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紫花前胡
【释名】
《纲目》:”孙唐韵作湔胡,名义未解。《本草图经》:”胡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言柴胡比前胡粗大,则前胡较柴胡为纤细。”“前”、“纤音”近之字,疑“前胡”即“纤胡”,意谓其根似柴胡而较纤耳。
【品种考证】
《别录》载有前胡,列为中品。陶弘景曰:“前胡,似茈胡而柔软……此近道皆有,生下湿地,出吴兴(今浙江省吴兴)者为佳。”《日华子》曰:“越、衢、婺、睦(均在浙江省境内)等处皆好,七八月采,外黑里白。”《本草图经》载:“春生苗,青白色,似斜蒿,初生时有白芽,长三四寸,味甚香美,又似芸蒿,七月内开白花,与葱花相类,八月结果实,根细青紫色。”《纲目》载:“前胡有数种,惟以苗高一二尺,色似邪蒿,叶如野菊而细瘦,嫩时可食,秋月开黪白花,类蛇床子花,其根皮黑,肉白,有香气为真。”据以上产地记载和植物形态描述,结合《植物名实图考》的前胡图考证,均与白花前胡一致。《本草图经》还载有滁州当归,称:“春生苗,绿叶有三瓣,七八月开花似莳萝,浅紫色,根黑黄色,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所述及附图均指紫花前胡。《植物名实图考》将紫花前胡称为“土当归”。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紫花前胡的根。
【原植物】
紫花前胡 Angelica decursiva (Miq.) Franch.et Sav. 又名:土当归《植物名实图考》,野当归(西南各省),独活(浙江、江西),麝香菜(安徽、甘肃),鸭脚前胡、鸭脚当归、老虎爪(湖南),小独活、大猫脚趾(浙江)。
多年生草本,高1~2m。根圆锥形,常有数支根,表面黄褐色至棕褐色。茎直立,圆柱形,具浅纵沟纹,光滑,紫色,上部分枝,被柔毛。根生叶和茎生叶有长柄,柄长13~36cm,基部膨大成圆形的紫色叶鞘,抱茎,外面无毛;叶片三角形至卵圆形,坚纸质,长10~25cm,一回三全裂或一至二回羽状分裂;第一回裂片的小叶柄翅状延长,侧方裂片和顶端叶片有基部联合,沿叶轴呈翅状延长,翅边缘有锯齿;末回裂片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cm,宽2~5cm,先端锐尖,边缘有白色软骨质锯齿,齿端有尖头,上面深绿色,脉上有短糙毛,下面绿白色,主脉常带紫色,无毛;茎上部叶简化成囊状膨大的紫色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花序梗长3~8cm,有柔毛;伞辐10~22,长2~4cm;总苞片1~3,卵圆形,阔鞘状,宿存,反折,紫色;小总苞片3~8,线形至披针形,无毛;伞辐及花柄有毛;花深紫色;萼齿明显,线状锥形或三角状锥形;花瓣倒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通常不内折成凹头状;花药暗紫色。果实长圆形至卵状圆形,长4~7mm,宽3~5mm,无毛,背棱线形隆起,尖锐,侧棱有较厚的狭翅,与果体近等宽,棱槽内有油管1~3,合生面有油管4~6,胚乳腹面凹入。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于山坡林缘、溪沟边或杂木林灌丛中。分布于辽宁、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冷凉湿润气候,耐旱、耐寒。适应性较强,在山地及平原均可生长。以肥沃深厚的腐殖质壤土生长最好,重粘土及过于低湿地方不宜栽种。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分根繁殖。种子繁殖:种子采收后,立即播种,撒播或条播,播后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稍加镇压,浇水。苗出土后40d即可移栽,按行株距60cm×45cm开穴栽植。分根繁殖:春季挖出老根,有新芽的作种栽,按行株距60cm×45cm开穴种植。
田间管理 移栽成活后,及时松土除草,夏季雨后须松土,于8月中旬可追施磷肥和钾肥。
【采收加工】·
栽后2~3年秋、冬季挖取根部,除去地上茎及泥土,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紫花前胡根头部较粗短,极少有纤维状叶鞘残基。折断面皮部易与木部分离。气芳香,味微苦、辛。均以条粗壮、质柔软、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紫花前胡韧皮部有众多油室,径向44~90μm,切向58~150μm,韧皮射线较平直。木质部无油室,木射线宽2~3列细胞。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0ml,浸渍2h,取乙醚液2滴,分别点于两张小滤纸片上,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淡天蓝色荧光,然后滴加15%氢氧化钠溶液数滴,2min后荧光消失。将一张滤纸片避光保存,另一张滤纸片曝光,约3h后,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曝光者天蓝色荧光加强,避光者不显荧光。
(2)取本品粉末5g,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0min,滤过,取滤液2ml,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使溶解,再加乙酰氯5滴和氧化锌数粒,置水浴中加热1~2min,溶液显红色。(检查甾醇)
(3)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6ml冷浸4h,滤过,滤液至干,残渣加氯仿制成点样液。取白花前胡丙素和丁素与伞形花内酯分别制成对照品溶液,分别取各溶液点于同一硅胶G-CMC薄层板上,用石油醚--乙酸乙酯(1∶1)展开,置荧光灯下观察,白花前胡色谱中与白花前胡丙素、丁素色谱相应位置显相同荧光斑点;紫花前胡色谱中,与伞形花内酯相应位置显相同荧光斑点。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50%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20.0%。
【炮制】
1.前胡《雷公炮炙论》:先用刀刮上苍黑皮并髭土了,细锉,用甜竹沥浸令润,于日中晒干用之。《刘涓子鬼遗方》:切。《圣惠方》:去芦头。《本事方》:去苗洗净。《局方》:洗锉焙干。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2.炒前胡《千金翼方》:熬。《局方》:生姜汁制炒。现行,取前胡片置锅内,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微带焦斑,取出放凉。
3.蜜前胡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前胡片拌匀,润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前胡片100kg,用炼蜜25kg。
饮片性状: 前胡为不规则类圆形薄片,表面淡黄白色或类白色。可见一棕色环(形成层)及放射状纹理,皮部散在多数棕黄色油点。周边黑褐色或灰黄色。气芳香,味微苦、辛。炒前胡形如前胡片,表面黄色,微带焦斑。蜜前胡形如前胡片,表面深黄色,略粘手,微带光泽,味微甜。贮干燥容器内,蜜前胡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性】
味苦、辛,性微寒。归肺、脾、肝经。
1.《雷公炮炙论》:味甘,微苦。
2.《别录》:味苦,微寒,无毒。
3.《药性论》:味甘、辛。
4.《品汇精要》:苦,微寒,泄。气味俱薄,阴中之阳。
5.《本草约言》:可升可降,入足厥阴肝、足阳明胃、手太阴肺。
6.《纲目》:味甘辛,气微平。乃手足太阴、阳明之药。
7.《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胆、膀胱四经。
8.《本草经疏》:入手太阴、少阳,阳中之阴,降也。
9.《本草汇言》:味苦微甘,气温。
10.《药性纂要》:气平。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降气化痰。主治外感风热,肺热痰郁,咳喘痰多,痰黄稠粘,呕逆食少,胸膈满闷。
1.《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2.《药性论》:能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
3.《日华子》: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
4.《纲目》: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5.《本草汇言》:散风寒,净表邪,温肺气,消痰嗽。
6.《本草通玄》:止小儿夜啼。
【应用与配伍】
用于外感发热,咳嗽。前胡辛散苦泄,性寒清热,治疗外感风热,身热头痛,咳嗽痰多,常与薄荷、牛蒡子、桔梗等疏风散热,化痰宣肺药配伍;本品性虽寒而不甚,若配伍辛温发散,宣肺止咳之紫苏、杏仁等亦可治外感风寒咳嗽,如《温病条辨》杏苏散。
用于痰热喘咳,呕逆。前胡辛散苦降,功长下气消痰,治疗痰热壅肺,肺气不降,喘咳痰稠,胸满痞闷,常与杏仁、贝母、桑白皮等化痰止咳,降气平喘药同用,如《圣惠方》前胡散;如痰浊壅于肺胃,咳嗽胸满,呕吐恶心,可配杏仁、陈皮、半夏等以化痰宣肺,和胃降逆,如《局方》前杏二陈汤;若痰涎壅肺,胸满短气,每与赤茯苓、杏仁、甘草等为伍,如《圣济总录》前胡汤。若痰热伤阴,骨蒸劳热,常伍以胡黄连、乌梅、猪脊髓,以滋阴清热,化痰止咳,如《瑞竹堂经验方》紫前梅连散。
1.《本草经集注》:半夏为之使。
2.《药鉴》:使半夏,去胸膈痰实;群枳实,除胸膈痞满。
3.《本草经解》:同甘菊、丹皮,治风热目疼。
4.《得宜本草》:得桔梗治痰热咳逆。
5.沈文彬《药论》:热郁咽喉,元、薄为之侣;寒包声哑,防、细为之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阴虚咳嗽、寒饮咳嗽患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恶皂荚,畏藜芦。
2.《本经逢原》:凡阴虚火动之风,及不因外感而有痰者禁用。
3.《得配本草》:气虚逆满,病非外邪实热者禁用。
4.《本草求真》:阴虚火动,并气不归元,胸胁逆满者切忌。
5.《药性集要便读》:脾阴虚痰火忌。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