞬时外向K⁺电流(IA)30%,并减少-40 mV至-50 mV去极化时,豚鼠心肌细胞的延迟整流K⁺电流(IK)60%,同样剂量的钩藤碱对大鼠和豚鼠心肌细胞的内向整流K⁺通道(IK)无影响。提示钩藤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除了Ca²⁺通道阻滞外,与其K⁺通道抑制作用有关[24]。
2.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浓度为0.325~1.30 mmol/L时钩藤碱对ADP所致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促进解聚的作用,此作用较阿司匹林略强。钩藤碱对正常血小板内cAMP浓度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剂凝血酶及ADP所引起的血小板内cAMP浓度下降。钩藤碱还具有明显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25]。钩藤碱明显抑制花生四烯酸(AA)、胶原和腺苷二磷酸钠盐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钩藤碱不影响血小板利用外源性花生四烯酸合成血栓烷A₂,但抑制胶原诱导的血栓烷A₂生成;在抗血小板聚集有效剂量时,对PGI₂的生成无影响[26]。钩藤碱能抑制胶原诱导兔血小板生成血栓烷B₂,但对花生四烯酸诱导血栓烷B₂的生成无影响,钩藤碱抑制凝血酶诱导血小板生成丙二醛,抑制血小板第4因子释放,对血小板内cAMP浓度无影响。静注10~20 mg/kg钩藤碱明显抑制大鼠静脉血栓及脑血栓形成[27]。钩藤碱有显著降低血栓形成诱导剂腺苷二磷酸钠盐及胶原加肾上腺素静注所致小鼠死亡率[26]。
3. 镇静和抗惊厥作用 钩藤煎剂或醇提取物0.1 g/kg腹腔注射,能抑制小鼠自发活动,维持3~4 h,并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动物自发活动增强。但即使剂量加大到2.5 g/kg也不能增强戊巴比妥钠所致催眠作用,却能延迟大剂量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动物死亡时间。剂量增至5~10 g/kg,仍不能使动物翻正反射消失[1]。小鼠皮下注射钩藤碱、异钩藤碱、毛钩藤碱和去氢毛钩藤碱30~60 mg/kg,能显著延长环己巴比妥所致小鼠睡眠时间[7]。且钩藤碱使小鼠自发活动减少,加强戊巴比妥的镇静催眠作用[28]。麻醉小鼠灌胃钩藤总碱30~100 mg可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时间,改为皮下给药,结果相似[3]。钩藤醇浸剂2 g/kg皮下注射,对豚鼠的实验性癫痫病有防治作用,能抑制癫痫发生,但停药3 d又会复发。同时还能防止豚鼠致癫痫区剪毛引起的暴殄[29]。小鼠腹腔注射钩藤煎剂40 g/kg,无明显对抗戊四氮、咖啡因、士的宁引起的惊厥作用。但正品钩藤醇浸剂具有一定抗戊四氮惊厥作用;钩藤注射液有抗电惊厥作用[30]。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脑内单胺递质,显示钩藤碱能增加下丘脑和杏仁核5-HT含量,而皮层、杏仁核和脊髓的多巴胺(DA)减少。培养的大鼠脑片中钩藤碱使DA释放增加,但释放增加见于皮层和杏仁核,而下丘脑释放减少,对高K⁺所致的5-HT及DA释放则表现为抑制作用[28]。华钩藤中含有的柯楠因碱、二氢柯楠因碱、缝籽木蓁甲醚对大鼠脑细胞的[3H]-5HT结合率有抑制作用,柯楠因碱最强。离体器官实验时表现为5-HT受体部分激动剂(或拮抗剂)的活性[31]。这可能是钩藤用于某些5-HT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的药理基础。例如,分布在血管壁上的5-HT与血管收缩引起某些血管性疾病有关,在中枢分布的5-HT与躁郁病等精神病有关[32]。
4. 对平滑肌的作用 钩藤煎剂约17 mg/ml能够短时间降低离体回肠肠肌的张力,同时很快使收缩幅度显著增大;并有对抗组胺作用,但无对抗烟碱和5-HT作用,体内抗组胺试验也表明,钩藤煎剂给豚鼠腹腔注射2~4 g/kg,对肠管也有一定的解痉作用[30]。钩藤碱能抑制离体兔肠收缩,并能兴奋大鼠离体子宫[33, 34]。钩藤碱、异钩藤碱、毛钩藤碱、去氢毛钩藤碱能不同程度地抑制乙酰胆碱引起的小鼠离体肠管收缩,并呈非竞争性拮抗[7]。钩藤碱对催产素和高K⁺去极化后Ca²⁺引起的大鼠离体子宫收缩均有抑制作用,前一作用可被Ca²⁺所对抗。氯化钙量效曲线显示,钩藤碱对其呈非竞争性拮抗,在无Ca²⁺液中,钩藤碱10 μmol/L抑制催产素依赖细胞内Ca²⁺引起的收缩;而钩藤碱40 μmol/L除加强这一作用外,对催产素依赖细胞外Ca²⁺的收缩亦有抑制作用[35]。在无钙液中,钩藤碱与维拉帕米相似,能抑制乙酰胆碱诱发的结肠带收缩,表明对结肠带依赖细胞内Ca²⁺的收缩有抑制作用。当恢复细胞外液Ca²⁺浓度后,维拉帕米对依赖细胞外Ca²⁺所致收缩无明显影响[36]。钩藤总碱10 mg/kg腹腔注射和40 mg/kg灌胃能抑制组胺所引起的豚鼠哮喘,以免豚鼠死于组胺所致的窒息[37]。
5. 其他作用 华钩藤总碱及其所含缝籽木蓁甲醚、柯楠因碱、二氢柯楠因碱可以阻断3H-5-HT受体与大鼠脑膜的结合,其中柯楠因碱的阻断作用最强[31]。硬毛钩藤碱对由于骨盆神经受电刺激而引起的膀胱挛缩有强的持续时间长的抑制作用,该碱对分离出的蛙的坐骨神经有局部麻醉作用[38]。
6. 毒性 钩藤煎剂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₅₀为26.1±4.3 g/kg[30]或29.0±0.8 g/kg[1]。钩藤嫩枝煎剂则为35.2±5.4 g/kg[30]。钩藤总碱盐酸盐对小鼠灌胃和腹腔注射的LD₅₀分别为514.6±29.1 mg/kg和144.2±3.1 mg/kg[2]。钩藤碱对小鼠腹腔和皮下注射的LD₅₀分别为162.3 mg/kg[2]和165 mg/kg[33, 34]。静注的LD₅₀则为105 mg/kg[39]。异钩藤碱小鼠腹腔和静注的LD₅₀分别为217 mg/kg和80 mg/kg;二氢柯楠因碱小鼠腹腔注射的LD₅₀为89 mg/kg;硬毛钩藤碱小鼠腹腔注射和静注的LD₅₀分别为110 mg/kg和35 mg/kg;去氢硬毛钩藤碱小鼠腹腔和静注的LD₅₀分别为134 mg/kg和33 mg/kg[39]。家兔灌服钩藤煎剂5 g/kg,每日2次,连续10 d,无明显中毒表现。幼龄大鼠每日灌服50 mg/kg,连续14 d,剖检未见内脏发生病理形态改变;但剂量加倍时,肝脏出现轻度炎性改变,停药后可恢复[2, 4]。断乳大鼠灌服钩藤总碱50 mg/kg、100 mg/kg,连续2个月,小剂量组病理检查有肾脏轻度营养性障碍,大剂量组则可使动物致死,死亡动物的心、肝、肾脏均有明显的病变[2, 4]。
【炮制】
《伤寒总病论》:“刮皮钩用。”《圣惠方》:“取皮。”《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为末。”《本草述钩元》:“去梗,纯用嫩钩……”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未切者,除去杂质后,用水淋洗,润软,切段,干燥。
【饮片性状】
为不规则小段,茎节上有一对或单个向下弯曲的钩,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切面黄棕色,髓黄白色或中空,无臭,味淡。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
【药性】
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肝、心包经。
1. 《别录》:“微寒,无毒。”
2. 《药性论》:“味甘,平。”
3. 《蜀本草》:“味苦。”
4. 钱乙:“温、平。”(引自《本草汇言》)
5. 《绍兴本草》:“味苦、甘,微寒。”
6. 《品汇精要》:“气薄味厚,阴中之阳。”
7. 《纲目》:“初微甘,后微苦,平。手、足厥阴药。”
8.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十二经。”
9. 《本草经疏》:“气味平和,手少阴、足厥阴经要药。”
10. 《本草备要》:“甘、微苦,寒。”
11. 《玉楸药解》:“味甘,微温。”
【功能主治】
熄风止痉,清热平肝。主治小儿惊风、夜啼,热盛动风,子痫,肝阳眩晕,肝火头胀痛。
1. 李当之:“攻痘瘄。”(引自《本草汇言》)
2. 《别录》:“主小儿寒热,十二惊痫。”
3. 《药性论》:“主小儿惊啼,热壅。”
4. 《日华子》:“治客忤胎风。”
5. 《纲目》:“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
6. 《本草汇言》:“祛风化痰,开气闭。”
7. 《本草正》:“清手厥阴之火,足厥阴、足少阳之风热。”
8. 《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气宽中。”
9. 《本草述》:“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
10. 《本经逢原》:“治妇人带下赤白。”
11. 《玉楸药解》:“泻湿清热,止惊安悸。治木郁筋惕,惊悸。”
12. 张秉成《本草便读》:“凉血。”
13.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平肝,熄风,止痉。主治小儿高热,惊厥,抽搐,小儿夜啼,风热头痛,头晕目眩,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
【应用与配伍】
用于小儿惊风、夜啼,热盛动风,子痫。钩藤既善熄风止痉,又能清肝与心包经之热,为治肝热生风之要药。治小儿惊风抽搐,证轻者单用,重者常配他药同用,属肝热急惊者,常配蝉衣、僵蚕、龙胆草等药,以凉肝熄风止痉;属脾虚慢惊者,可配天麻、白术、茯苓等药,以理脾缓肝止痉;若小儿高热而有抽搐倾向者,亦可用本品预防惊厥的发生。治热盛动风,高热烦躁抽搐,甚至昏迷发为痉厥者,常配羚羊角、鲜生地、生白芍等药,以清热凉肝熄风,方如《通俗伤寒论》羚角钩藤汤。治子痫,常配当归、桑寄生、茯神等药,以养血安胎定痫,方如《校注妇人良方》钩藤饮。钩藤既能平肝熄风,又能舒筋活络,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常与桑枝、赤芍、地龙、炮山甲等药同用;若治风痰阻络的四肢拘挛掣痛,可配伍僵蚕、全蝎以祛风通络止痛。治小儿心肝蕴热之夜啼,常配蝉衣、竹叶、朱灯心等药,以清心凉肝定惊。
用于肝阳上亢及肝火上炎诸证。治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常配天麻、牛膝、石决明等药,以平肝潜阳熄风,方如《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饮。治肝火上炎之头胀头痛,常配龙胆草、夏枯草、黄芩等药,以清泄肝火。本品还有一定的降压作用,故可用治高血压病,证属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者。
此外,钩藤又兼疏风透热作用。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可配菊花、薄荷、桑叶等药,共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功;治小儿斑疹透发不畅,配紫草、银花、蝉衣等药,以清热解毒、凉血透疹。
1. 《本草汇言》:“同麻、桂,发内伏之寒;同芩、连,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查、朴,消久滞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发痘瘄之隐约不现也。”
2. 《得宜本草》:“得甘草,治痫疾;得紫草,发斑疹。”
3. 《得配本草》:“得硝石、炙甘草,治惊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30 g,不宜久煎;或入散剂。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1. 《本草征要》:“若大人有寒者,不宜多服。”
2. 《本草新编》:“最能盗气,虚者勿投。”
3. 《本草从新》:“无火者勿服。”
【附方】
1. 治小儿卒得急痫 钩藤、甘草(炙)各半两。上锉碎,以水五合,煮取二合,分八服,日五夜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 治小儿惊疳,腹大项细 钩藤、甘草(炙)、人参、栝楼根各一分。上四味,粗捣筛,每用一钱匕,水一小盏,煎取五分,去滓,分温二服。空心,午后服,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钩藤饮)
3. 治小儿惊热 钩藤一两,硝石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延龄散)
4. 治诸痫啼叫 钩藤、蝉壳各半两,黄连(拣净)、甘草、川大黄(微炮)、天竺黄各一两。上捣罗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小八分盏,入生姜、薄荷少许,煎四分,去滓,温服。(《普济方》钩藤饮子)
5. 治小儿盘肠内钓,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弯身如虾者 钩藤、枳壳、延胡各五分,甘草三分。水半盏,煎2分服。(《幼科指掌》钩藤汤)
6. 治小儿夜啼 钩藤6 g,蝉蜕7个,灯心1札。水煎服。(《安徽中草药》)
7. 治妊娠胎动腹痛,面青冷汗,气欲绝者 钩藤钩、当归、茯神(去木)、人参各一钱,苦梗一钱五分,桑寄生一钱。上水煎服。烦热加石膏。(《校注妇人良方》钩藤饮)
8. 治高血压,头晕目眩,神经性头痛 钩藤6~15 g。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9. 治风热目赤头痛 钩藤12 g,赤芍10 g,桑叶10 g,菊花10 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10. 治伤寒头痛壮热,鼻衄不止 钩藤、桑根白皮(锉)、马牙硝各一两,栀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半。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黄汁一合,搅匀,食后温服。(《圣济总录》钩藤汤)
11. 发斑疹 钩藤钩子、紫草茸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五分、一钱。温酒调下,无时。(《小儿药证直诀》紫草散)
12. 治面神经麻痹 钩藤60 g,鲜何首乌藤125 g。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3. 治呕血 钩藤、隔山消、鸟不落各10 g。水煎服。(《湘西苗药汇编》)
【制剂】
钩藤片钩藤总碱100 g,辅料适量。取钩藤总碱,加辅料适量,制颗粒,压成20 000片(每片5 mg)或10 000片(每片10 mg),包糖衣。本品除去糖衣后呈灰棕色。取本品细粉适量(约相当于钩藤总碱10 mg),加80%乙醇振摇提取,滤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使溶解,滤过,滤液作以下试验:取滤液加碘化汞钾试液1滴,即发生淡黄色沉淀;另取滤液加碘化铋钾试液1滴,即发生红色沉淀;再取滤液1 ml,加碘化钾碘试液1滴,即发生棕红色沉淀。取本品5片(10 mg)或10片(5 mg),经乙醚0.5 mol/L硫酸液提取生物碱,至提取尽为止,用酸碱法滴定,求得总碱作为钩藤碱(C₂₂H₂₈O₄N₂)计算,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功能降血压。用于各期高血压病。口服,每次10~20 mg,每日30~60 mg。(《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高血压病
① 治疗组175例,每日取钩藤30 g,加水1 000 ml,煎煮10 min,早晚分服。对照组37例,口服复方降压片,每日3次,每次2片。均以30 d为1疗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每星期测血压1次。治疗后血压下降平均值kPa(mmHg):收缩压治疗组为3.99~3.19(30~24),对照组为5.72~4.52(43~34);舒张压治疗组为3.19~1.06(24~8),对照组为2.26~2.00(17~15)。治疗组175例中,Ⅱ期高血压总有效率为77.50%,Ⅲ期高血压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降压显效的时间,治疗组大多数为3~4星期,少数为2星期;而对照组少数为1~7 d,大多数为8~14 d。治疗组对病史5年以内的降压总有效率为91.84%,而病史10年以上降压总有效率为64.29%,说明对病程长者疗效差。将治疗组按中医辨证分为痰湿壅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及肝火亢盛四型,其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78.94%,65.22%,78.57%,96.24%,说明对肝火亢盛型最好,痰湿壅盛型次之。钩藤煎剂以煎煮10 min为宜,超过20 min后降压效果明显下降[1]。
② 以钩藤20 g,剪碎,加入少量冰片,布包,于每日晚睡前和晨起放入盆(或桶)内,加温水浴脚,每次30~45 min,可不断加水,以保持水温。每包用1 d,10 d为一疗程。治疗前1 d停用降压药物,治疗期间不用降压药物。共治50例,结果显效27例,血压下降至21.3~24.0/12.7 kPa(160~180/95 mmHg)或以下;有效14例,血压下降至21.3~25.3/12.7~13.3 kPa(160~190/95~100 mmHg);无效9例,血压略有下降,但短期内波动,回升,或血压无改变,或血压持续上升。总有效率82%。观察表明,见效后,须继续2~3个疗程,以巩固疗效。若用本法治疗3 d不见效,须改用他法。疗效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病程有关。年龄小、病程短见效快,原发性高血压较继发性高血压疗效好,而原发性高血压中,又以Ⅰ、Ⅱ期高血压疗效好[2]。
2. 治百日咳 以钩藤6 g,薄荷6 g,水煎服,每日1剂。共治60例,一般3剂后阵发性痉咳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6剂后阵发性痉咳停止[3]。
【药论】
1. 论钩藤熄风清热兼透发之功
① 李时珍:“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证自除。”(《纲目》)
② 缪希雍:“钩藤,甘苦俱不甚,气味悉和平者也。为手少阴、足厥阴要药。少阴主火,厥阴主风,风火相搏,则为寒热、惊痫。此药气味甘、寒,直走二经,则风静火熄而肝心宁,寒热、惊痫自除矣。甄权主小儿惊啼,瘛疭热壅、客忤胎风者,亦此意耳。”(《本草经疏》)
③ 倪朱谟:“钩藤,祛风化痰,定惊痫,安客忤,攻痘瘄之药也。本草独治小儿寒热惊痫,手足,口眼牵动。凡胎风客忤、天吊急疾,幼科十二种惊风之证,用此通心胞、肝、胆三经,使风静火熄,则诸证自除矣。其体轻锋锐,其性捷利,祛风痰,开气闭,安惊痫于仓忙顷刻之际。”(《本草汇言》)
④ 张山雷:“钩藤,自《别录》即以为专治小儿寒热,弘景且谓疗小儿,不入余方。盖气本轻清而性甘寒,最合于幼儿稚阴未充、稚阳易旺之体质。能治惊痫者,痫病皆肝动生风,气火上燔之病,此物轻清而凉,能泄火而能定风。甄权谓主小儿惊啼,瘛疭热壅,客忤胎风;濒湖谓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皆一以贯之。惟濒湖又谓其发斑疹,则本于钱仲阳之紫草散。按仲阳之所谓斑疹,即是痘疮及瘄子,非今人时病中之所谓发斑,钩藤轻能透发,清能解热,而佐以紫草凉血活血,助其流动,又以酒辅之,能发亦能清火,洵是不亢不卑稳妥之法。”(《本草正义》)
2. 论钩藤平熄肝风宜合补阴药 陈士铎:“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但风火之生,多因于肾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补阴药中,少用钩藤,则风火易散,倘全不补阴,纯用钩藤以祛风散火,则风不能熄,而火且愈炽矣。”(《本草新编》)
3. 论少煎及单用钩可增强钩藤药力
① 李时珍:“古方多用皮,后世多用钩,取其力锐尔。”(《纲目》)
② 倪朱谟:“钩藤,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颇得力也。去梗纯用嫩钩,功力十倍。”(《本草汇言》)
【附注】
同属其他植物的带钩茎枝也常作钩藤一并使用。主要有:
① 毛钩藤 Uncaria hirsuta Havil.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贵州。以广西产量多,多混入商品通用。茎枝表面灰白色或灰棕色,粗糙,节部及钩部可见淡黄色长粗毛。表皮角质层厚4~7 μm,复表皮细胞2~5层,单细胞非腺毛长138~678 μm;多细胞非腺毛2~5个细胞,长388~882 μm。
② 无柄果钩藤 U. sessillifructus Roxb. 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产量较小,多混于商品之中。茎枝略呈方柱形,四面均有一纵沟,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稀疏白毛,钩较扁,常向内深旋,基部较扁平。横切面观,表皮角质层厚达4~8 μm,表面观呈波状。单细胞毛短角状,有疣状突起,长20~50 μm,多细胞非腺毛3~5个细胞,长130~240 μm。皮层有石细胞。木质部向内呈弧状突出,使髓部略呈十字形。
③ 披针叶钩藤 U. lancifolia Hutch. 分布于广西、云南。产量少,一般多混于商品中。性状和华钩藤相似,茎具明显的翅,托叶宿存,2裂,具淡色点状皮孔。
④ 攀茎钩藤 U. scandens (Smith) Hutch. 分布于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产量不及华钩藤,一般多在商品内混用。茎钝四方柱形,密被黄棕色或白色长柔毛。单细胞非腺毛长50~267 μm;多细胞非腺毛2~10个细胞,长64~570 μm,多卷曲。
⑤ 平滑钩藤 U. laevigata Wall. ex G. Don 分布于广西、云南。产量较少,多混入商品通用。茎枝方柱形,微有棱,茎具稀疏毛。钩纤细,长1~1.5 cm。非腺毛以单细胞为多见,毛端常微弯曲,长50~254 μm;多细胞非腺毛2~4个细胞,少数可至7个,长140~343 μm。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萩庭文寿,等. 药学杂志(日), 1973, 93(4): 448
[2] 山中悦二,等. 药学杂志(日), 1983, 103(10): 1028
[3] Aimi N,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82, 30(11): 4046
[4] Nippon Shinyaku Co Ltd. C A, 1984, 100: 136144r
[5] Ozaki Y, et al. C A, 1990, 112: 172084c
[6] Soma G, et al. C A, 1991, 114: 55787q
[7] Aimi N,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77, 25(8): 2067
[8] Hong Mei L, et al. Phytochemistry, 1993, 33(3): 707
[9] 刘虹梅,等. 中草药, 1993, 24(2): 61
[10] Phillipson J D, et al. Phytochemistry, 1973, 12(11): 2795
药理
[1] 袁文学,等. 生理学报, 1962, 25(2): 161
[2] 天津市药品检验所. 中草药通讯, 1974, (4): 216
[3] 张听新,等. 中华医学杂志, 1978, 58(7): 408
[4] 郭协壎.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9, (1): 46
[5] 初杰,等.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3, 9(4): 14
[6] 石京山,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89, 3(3): 205
[7] 尾崎幸纮.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90, 95(2): 47
[8] Chang P, et al. J Ethnopharmacol, 1989, 25(2): 213
[9] Endo K. Planta Med, 1983, 49(3): 188
[10] 刘新民,等. 基层中药杂志, 1990, 4(11): 27
[11] 刘新民,等. 中医药研究, 1991, (2): 51
[12] 石井权二. 汉方医学(日), 1986, 10(1): 21
[13] 刘国雄,等. 中国药理学报, 1983, 4(2): 114
[14] 张炜,等. 中国药理学报, 1987, 8(5): 425
[15] 张炜,等. 中国药理学报, 1986, 7(5): 426
[16] 黄燮南,等.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3, 9(6): 428
[17] 石京山,等. 中国药理学报, 1992, 13(1): 35
[18] 张炜,等. 贵州医药, 1986, 10(3): 19
[19] 石京山,等. 贵州医药, 1989, 13(2): 72
[20] 石京山,等. 贵州医药, 1990, 14(2): 75
[21] 孙安盛,等. 广西医学, 1983, 5(1): 6
[22] 朱毅,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93, 7(2): 117
[23] 王晓良,等. 中国药理学报, 1994, 15(2): 115
[24] 王晓良,等. 药学学报, 1994, 29(1): 9
[25] 陈长勋,等. 现代应用药学, 1995, 12(1): 13
[26] 金若敏,等. 药学学报, 1991, 26(4): 246
[27] 陈长勋,等. 中国药理学报, 1992, 13(2): 126
[28] 石京山,等. 中国药理学报, 1993, 14(2): 114
[29] 邝安堃. 中华医学杂志, 1958, 44(6): 582
[30] 樊亦军,等. 医药科技资料(广西医药研究所), 1975, (1): 19
[31] Hirotoshi K. J Pharm Pharmacol, 1985, 37: 401
[32] 山胁成人. 汉方医学, 1986, 10(9): 20
[33] Katsusuke U. C A, 1962, 56: 12227d
[34] 薄井介克.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59, 55(4): 123
[35] 孙安盛,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 1988, 2(2): 93
[36] 孙安盛. 等.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89, 5(4): 244
[37] 孙安盛,等. 贵州医药, 1983, (2): 18
[38] Harada M,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79, 27: 1609
[39] 尾崎幸纮.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89, 94(1): 17
现代临床研究
[1] 林连宗. 辽宁中医杂志, 1988, (2): 23
[2] 李增林. 辽宁中医杂志, 1989, (8): 23
[3] 李丽华,等. 河北中医, 1988, 10(4): 36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