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菝葜 Baqia 《别录》
【异名】
菝蚎、金刚根《日华子》,金刚骨《儒门事亲》,山梨儿、铁刷子《救荒本草》,铁菱角《纲目》,金刚刺《医林纂要·药性》,金刚头、假萆荄、山菱角、霸王利《岭南采药录》,沟谷刺、金巴斗、豺狗刺《中国树木分类学》,马甲、硬饭头、冷饭头《广州植物志》,龙爪菜《贵州民间方药集》,普贴《福建民间草药》,鸡肝根、路边刷《广西中兽医药植》,鲎壳刺《闽南民间草药》,铁刺苓《浙江民间草药》,饭巴铎、冷饭巴《四川中药志》,金刚鞭《江西民间草药验方》,马鞍宫(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马加刺兜、马加勒(江西《中草药学》)。
【释名】
《纲目》:菝蚎、犹蚏蚐也。蚏蚐,短也。
此草茎蔓强坚短小,故名菝蚎。而 江浙人谓之菝葜根,亦曰金刚根,楚人谓之铁菱角,皆状其坚而有尖刺也。今按:菝通茇,茇,根也。《广韵》:蚑,劲也。故菝蚎应言其根刚劲。《广雅疏证》云:亦名菝 蚎,挈、蚎声相近也。《集韵》谓蚎与葜同。金刚骨、金刚藤、金刚树、金刚刺、山菱角等名义同。《通志·昆虫草木略》:(菝葜)曰王瓜草谓其苗叶与王瓜相近。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别录》,云:菝葜,生山野,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本草经集注》云:此有三种,大略根苗并相类。菝葜茎紫,短小,多细刺,小减萆荄而色深。《新修本草》云:陶云三种相类,非也。萆荄有刺者,叶粗相类,根不相类。萆荄细长而白,菝葜根作块结,黄赤色,殊非狗脊之流也。《本草图经》云: 菝葜旧不载所出州土,但云生山野,今近京及江浙州郡多有之。苗茎成蔓,长二三尺,有刺,其叶如冬青、乌药叶,又似菱叶差大。秋生黄花,结黑子樱桃许大。其根作块,赤黄色。《纲目》云:菝葜山野中甚多。其茎似蔓而坚强,植生有刺。其叶团大,状如马蹄,光泽似柿叶,不类冬青。秋开黄花,结红子。其根甚硬,有硬须如刺。《植物名实图考》云:实熟红时,味甘酸可食。其根有刺甚厉。参考《本草图经》、《纲目》、《植物名实图考》之附图,其原植物与今之菝葜相吻合。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茎。
【原植物】
菝葜 Smilax china L. 又名:王瓜草《日华子》,金刚藤《履砏岩本草》,金刚树《救荒本草》。
攀援状灌木,高1~3m。疏生刺。根茎粗厚,坚硬,为不规则的块根,粗2~3cm。叶互生;叶柄长5~15mm,约占全长的1/3~1/2,具宽0.5~1mm的狭鞘,几乎都有卷须,少有例外,脱落点位于靠近卷须处;叶片薄革质或坚纸质,卵圆形或圆形、椭圆形,长3~10cm,宽1.5~5(~10)cm,基部宽楔形至心形,下面淡绿色,较少苍白色,有时具粉霜。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具十几朵或更多的花,常呈球形;总花梗长1~2cm,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较少稍延长,具小苞片;花绿黄色,外轮花被片3,长圆形,长3.5~4.5mm,宽1.5~2mm,内轮花被片3,稍狭。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2/3,花药比花丝稍宽,常弯曲;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有6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15mm,熟时红色,有粉霜。花期2~5月,果期9~11月。
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木丛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分布于华东、 中南、西南及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
2月或8月采挖根茎,除去泥土及须根,切片晒干。
【药材及产销】
菝葜 Rhizoma Smilacis Chinae 产于浙江、江苏、广西等地。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扁柱形,略弯曲,或不规则形,长10~20cm,直径2~4cm。表面黄棕色或紫棕色,结节膨大处有圆锥状突起的茎痕、芽痕及细根断痕,或留有坚硬折断的细根,呈刺状,节上有鳞叶;有时先端残留地上茎。质坚硬,断面棕黄色或红棕色,粗纤维性。气微,味微苦。以根茎粗壮、断面色红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浅棕红色。①淀粉粒类圆形或半圆球形,直径5~30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飞鸟状;复粒较少,2~4分粒组成。②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淡黄色或红棕色,类圆形、长椭圆形、类方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0~195μm,壁厚8~ 45μm,木化,孔沟明显,胞腔较小,有的含红棕色物。③短纤维易见,淡黄色,长方形或短梭状,壁微木化。④草酸钙针晶长75~140μm,偶有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
【化学成分】
根含菝葜素(smilaxin),异黄杞甙(isoenge-letin),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山柰素(kaempferide),二氢山柰素(dihydrokaempfer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ylglucoside)[1],薯蓣皂甙的原皂甙元A(prosapoge-nin A of dioscin),薯蓣皂甙(dioscin),纤细薯蓣皂甙(gracillin),甲基原纤细薯蓣皂甙(methylprotogracillin),甲基原薯蓣皂甙(methylprotodioscin) 等[2]。新替告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neotigo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新替告皂甙元- 3-O-β-D-吡喃葡萄糖-(1→4)-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neotigogenin-3-O-β-D-glucopyranosyl-(1→4)-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伪原薯蓣皂甙(pseudoprotodioscin),异娜草皂甙元-3-O -α-L-吡喃鼠李糖-(1→2)-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甙{isonartho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2)-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3],薯蓣皂甙元(diosgenin)[4]。
【药理】
1. 抗锥虫及抗菌作用 小鼠灌胃给予菝葜25%水煎剂,能暂时抑制马疫锥虫的繁殖,延缓小鼠死亡时间,但不能清除血中锥虫,使小鼠治愈[1]。在试管内,菝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呈抑制作用[1]。
2. 抗炎作用 以菝葜醇提取物90g(生药)/kg给大鼠灌胃,对蛋清性足肿胀有抑制作用[2]。
3. 抗肿瘤作用 菝葜醇提取物每日以90g(生药)/kg给小鼠灌胃,连续7d,对小鼠肉瘤S180、宫颈癌(U14)增殖有抑制作用,但对艾氏腹水癌(EAC)未显示出抑制作用[2]。从菝葜中分离出的4个甾体皂甙在Ames试验和SOSumu试验中,未检查出有致突变性质,在SOSumu抗癌试验中,有两种提取物可通过AF-2抑制β-半乳糖苷酶活性[3]。
【炮制】
《肘后方》:洗净,锉之。《圣济总录》:为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存须根,洗净,浸润至透,切薄片,干燥。
饮片性状:本品为不规则薄片,表面红棕色,粉性,多可见中间有木心,木心粗纤维性;周边波状黄棕色或紫棕色,气微,味微苦。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甘、酸,性平。归肝、肾经。
1. 《别录》:味甘,平、温,无毒。
2. 《救荒本草》:味甘、酸。
3. 《品汇精要》:气厚于味,阳中之阴。臭朽。
4. 《纲目》:足厥阴、少阴药。气温,味酸,性涩而收。
5. 《医林纂要·药性》:甘、苦,平。
6.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7. 《安徽中草药》:性微温。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解毒消痈。主治风湿痹痛,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痈肿疮毒,顽癣,烧烫伤。
1. 《别录》:主腰背寒痛,风痹,益血气,止小便利。
2. 《日华子》:治时疾瘟瘴。
3. 王好古:补肝经风虚。(引自《纲目》)
4. 《品汇精要》:散肿毒。
5. 《纲目》:治消渴,血崩,下利。
6. 《本经逢原》:祛湿热,利水,坚筋骨。
7. 《医林纂要·药性》:缓肝坚肾,清小肠火,化膀胱水。治恶疮,毒疮,虫毒。
8. 《南京民间药草》:化痰止咳。浸酒服,可治筋骨麻木。
9.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泡酒服治心头痛。
10.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清热,除风毒。治崩带,血淋,瘰疬及跌打损伤。
11.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肠炎腹泻。
12. 江西《中草药学》:解毒祛风,为疮痈要药。治历节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麻痹,食道癌,牛皮癣。
13.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抗菌消炎,祛风活血。治肺脓疡,流火,关节酸痛。
14. 《广西本草选编》:主治感冒风热,扁桃体炎,消化不良,尿路感染,肾炎,鼻咽癌,胃癌,直肠癌,宫颈癌。
【应用与配伍】
用于风湿痹痛。
菝葜能祛风湿,对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肌肉酸重,可单用一味浸酒饮服或煎服,亦可与木瓜、五加皮、老鹳草等配伍应用,以加强祛风湿,止痹痛作用。
用于淋浊,带下,泻痢等,菝葜有利湿解毒之功。治疗沙石淋,可以菝葜为末,米饮调下,如《圣济总录》菝葜散,还可与车前子、三白草、薏苡仁等配伍。《履砏岩本草》以本品与腊茶、白梅肉为丸服,治赤白痢疾。与半边莲同用,可治黄疸性肝炎。此外,菝葜试用于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等,对增进食欲,减少呕吐,疏通狭窄食管等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浸酒;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草经疏》:忌茗、醋。
【附方】
1. 治患脚,积年不能行,腰脊挛痹及腹屈内紧急者 菝葜洗净,锉之,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斗,以渍曲及煮去滓,取一斛渍饭,酿之如酒法,熟即取饮。多少任意。(《肘后方》)
2. 治关节酸疼 菝葜根60g,或加中华常春藤9g。黄酒、水各半,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 治风湿关节痛 菝葜、虎杖各30g,寻骨风15g,白酒750g。上药泡酒7d,每次服一酒盅(约15g),早晚各服1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4. 治沙石淋重者,取出根本 菝葜二两。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米饮调下。服毕用地椒煎汤,浴连腰浸,须臾即通。(《圣济总录》菝葜散)
5. 治淋症 菝葜根(盐水炒)15g,银花9g,蕑蓄6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6. 治乳糜尿 菝葜根状茎、薬木根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全国中草药汇编》)
7. 治血尿 菝葜根、算盘子根各30g。煎服。(《安徽中草药》)
8. 治小便多,滑数不禁 金刚骨为末,以好酒调三钱,服之。(《儒门事亲》)
9. 治消渴饮水无休 菝葜(锉、炒)、汤瓶内碱各一两,乌梅二两(并核椎碎,焙干)。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于石器中煎至七分,稍热细呷。(《圣济总录》菝葜饮)
10. 治消渴,小便数少 菝葜、土瓜根各二两半,黄耆(锉,焙)、地骨皮、五味子各二两,人参、牡蛎(熬粉)各一两半,石膏(碎)四两。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空腹温服。(《圣济总录》菝葜饮)
11. 治糖尿病 鲜菝葜根60~120g,配猪胰1具同炖服,每日1剂。(《浙南本草新编》)
12. 治红崩 金刚藤头60g,九龙盘60g。熬水炖鸡服。(《重庆草药》)
13. 治崩漏 菝葜根、棕榈炭各30g。煎服。(《安徽中草药》)
14. 治闭经 菝葜根15~30g。水煎兑甜酒服。(《湖南药物志》)
15. 治肺脓疡 菝葜根60g。水煎服;或加鱼腥草全草15~30g,羊乳根30g。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6. 治吐血 菝葜根6g,地茶9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17. 治下痢赤白 金刚根和好腊茶等分,为末,白梅肉丸和鸡头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小儿三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赤白痢乌梅甘草汤下。(《履砏岩本草》)
18. 治黄疸型肝炎 菝葜根状茎、金樱子根各60g,半边莲15g。水煎服。( 《浙江药用植物志》)
19. 治一切伏热,烦躁困闷 菝葜、贯众(摘碎,刮去毛)各一两,人参、甘草(炙,锉)各半两。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如热渴,即冷作饮。(《圣济总录》菝葜散)
20. 治瘰疬、痒子、流痰 金刚藤头500g,土茯苓30g,何首乌15g,苦荞头15g。煎水炖五花肉服。(《重庆草药》)
21. 治流火 菝葜根30~60g,牛藤根6~9g。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2. 治大肠热毒痔疮 金刚藤头(鲜)120g,霸王鞭60g,无花果60g,刺老包24g。炖猪大肠服(放白糖,不放盐),如解便现红色,加棕树根60g。(《重庆草药》)
23. 治牛皮癣 鲜菝葜根茎60g。煎汤内服,连服20~30d。或本品60~120g,乌梅30g,甘草15g。浸24h后煎服。每日1剂,连服40~60d。(《浙南本草新编》)
【制剂】
复方菝葜片 菝葜5000g,黄毛耳草3000g。将菝葜水煎浓缩成清膏,黄毛耳草粉碎过100目筛,再将菝葜清膏与黄毛耳草粉混匀,制颗粒,压制成1500片。本品棕褐色片。功能清热利湿,收敛固涩。用于急性肠炎。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中成药研究》1984,(4):44〕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银屑病 用菝葜、土茯苓等量水煎浓缩制成冲剂,每袋含生药30g。每日2~4袋,分2次冲服,60d为1疗程。用药期间忌茶,停用其他药物。治疗164例患者,其中寻常型163例,红皮病型1例;处进行期者110例,静止期53例,退行期1例。结果临床痊愈(皮损完全消退或消退90%以上)79例,显效(皮损消退2/3以上) 17例,有效(皮损消退1/3以上)31例,无效(皮损消退不足1/3)37例,总有效率达77.4%。认为本药对寻常型急性期点滴状疗效最好,有效率达83.7%。一般见效时间多数在服药后2星期左右;皮疹消退顺序最早见于前胸、上腹、肩背和四肢近端屈侧,其次是腰、颈、面部、头皮和胫前。部分病例每日剂量2袋时疗效不佳,增至每日4袋疗效好。对病程较长的顽固性病例,延长疗程能提高治愈率。经两年随访,79例痊愈者中,复发19例,其中10例再服该药仍有效。本药的副反应为轻微胃肠道反应,如口干、口苦、纳差、腹胀、上腹不适、恶心等,但不影响治疗,可自行缓解[1]。另有单取菝葜煎服,每日20~40g,以温开水1500ml浸泡10h,然后煮沸40~50min,分2~3次饭后服。观察牛皮癣107例,结果痊愈13例,显效26例,有效45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78.5%[2]。
2. 治疗急性肠炎 用复方菝葜片(见制剂)每次5片,日服3次(儿童用量酌减),连服2d为1疗程。观察100例,经治1疗程而愈62例,好转3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3]。
3. 治疗直肠脱垂 每日用菝葜90~120g,金樱根(子)60~90g,煎汤分3次服。小儿用量酌减。共观察27例患者,结果全部治愈。治愈时间最短0.5d,最长52d。治疗期间,应注意多休息,加强营养。对于有并发症的患者(如痔核、息肉、肿瘤等),宜先治疗并发症,然后再用此法治疗,效果均满意[4]。
【集解】
1. 《救荒本草》:山蚔儿,一名金刚树,又名铁刷子。生钧州山野中。科条高五四尺,枝条上有小刺。叶似杏叶颇团小。开白花,结实如葡萄颗大,熟则红黄色,味甘酸。救饥:采实食之。
2. 《纲目》:其叶酸涩。野人采其根叶,入染家用,名铁菱角。《吴普本草》以菝葜为狗脊,非矣。
3. 《植物名实图考》:菝葜,《别录》中品。江西、湖广皆曰铁菱角,亦曰金刚根。
叶可作饮。《救荒本草》谓之山藜儿。实熟红时,味甘酸可食。其根有刺甚厉,俚医多用之。
雩娄农曰:菝葜,山中多有之。根多刺如钉,似非善草。然叶可饮,子可食,根可染,治脚弱痹,满酿酒饮之,几无剩物。而张来有《菝葜诗》云:'江乡有奇蔬,本草寄菝葜。驱风利顽痹,解疫补体节。春深土膏肥,紫笋迸土裂。烹之筽姜橘,尽取无可掇。'则此草乃又堪蔬矣。
【药论】
论菝葜与萆荄、土茯苓主治相近 ①缪希雍:菝葜、土茯苓与萆荄形虽不同,而主治不甚相远。李氏疑为一物数种,理或然也。总之,皆善除湿祛风,消水去浊分清,固下焦元气,故能兴阳道而主诸痹水恶疮不瘳也。(《本草经疏》) ②张石顽:菝葜与萆荄相类,《别录》主腰背寒痛风痹,皆取祛湿热利水坚筋骨之义。 (《本经逢原》)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巢琪,等.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89,16(3):222
[2] Kim S W,et al. Saengyak Hathoechi,1989,20(2):76
[3] Sashida Y,et al. Phytochemistry,1992,31(7):2439
[4] Kawasaki T,et al. 药学杂志(日),1966,86(8):673
药理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966
[2] 杜德极,等.中成药,1989,11(12):29
[3] Kim Sung Whan,et al. C A,1990,113:36159z
现代临床研究
[1] 孙佑勤.中华皮肤科杂志,1986,19(1):30
[2] 四川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1972,(3):205
[3] 汪长生,等.中草药通讯,1984,(4):44
[4] 曹会卿.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10):41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