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苏
一、紫苏
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直立草本。成熟果实、叶(或带嫩枝)和茎入药,药材名分别为紫苏子(zǐ sū zǐ)、紫苏叶(zǐ sūvyè)和紫苏梗(zǐ sū gěng)。紫苏子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功效;主治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紫苏叶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紫苏梗具有理气宽中、止痛、安胎之功效;主治胸膈痞闷、胃脘疼痛、暧气呕吐、胎动不安。全国各地广泛栽培。主产于重庆丰都,河北安国,广东高州、英德,河南正阳、桐柏,广西临桂、全州、灵山、玉林、南宁,贵州遵义,甘肃正宁等地。
紫苏品种众多,在我国北方,种植籽用的紫苏为主,且多为油用紫苏子,兼作药用,并形成西北(甘肃)、东北(辽宁)、华北(河北)3 个油用紫苏子产区,西北和东北2产区基本是油用紫苏子;在我国南方,紫苏传统上主要以药用为主,兼作香料和食用。根据紫苏植物分类学上的亲缘关系,将紫苏分成 3 个条目进行介绍,分别是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野生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inn.) Britt. var. acuta (Thunb.) Kudo,回回苏 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var. crispa (Thunb.) Hand. -Mazz。本条目先介绍紫苏 P. frutescens (L.) Britt. 及其栽培品种,主要有以下6 个品种。
传统药用紫苏(茎绿叶单面紫),栽培十分广泛,其茎杆绿色,叶片幼嫩时 2 面均紫色,成年植株叶片下表面紫色,上表面暗绿色,其茎、叶、果实以作药用为主,但因种子颗粒不大,产量小,现实中作紫苏子用少见。
紫苏(茎绿叶双面紫),茎杆绿色,叶片上下表面均深紫红色,本品种的种子收集于广西桂林,南方地区栽培后作香料或食用,叶的香气优于药用紫苏。
白苏,其茎叶均为绿色,本品种产于辽宁锦州,是东北地区常见籽用紫苏,主要作黄雀、金翅雀等小型笼鸟的食物,通常不入药,其市场价格高于油用和药用紫苏子。
灰苏,其茎叶均为绿色,本品种产于辽宁锦州,是东北地区常见籽用紫苏,主要用于加工紫苏籽油,也有作中药紫苏子。
咖啡苏,顾名思义种子为咖啡色,其茎与叶均为绿色,本品种产于辽宁锦州,是东北地区一个籽用的紫苏品种,用于加工紫苏子油,少见用作中药紫苏子。
黑苏,又称大粒紫苏子,茎杆与叶均为绿色,本品种主产于甘肃正宁县,是西北地区紫苏的主流品种,主要用于加工紫苏子油,也被大量用作中药紫苏子。
与中药用的紫苏子不同,油用紫苏子往往用手容易揉碎,油性足。
种子形态
紫苏(茎绿叶单面紫) 小坚果包藏于宿萼内,宽倒卵形,略扁,籽粒较小,长 1.16~1.52mm,宽1.07~1.50mm,厚 0.85~1.20mm,棕褐色。表面粗糙,解剖镜下观察,有微凸起的深褐色网纹线。顶端钝圆,基部稍尖。背面拱形,腹面中央微隆起。基部具 1 略凸起的浅棕色大型果脐,类三角形或圆形。果皮厚约 0.2mm,内含种子 1。种子宽倒卵形或圆形,白色或淡棕黄色。腹面具 1 白色、淡棕色或棕色种脊。种皮透明膜质。无胚乳;胚直生,白色,含油分;胚根短小;子叶 2,肥厚,圆形或宽倒卵形,基部深心形。千粒重(小坚果)0.83g。
紫苏(茎绿叶单面紫)种子(小坚果)群体
紫苏(茎绿叶单面紫)种子(小坚果)微形态及解剖
紫苏(茎绿叶单面紫)种子(小坚果)萌发及幼苗形态
紫苏(茎绿叶双面紫) 小坚果宽倒卵形,籽粒中等偏小,长 1.13~1.52mm,宽 1.06~1.36mm,厚0.94~1.24mm。解剖镜下观察,表面微凸起的网纹线不清晰,浅褐色,偶有深褐色,网线间斑块呈灰白色或灰棕色。果脐略凸起,浅棕色,类三角形或圆形。千粒重(小坚果)0.69g。
紫苏(茎绿叶双面紫)种子(小坚果)群体
白苏 小坚果宽倒卵形,籽粒中等,长 2.27~2.78mm,宽 1.97~2.54mm,厚 1.53~2.01mm。解剖镜下观察,表面显著凸起的网纹线较粗,灰白色,网线间斑块均为灰白色。果脐凸起,浅棕色,类三角形或圆形,较小。千粒重(小坚果)4.23g。
白苏的种子(小坚果)群体
灰苏 小坚果宽倒卵形,籽粒较大,长 1.86~2.63mm,宽 1.76~2.42mm,厚 1.43~2.03mm。解剖镜下观察,表面网纹线不明显,深褐色或灰棕色,网线间斑块呈灰白色。果脐凸起,浅棕色,类三角形或圆形。千粒重(小坚果)4.00g。
灰苏的种子(小坚果)群体
咖啡苏 小坚果宽倒卵形,籽粒中等,长 1.92~2.44mm,宽 1.55~2.15mm,厚 1.22~1.70mm。解剖镜下观察,表面微凸起的网纹线较细,深褐色或黄棕色,网线间斑块呈红棕色。果脐明显凸起,黄棕色,类圆形。千粒重(小坚果)2.49g。
咖啡苏的种子(小坚果)群体
黑苏 小坚果宽倒卵形,籽粒特大,长 2.19~2.87mm,宽 1.85~2.56mm,厚 1.53~1.97mm。解剖镜下观察,表面微凸起的网纹线较细,均为深褐色,网线间斑块呈棕褐色。种脐明显凸起,灰白色,类圆形。千粒重(小坚果)4.14g。
黑苏的种子(小坚果)群体
以上各品种紫苏种子的长、宽、厚、千粒重等数据均能直观地反映出种子大小的显著差异,可以结合文末紫苏子对比图进行理解和体会。
二、回回苏
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直立草本。功效与“紫苏”相近。本种叶具狭而深的锯齿,常见于紫苏大面积栽培地里,或选育栽培以新鲜叶或晒干后作食用,国内南方使用较多,或者出口,有时也作中药紫苏叶,但因锯齿太深,外观性状与药典不符,很多中药厂家不愿接受这种货。主产于江苏,四川,广西,云南等地。
回回苏常见有 2 个品种,其叶均有狭而深的锯齿。国内常见的回回苏品种,叶下表面紫色,上表面绿色,植株高大,茎杆绿色,其新鲜叶作食用,或干燥叶入药;回回苏(叶两面绿)又名日本青紫苏,为日本引进的品种,在国内栽培为较为普遍,其叶及茎杆均为绿色,以新鲜叶作食用,出口为主,也有内销,餐桌上垫在三文鱼下的紫苏叶即为该品种,其价格远高于中药紫苏叶,未见作中药紫苏叶。
种子形态
回回苏(叶下面紫) 小坚果近卵圆形,较小,长 1.05~1.67mm,宽 0.93~1.59mm,厚 0.85~1.28mm,浅棕色或暗褐色。解剖镜下观察,表面有网纹,网间有深褐色疣状凸起。背面圆,腹面中央略隆起。果脐略凸起,略呈扇形,浅棕褐色,上面附有白色晶状物。果皮薄脆;种皮膜质,灰棕色。无胚乳;胚小;胚根直立;子叶 2,具丰富油质。千粒重(小坚果)0.65g。
回回苏(叶下面紫)种子(小坚果)群体
回回苏(叶下面紫)种子(小坚果)萌发及幼苗形态
回回苏(叶两面绿) 籽粒中等偏大,长 1.84~2.59mm,宽 1.64~2.34mm,厚 1.47~1.94mm。解剖镜下观察,表面具微凸起的网纹线,深褐色或灰棕色,网线间斑块呈灰白色。果脐略凸起,灰棕色,略呈扇形。千粒重(小坚果)3.20g。
回回苏(叶两面绿)种子(小坚果)群体
2个回回苏品种的种子千粒重相差4-5倍,前者是中药紫苏(叶下表面紫)变异并经筛选而来,后者为杂交品种,后者的农艺性状更优良。
三、野生紫苏
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直立草本。功效与“紫苏”相近。本种分布广泛,各地均有产出,其中河南信阳产量较大。
本种均为野生资源,没有规模化人工种植,非药典品种,但传统上被用作中药紫苏叶和紫苏子,作紫苏叶用时含量常常无法达到药典标准,作紫苏子用时则因颗粒太小,不被优先选择,市场价格较低。
种子形态
小坚果中等偏小,长 1.11~1.56mm,宽 0.96~1.49mm,厚 0.90~1.28mm,灰褐色或暗褐色。解剖镜下观察,表面有微凸起的网纹线,网间斑块灰褐色或棕褐色。背面拱圆,腹面中央略隆起。果脐略凸起,略呈扇形,灰棕色,上面附有白色晶状物。果皮薄脆;种皮膜质,灰棕色。无胚乳;胚小;胚根直立;子叶 2,具丰富油质。千粒重(小坚果)0.91g。
野生紫苏种子(小坚果)群体
野生紫苏种子(小坚果)萌发及幼苗形态
四、对比鉴别
紫苏类品种中以黑苏子籽粒最大,深褐色,且果脐明显凸起,灰白色,较易分辨。咖啡苏子黄棕色且果脐明显凸起;白苏子灰白色且网纹线显著凸起,两种均可以明显与其他品种区分。灰苏子和回回苏(叶两面绿)籽粒大小、颜色相近,但回回苏(叶两面绿)籽粒表面网纹线脊凸起,灰苏子果脐处较回回苏(叶两面绿)凸出。紫苏(茎绿叶单面紫)、紫苏(茎绿叶双面紫)、回回苏(叶下面紫)和野生紫苏籽粒均较小,紫苏(茎绿叶单面紫)和紫苏(茎绿叶双面紫)果脐与周围颜色对比明显,而后者籽粒表面网纹线不清晰。回回苏(叶下面紫)和野生紫苏果脐与周围颜色对比不明显,而前者籽粒表面颜色较浅,且网纹线间有深褐色疣状凸起。
种子(小坚果)群体对比
种子(小坚果)形态特征主要区别