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地笋
【异名】
泽兰根《嘉祐本草》,地瓜儿、地瓜《救荒本草》,地蚕子、地笋子《草木便方》,地藕《分类草药性》,野三七、水三七、旱藕《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品种考证】
地笋之名始载于《嘉祐本草》,云:“地笋,即泽兰根也。”清代《植物名实图考》芳草类载:“地笋,生云南山阜,根有横纹如蚕,傍多细须,绿茎红节,长叶深齿。”并有附图。观其图,对照上述文字描述,可确认为地瓜儿苗无疑。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地笋Lycopus lucidus Turcz.的根茎。
【原植物】
地笋 Lycopus lucidus Turcz.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 7m。具多节的圆柱状地下横走根茎,其节上有鳞片和须根。茎直立,不分枝,四棱形,节上多呈紫红色,无毛或在节上有毛丛。叶交互对生,具极短柄或无柄;茎下部叶多脱落,上部叶椭圆形,狭长圆形或呈披针形,长5~1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楔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锐锯齿,表面暗绿色,无毛,略有光泽,下面具凹陷的腺点,无毛或脉上疏生白色柔毛。轮伞花序多花,腋生;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刺尖,较花萼短或近等长,被柔毛;花萼钟形,长约4mm,两面无毛,4~6裂,裂片狭三角形,先端芒刺状;花冠钟形白色,长4.5~5mm,外面无毛,有黄色发亮的腺点,上、下唇近等长,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近圆形,2侧裂片稍短小;前对能育雄蕊2,超出于花冠,药室略叉开,后对雄蕊退化,仅花丝残存或有时全部消失,有时4枚雄蕊全部退化,仅有花丝、花药的残痕;子房长圆形,4深裂,着生于花盘上,花柱伸出于花冠外,无毛,柱头2裂不均等,扁平。小坚果扁平,倒卵状三棱形,长1~1.5mm,暗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于海拔2100m以下的沼泽地、山野低洼地、水边等潮湿处。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药材及产销】
地笋 Rhizoma Lycopi Lucidi 产于东北、陕西、河北、四川及云南。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茎呈方柱形,四面均有浅纵沟,长50~100cm,直径2~5mm,表面黄绿色或稍带紫色,节明显,节间长2~11cm;质脆,易折断,髓部中空。叶对生,多皱缩,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形,边缘有锯齿,上表面黑绿色,下表面灰绿色,有棕色腺点。花簇生于叶腋成轮状,花冠多脱落,苞片及花萼宿存。气微,味淡。
【药性】
味甘、辛,性平。
1.《嘉祐本草》:温,无毒。
2.《救荒本草》:味甘。
3.《纲目》:甘、辛,温。
4.《四川常用中草药》: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化瘀止血,益气利水。主治衄血,吐血,产后腹痛,黄疸,水肿,带下,气虚乏力。
1.《本草拾遗》: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
2.《日华子》:止鼻洪,吐血,产后心腹痛,产妇可作蔬菜食。
3.《嘉祐本草》:治一切血病,肥白人。
4.《草木便方》:调和五脏,安心神。治走注流风,酒浸除溪毒。
5.《分类草药性》:和气养血,补精固气。治女子虚弱面白。
6.《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虚弱,补中气,消水,疗白带。
7.《四川常用中草药》:调和气血,补精髓,除风,利水除湿。治头昏晕。
8.《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治黄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9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浸酒涂。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