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草

时间:2019-04-22浏览:86

【药名】
虎耳草

 

【异名】
石荷叶《纲目》,金线吊芙蓉、老虎耳《生草药性备要》,倒垂莲《幼幼集成》,系系叶《简易草药》,金丝荷叶《现代实用中药》,丝绵吊梅《中国药用植物志》,耳聋草、猪耳草、狮子草《福建民间草药》,金钱荷叶《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金线莲《江西民间草药》,石丹药《四川中药志》,丝丝草、蟹壳草、搽耳草、猫耳朵《湖南药物志》,耳朵草《闽东本草》,红丝络、红线草、月下红、金丝草、耳朵红、铜钱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天荷叶(湖南),金笑梅(广州),天青地红(云南)

 

【释名】
本品叶圆,如荷叶,傍石而生,故名石荷叶。又以芙蓉、莲等状之,或以为如兽耳,而有虎耳草、猪耳草、猫耳朵等名。其匍匐枝丝状、赤紫色,故又以金线、金丝缀之。

 

【品种考证】
虎耳草始载于《履砏岩本草》。《纲目》云:虎耳,生阴湿处,人亦栽于石山上。茎高五六寸,有细毛,一茎一叶,如荷盖状。人呼为石荷叶。叶大如钱,状似初生小葵叶,及虎之耳形。夏开小花,淡红色。《植物名实图考》云:栽种者多白纹,自生山石间者淡绿色。有白毛,却少细纹。按其所述形态与附图、特征与今之虎耳草一致。

 

【来源】
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的全草。

 

【原植物】
虎耳草 Saxifraga stolonifera Curt. [ S. sarmentosa L.]

多年生小草本,冬不枯萎。根纤细;匍匐茎细长,红紫色,有时生出叶与不定根。叶基生,通常数片;叶柄长3~10cm;叶片肉质,圆形或肾形,直径4~6cm,有时较大,基部心形或平截,边缘有浅裂片和不规则细锯齿,上面绿色,常有白色斑纹,下面紫红色,两面被柔毛。花茎高达25cm,直立或稍倾斜,有分枝;圆锥状花序,轴与分枝、花梗被腺毛及绒毛;苞片披针形,被柔毛;萼片卵形,先端尖,向外伸展;花多数,花瓣5,白色或粉红色下方2瓣特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1.5cm,宽2~3mm,上方3瓣较小,卵形,基部有黄色斑点;雄蕊10,花丝棒状,比萼片长约1倍,花药紫红色;子房球形,花柱纤细,柱头细小。蒴果卵圆形,先端2深裂,呈喙状。花期5~8月,果期7~11月。

生于海拔400~4500m的林下、灌丛、草甸和阴湿岩石旁,分布于华。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阴凉潮湿,土壤要求肥沃、湿润,以栽培在密茂多湿的林下和阴凉潮湿的环境较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可在春季34月播种,撒播,覆土1~2cm,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约2星期左右出苗。分株繁殖:全年均可,选择根系发达,生长健壮  的植株,高7~10cm,由匍匐枝长出的幼苗剪下作为种苗,株行距17cm×17cm,浅栽,把须根压在土里;若在阴湿的石坎或石壁上栽培,可把苗栽在石缝里,用湿润的腐殖土把须根压紧,浇水。

 

【采收加工】
 四季均可采收,将全草拔出,洗净,晾干。

 

【药材及产销】

虎耳草 Herba Saxifragae Stoloniferae  产于华东以及西南各地;河北、陕西、河南、湖南、台湾、广西、广东等地亦产。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全体被毛。单叶,基部丛生,叶柄长,密生长柔毛;叶片圆形至肾形,肉质,宽4~9cm,边缘浅裂,疏生尖锐齿牙;下面紫赤色,无毛,密生小球形的细点。花白色,上面3瓣较小,卵形,有黄色斑点,下面2瓣较大,披针形,倒垂,形似虎耳。蒴果卵圆形。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  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较平直,有的壁孔明显,或具角质纹理;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8个。腺毛头部1~8细胞;柄部有多列和单列两种,多列者长1300~5600μm,其上部单列向下逐渐增至7列;单列者1~4细胞,长70~110μm。草酸钙簇晶直径25~56μm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切中段,干燥。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苦、辛,性寒,小毒。

1.《履砏岩本草》:性凉,有毒。

2.《纲目》:微苦、辛,寒,有小毒。

3.《医林纂要·药性》:甘、淡,寒。

4.《药性考》:辛、苦,寒。

5.《福建药物志》:苦、酸,微寒,小毒。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凉血,解毒。主治风热咳嗽,肺痈,吐血,踄耳流脓,风火牙痛,风疹瘙痒,痈肿丹毒,痔疮肿痛,毒虫咬伤,烫伤,外伤出血。

1.《履砏岩本草》:治痔疾肿毒,用少些晒干烧熏。

2.《纲目》:治瘟疫,擂酒服。生用吐利人,熟用则止吐利。又治踄耳,捣汁滴之。

3.《生草药性备要》:治耳内暴热毒,红肿流脓疼痛,捶汁滴入耳,或加冰片消散而愈。

4.《医林纂要·药性》:凉血渗湿。

5.《晶珠本草》:清肝胆热、疮热,治热病。

6.《植物名实图考》:喉闭无音,用以代茶。亦治吐血。

7.《分类草药性》:清肺热,治咳嗽,疗风疹、丹毒。

8.《草药新纂》:治天疱疮,捣汁涂布。

9.《现代实用中药》:涂疮痈、冻疮及毒虫刺伤等。

10.《江西民间草药》:治肺热咳嗽气逆,吐血,肺痈吐臭脓,百日咳,肝炎,童子痨。

1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湿消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12.《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小儿发热,咳嗽气喘;外用治中耳炎,耳廓溃烂,疔疮,疖肿,湿疹。

 

【应用与配伍】

用于风热咳嗽,肺痈吐脓等。虎耳草有疏散风邪,清热解毒之功。治疗风热咳嗽、百日咳等,可单用煎汤冲冰糖服;风热喉痹声不出者,可与桔梗、甘草相伍;肺痈吐脓,常与金银花、生甘草或鱼腥草、金荞麦等同用。如配伍百部、白及等亦可用治肺结核咯血。

用于踄耳流脓,风疹瘙痒,痈肿,丹毒,痔疾,烫伤等。用虎耳草内服外用均可,但以外用为主。如踄耳流脓,可单用鲜品捣汁灌耳即可取效,加用冰片或枯矾其效更捷;或同爵床煎服。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可配苍耳草、複草煎汤内服外洗,或泡白酒涂之。痈肿疮毒,痔疮肿痛,毒虫咬伤,水火烫伤及外伤出血,可用本品捣敷或熏洗患处。

此外,虎耳草内服尚可治血热月经过多及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水洗;鲜品捣敷;或绞汁滴耳及涂布。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