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罗勒
【异名】
熏草《山海经》,燕草《南越志》,蕙草《别录》,西王母菜(陶弘景),兰香《齐民要术》,零陵香《本草拾遗》,香草《开宝本草》,香菜《嘉祐本草》,铃铃香、铃子香《梦溪笔谈》,翳子草《纲目》,矮糠《植物名实图考》,千层塔、九层塔、香花子《岭南采药录》,家佩兰《中国药用植物志》,苏薄荷、紫苏薄荷《广西中药志》,鱼香、薄荷树《广东中药》,省头草《江苏药材志》,香佩兰《山东中草药手册》。
【释名】
罗勒,为音译之名。《齐民要术》引《韦弘赋叙》曰:“罗勒生昆仑之丘,出西蛮之俗,故用译音为名而称罗勒。”《嘉祐本草》:“北人呼为兰香,为石勒讳也。”《纲目》引《邺中记》云:“石虎讳言勒,改罗勒为香菜。”亦因其香味浓郁而有此名。翳子草,《纲目》:“今俗人呼为翳子草,以其子治翳也。”其轮伞花序,花果层层而上,故称九层塔、千层塔。
【品种考证】
陶弘景已有关于罗勒的叙述,《嘉祐本草》则列专条,云:“此有三种:一种堪作生菜;一种叶大,二十步内闻香;一种似紫苏叶。”可见当时所用罗勒来源不是一种。《纲目》亦有记载,云:“常以鱼腥水、米泔水、泥沟水浇之,则香而茂,不宜粪水。”再考《本草拾遗》、《开宝本草》、《本草图经》对零陵香的描述及《本草图经》所附濠州零陵香图,均与罗勒形态特征相近,应为罗勒或罗勒属植物。《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零陵香及附图《中国植物志》认为即罗勒。可知古代罗勒及其同属植物亦作零陵香药用。
古代所用罗勒亦可能包括其变种毛罗勒Ocimum basilicum L.var. pilosum (Willd.) Benth.在内,参见毛罗勒条。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罗勒的全草
【原植物】
罗勒Ocimum basilicum L.
一年生草本,高20~80cm。全株芳香。茎直立,四棱形,上部被倒向微柔毛,常带红或紫色。叶对生;叶柄长0.7~1.5cm,被微柔毛;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6cm,宽1~3.5cm,全缘或具疏锯齿,两面近无毛,下面具腺点。轮伞花序有6,组成有间断的顶生总状花序,通常长10~20cm,各部均被微柔毛;苞片细小,倒披针形,长5~8mm,边缘有缘毛,早落;花萼钟形,长4mm,外面被短柔毛,萼齿5,上唇3齿,中齿最大,近圆形,具短尖头,侧齿卵圆形,先端锐尖,下唇2齿,三角形具刺尖,萼齿边缘具缘毛,果时花萼增大、宿存;花冠淡紫色或白色,长约6mm,伸出花萼,唇片外面被微柔毛,上唇宽大,4裂,裂片近圆形,下唇长圆形,下倾;雄蕊4,二强,均伸出花冠外,后对雄蕊花丝基部具齿状附属物并且被微柔毛;子房4裂,花柱与雄蕊近等长,柱头2裂;花盘具4浅齿。小坚果长圆状卵形,褐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
全国各地多有栽培。在长江以南地区有逸为野生。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潮湿的气候。以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为佳。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直播:4~5月上旬播种,条播,按行距30~45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播入,覆薄土1层,以盖没种子为宜,播后浇水,约15d左右出苗。苗高10cm左右时间苗1次,按10~16cm留苗。育苗:2~3月于温床育苗,苗床宽1m左右,长可随意,铺1层厚10~13cm的马粪作酿热物,上覆土15cm,耙平。临播前浇1次大水,待水渗下后,撒播种子,覆以薄土,播后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上罩玻璃窗或其他透光材料,晚间加盖蒲席防寒,约10d左右出苗。
田间管理 当育苗繁殖的苗高6~10cm时,间苗1次。苗高10~16cm时,选阴天或下午带土团移入大田,栽后浇水。并经常注意浇水、松土、除草、施肥等
【采收加工】
开花后割取地上部分,鲜用或阴干。
【药材及产销】
罗勒Herba Ocimi Basilici 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潮湿的气候。以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为佳。
性状鉴别 茎呈方柱形,长短不等,直径1~4mm,表面紫色或黄紫色,有纵沟纹,具柔毛;质坚硬,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叶多脱落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5cm,宽1~2.5cm,先端钝或尖,基部渐狭,边缘有不规则牙齿或近全缘,两面近无毛,下面有腺点;叶柄长约1.5cm,被微柔毛。假总状花序微被毛,花冠脱落;苞片倒针形,宿萼钟状,黄棕色,膜质,有网纹,外被柔毛,内面喉部被柔毛。宿萼内含小坚果。搓碎后有强烈香气,味辛,有清凉感。以茎细、无根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方形或下部横切面为圆形。表皮细胞1列,外具角质层,并见表皮或其残基。棱角处表皮下具厚角组织;皮层薄壁细胞数列。维管束排列成环。韧皮部外侧具韧皮纤维束,断续环列,纤维细胞壁木化。形成层连续成环。棱角处木质部较宽厚;次生木质部细胞均木化。髓宽大。
叶表皮特征: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形同上表皮。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多为直轴式。非腺毛直生或弯曲,长38~1560μm,先端尖,壁具疣点。腺毛有两种,其一柄部单细胞,头部并生2(或1)细胞;另一为鳞状腺毛,柄部单细胞,头部常为4细胞。
【炮制】
现行,取原药材,拣去杂质,稍润后切段,晒干。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辛、甘,性温。归肺、脾、胃、大肠经。
1.《别录》:味甘,平,无毒。
2.《药性论》:味苦。
3.《千金·食治》:味苦、辛、涩,温平,无毒。
4.《海药本草》:味辛,温。
5.《嘉祐本草》:微毒。
6.《本草汇言》:可升可降,阳也。入手、足太阴,手、足阳明经。
7.《生草药性备要》:味辛、辣,性温。
8.《本草求真》:入肺。
9.《得配本草》:入足太阴、阳明经。
10.《海南岛中草药手册》:苦、辛,寒。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化湿和中,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主治感冒头痛,发热咳嗽,中暑,食积不化,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疼痛,呕吐泻痢,风湿痹痛,遗精,月经不调,牙痛口臭,胬肉遮睛,皮肤湿疮,瘾疹瘙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1.《别录》:主明目止泪,疗泄精,去臭恶气,伤寒头痛,上气,腰痛。
2.《药性论》:能治鼻中息肉,鼻齆。
3.《千金·食治》:消停水,散毒气。
4.《海药本草》:主风邪冲心,牙车肿痛,虚劳疳*.。凡是齿痛,煎含良。
5.《日华子》:治血气腹胀,酒煎服。
6.《开宝本草》:主恶气疰,心腹痛满,下气,和诸香作汤丸用之。
7.《嘉祐本草》:调中消食,去恶气,消水气,宜生食。又疗齿根烂疮,为灰用甚良。又动风,发脚气,取汁,服半合定,冬月用干者煮之。
8.《生草药性备要》:专散风湿热,亦治小儿乳咳。
9.《岭南采药录》:治毒蛇伤,又可作跌打伤敷药。
10.《现代实用中药》:为产科良药,能使分娩前后血行良好;并治胃痉挛,肾脏病及跌打损伤。
11.《中国药用植物志》:有消暑解热效用。
12.《南京民间药草》:叶与丹参煎水服,可通经活血。
13.《广西中药志》:疏表,散风热。治外感头痛,发热咳嗽,皮肤瘾疹瘙痒。
14.《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茎叶有驱风,健胃作用,全草揉汁可治眼睛胬肉。
15.《广东中药》:止痛消肿。治风毒疮,风湿肿。
16.《江苏药材志》:能和血润燥,调中消食,除恶气,消水气。
17.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消肿,散瘀止痛。治胃肠胀气,消化不良,胃痛,肠炎腹泻,外感风寒,头痛,胸痛,跌打瘀肿,风湿痹痛,湿疹皮炎。
【应用与配伍】
1.《海药本草》:得升麻、细辛善。
2.《开宝本草》:得酒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亦可煎汤洗或含漱。
【使用注意】
气虚血燥者慎服。
1.《千金·食治》:不可久食,涩荣卫诸气。
2.《海药本草》:不宜多服,令人气喘。
3.《嘉祐本草》:不中过多食,壅关节,涩荣卫,令血脉不行。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