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蓖麻子
【异名】
萆麻子《雷公炮炙论》,蓖麻仁《圣济总录》,大麻子《中国药用植物志》,红大麻子《药材学》。
【释名】
《新修本草》云:“叶似大麻叶而甚大,其子如蜱,又名萆麻。则大麻子之义亦在其中。”李时珍云:“蓖亦作罶。罶,牛虱也。其子有麻点,故曰蓖麻。”
【品种考证】
本品首载于《雷公炮炙论》,名“萆麻子”。至《新修本草》始称蓖麻子,云:“此人间所种者,叶似大麻叶而甚大,其子如蜱,又名萆麻。今胡中来者,茎赤,树高丈余,子大如皂荚核。”《蜀本草》曰:“树生,叶似大麻大数倍,子壳有刺,实大于巴豆,青黄色斑,夏用茎叶,秋收子,冬采根……胡中来者,茎子更倍大。”《本草图经》云:“夏生苗,叶似葎草而厚大,茎赤有节如甘蔗,高丈许。秋生细花,随便结实,壳上有刺,实类巴豆,青黄斑褐,形如牛蜱,故名。”以上所述及《本草图经》附图,均与现用蓖麻子原植物一致。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种子。
【原植物】
蓖麻 Ricinus communis L.又名:萆麻《新修本草》,牛蓖子草、红蓖麻、勒菜、杜麻、草麻《中药大辞典》。
高大一年生草本,在热带或南方地区常成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幼嫩部分被白粉,绿色或稍呈紫色,无毛。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盾状圆形,直径15~60cm,有时大至90cm,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裂片5~11,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形,先端渐尖,边缘有锯齿,主脉掌状。圆锥花序与叶对生及顶生,长10~30cm或更长,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花单性同株,无花瓣;雄花萼3~5裂;雄蕊多数,花丝多分枝;雌花萼3~5裂;子房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深红色,2裂。蒴果球形,长1~2cm,有软刺,成熟时开裂,种子长圆形,光滑有斑纹。花期5~8月,果期7~10月。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适宜温度为20~28℃,出苗至成熟积温2000~3500℃,种子发芽温度不低于10℃,生长温度超过35℃则生长受阻,幼苗遇春寒-8~1℃时或遇秋寒-2~-3℃受冻害。苗期土壤含水量12%~14%,花果期土壤含水量15%~20%。出苗至果实成熟需85~115d。耐干旱,耐盐碱及弱酸土壤。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选粒大、饱满、充分成熟的种子,用45~50℃温水浸种24h左右捞出,摊置于20℃的室内催芽,待种子露白后,北方4月中旬,南方2~3月播种,穴播,按行株距各65cm~100cm开穴,每穴播4~5粒,覆土,稍加镇压,浇水。
田间管理 出苗后,苗高12~15cm时要间苗、补苗,苗高25cm时定苗,每穴留壮苗2~3株,并结合松土除草、培土,施人畜粪肥,6~7月再施1次,适当增施磷、钾肥。有6片真叶时,摘去主茎顶芽,促使侧枝生长。整枝修剪,控制植株生长,剥芽保花,去掉未成花序的腋芽,7月剪去营养枝,促秋籽成熟。对多年生蓖麻,可砍伐更新,离地面30cm左右,将主干或一级枝锯伐,保留3~4个侧芽,培育新枝。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为害植株根部,使之发黑呈水渍状腐烂,植株枯萎,可喷撒石灰或70%五氯硝基苯粉剂,并及时开沟排除积水。虫害有红蜘蛛,为害嫩梢,可喷20%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烟草石灰水防治。另有叶蝉、地老虎、棉铃虫、刺蛾、蓖麻夜蛾为害。
【采收加工】
当年8~11月蒴果呈棕色、未开裂时,选晴天,分批剪下果序,摊晒,脱粒,扬净。
【药材及产销】
蓖麻子 Semen Ricini 全国各地均产。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种子椭圆形或卵形,稍扁,长0.9~1.8cm,宽0.5~1cm。表面光滑,有灰白色与黑褐色或黄棕色与红棕色相间的花斑纹。一面较平,一面较隆起,较平的一面有1条隆起的种脊;一端有灰白色或浅棕色突起的种阜。种皮薄而脆,胚乳肥厚,白色,富油性。子叶2,菲薄。无臭。味微苦辛。以个大、饱满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外种皮细胞1列,长方形,外被角质层,其下为3~4列薄壁细胞,再下为1列栅状细胞,壁厚,木化;内种皮为数列薄壁细胞,其中散有螺纹导管。胚乳和子叶均含糊粉粒。
理化鉴别 (1)取本品(带种皮)粉末约0.5g,加50%乙醇5ml,冷浸2h,滤过。取滤液蒸至约0.5ml,用毛细管滴于滤纸上,喷以茚三酮试液,烘至现紫红色斑点。(检查氨基酸)
(2)取本品粉末1g,加盐酸水溶液(pH2)10ml,沸浸3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1.5ml,分为3份,分别于小试管中滴加碘化铋钾、碘化汞钾、碘〖CD2〗碘化钾试液各2滴,分别产生橘红、棕、棕红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炮制】
1.蓖麻子《雷公炮炙论》:凡使,先须和皮用盐汤煮半日,去皮,取子,研过用。《圣惠方》:去皮,别研,细研。《经验后方》:去皮,拍为二片。《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去壳,研如泥。《普济方》:去油用。去壳、油。现行,除去杂质,用时去壳,捣碎。
2.蓖麻子霜取净蓖麻子仁,炒热研成细末,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压榨去油,反复数次,至松散成粉不再粘结成饼为度,取出碾细。
饮片性状:蓖麻子参见药材鉴别项。蓖麻子霜为白色粉末,微显油性,味微苦、辛。
贮干燥容器内,蓖麻子霜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甘、辛,性平,小毒。归肝、脾、肺、大肠经。
1.《新修本草》:甘、辛,平。有小毒。
2.《品汇精要》:性平,散,气之薄者,阳中之阴。
3.《纲目》:有毒,热。
4.《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大肠二经。
5.《玉楸药解》:味苦,气平。
6.《医林纂要·药性》:温。
7.《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8.《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太阳经。
9.《云南中草药》:苦、微甘、涩,寒。小毒。
【功能主治】
消肿拔毒,泻下导滞,通络利窍。主治痈疽肿毒,瘰疬,乳痈,喉痹,疥癞癣疮,烫伤,水肿胀满,大便燥结,口眼歪斜,跌打损伤。
1.《新修本草》:主水。
2.《日华子》:治水胀腹满,细研水服;催生,敷产人手足心;疮痍疥癞,亦可研敷。
3.《本草衍义补遗》:能出有形质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者用之。
4.《本草蒙筌》:其性善收,涂巅顶,收生肠脱肛甚捷;涂口眼僻,即牵正复元。驱卒仆风痫,消中满水胀,兼逐尸疰恶气,又主寒热风虚。
5.《纲目》:主偏风不遂,失音口噤,头风耳聋,舌胀,喉痹,鞬喘,脚气毒肿,丹瘤,汤火伤,针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肠挺出,开通关窍经络,能止诸痛,消肿追脓拔毒。
6.《本草汇言》:逐顽痰。
7.《江西中药》:通窍泻滞,用于便秘及外科。
8.《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治乳腺炎。
9.《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内服通便逐水,外用活血通络,去腐。
10.《福建药物志》:治扭伤。
【应用与配伍】
用于痈疽肿毒、瘰疬、乳痈等。蓖麻子外用,能消肿拔毒,疮疖肿毒初起者,用之能消散;已溃者,用之能提脓拔毒。常单用,亦可配松香、巴豆、乳香、没药等拔毒生肌、活血消痈药同用,方如《疡医大全》治痈疽疔疮初起、瘰疬、小儿鳝拱头、臁疮久不收口之千捶膏。用于口眼㖞斜、跌打肿痛等。蓖麻子外用,又能通经络、止痛。治风邪外袭,经络痹阻,口眼㖞斜,可捣敷患侧;治跌打肿痛,可配止痛活血的草乌头、乳香外用。
用于便秘、水肿。蓖麻子内服,可泻下通滞,用治大便燥结,服之可缓泻;治水肿,可去油久蒸后内服,有利尿消肿之功,方如《古今医鉴》法蒸蓖麻膏。
此外,蓖麻子捣敷百会穴,可治胃下垂、子宫下垂及脱肛;敷涌泉穴,又可催产、下胎衣,用于死胎、难产、胎衣不下。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调敷。内服:入丸剂,1~5g;生研或炒食。
【使用注意】
孕妇及便滑者禁服。本品内服外用均可能引起中毒,重者可危及生命。有报道外用蓖麻子还可致过敏性休克。
1.《本草蒙筌》:服过(蓖麻)者,一生忌食豆入喉,误犯之,顷刻作腹胀倾命。
2.《本草经疏》:脾胃薄弱、大肠不固之人,慎勿轻用。
3.《广西本草选编》:怀孕和经期妇女忌服。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